“再不来素材就没了”,六六武汉日记为何引众怒?
“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
3月8号出发去武汉挖掘抗疫故事的六六,也像方方一样每天记录见闻感受,不过第二天日记中的这句话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不少人看来,仿佛武汉封城50天上演的人间惨剧,不过是六六眼中的写作素材。仿佛只有她带笔来到现场,千万武汉人的苦难才没有白白承受。这种居高临下的创作者的傲慢令人生理不适。
“作为武汉人只想说,我们的故事自己有嘴、有笔、有数,不需要‘不相干’的人来替我们记录,我们不是你创作虚情假意题材的素材。”微博用户林钰星的评论说出了不少武汉人的心声。
早在出发武汉之前,六六就为可能遭受的“吃人血馒头”的指责作了辩护,在《我的责任》中,她坦诚接到抗疫故事创作邀请时其实是拒绝的,因为“我不喜欢吃人血馒头,也不喜欢歌功颂德。疫情怎么发生的,哪些人干了哪些坏事助长了这个悲剧还没搞清楚,就要我去邀功唱赞,我做不到。”
之所以拒绝两次之后转变态度,六六给出的理由是“我不能仅靠几篇网络文章就搞创作,我要有真情实感,我需要去一线找那个打动我的人和事。”
然而,在最后一家方舱医院关门大吉时,在光明的尾巴上来到一派祥和的现场,六六能找到什么样的素材可想而知,对此她也心知肚明——“宣传能进驻的时候,基本都已经到了收官时刻。”
网上流传着一张截图,声称看到“被派去武汉搞创作的某知名编剧的朋友圈,感觉她就像是领导视察,所有的医院人员都要夹道欢迎她”。
从六六的日记中,也能感受到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毕竟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霾已经散去,劫后余生的庆幸与互相之间的体谅,对全国人民的感恩成为了主基调。
“对已经发生的事,我不抱怨,因为怨是很没有用的情绪。”六六采访的一位志愿者很能代表武汉人的心理转变。一个月前的恐慌、愤怒、无助,如今都已被事后追认的牺牲精神、自我感动所冲淡,一开口除了各种感谢之外,已经不愿意揭开曾经的创痛,哪怕它仍然隐隐作痛,经久不散。
六六在日记中一再重申“不是为歌功颂德而来”,也不满足于记录眼前的欢笑,甚至想要摸清楚同一个政府“前期运营丢兵弃甲,后期排兵布阵井井有条”中间的道道。
我们并不怀疑她的真诚,却怀疑在这样已经定调的时刻,在哭声和死亡气息已经远去的时节,她还能记录下多少家破人亡的心碎、忍辱负重的悲壮,对弄虚作假的深恶痛绝?她记录下的感人故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汉人民的真实遭遇与心路历程?
正如她的微信留言中,被点赞最多的那一条所说的:“抗疫已近尾声,你看到的是一片安宁。也许殡仪馆里冰冷冷的骨灰盒才能提示武汉的悲壮。”
虽然六六看不起所谓的“网络文章”,要身赴一线体验“真情实感”,但此刻她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却并不能代替一个月前的真情实感。当时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鲜活淋漓的情绪早已无从打捞。
幸好,它们早已通过一线记者的报道、微博求助超话、志愿者的vlog,微信群、朋友圈的截图记录了下来,不用等到“国民编剧”将其搬上电视,第一时间就让全国人民同其悲、共其苦,激发出守望相助、千里驰援的凝聚力。
当然,六六也可以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看齐,为了撰写出《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后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做采访,书中收录了100多位切尔诺贝利亲历者的声音,包括核电厂工人、科学家、官员、医生、士兵、直升机驾驶、矿工、难民等,全景式还原了灾难从头至尾的全过程,从上到下的众生相。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美剧,展现了真实所自有的千钧之力。
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也是事后回访,但却绝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采风”,而是以社会学家的视角,人道主义者的悲悯,历史学家的如椽巨笔去对待这场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头顶着巨大的问号挖掘探寻。
六六参与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而且在国庆前就要推出。
虽然六六有摸清楚“中间的道道”的雄心,也不忘去追问为何前期会有“可防可控,没有人传人”这样的调查报告出来,但得到的却只有“哪个环节出问题现在还在调查中”的回复,她很难再深入一步。
据媒体报道,为了将《卖房子的女人》真正本土化,讲述中国人自己买房子的故事,六六在签约之前先去“摸底”调研了4个月,又走访了各大城市的房屋交易状况和中介公司,访谈了上千个买房子的人,可见六六作为编剧的敬业精神。
奔赴武汉的六六是否有同样的决心、能力、空间,实现她在日记中许下的写作志向,而不仅仅止步于收集素材?几个月后呈现的抗疫故事,是否能对得起她的自我期许和历史赋予她的创作机会?
本文来源: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