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雪奇缘开始:皇室荣耀何以延续?

从冰雪奇缘开始:皇室荣耀何以延续?

看完冰雪奇缘好久了,Elsa雪帝般舞袖飞身,创造了动画史上的一个传奇,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首先很难得,美国人拍的电影居然没有黑英国。再者,也让我们看到了英国文化中,皇室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在社会生活中起一种怎样的作用,比较完整地反应了中世纪以来英国独特的皇室文化,也让人不禁思考:英国的皇室荣耀,凭什么在我们如今的“第三波民主浪潮”后还得以保存。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英国宪章运动开始,到1688年光荣革命和1689年《权利法案》,再到1721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一直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但无论君主是否掌握行政权,君主作为一种礼节性的存在,一直作为文化和国家象征延续下来,时至今日,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1688年革命保存君主制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光荣革命更像少数精英阶层发动的“政变”而非“革命”,保留君主的很大原因也是统治阶层的妥协。而到今天,英国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得以充分、完全的发展,马克思甚至认为英国具备了某些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但是,恰恰奇怪的是,这个三百年前“妥协”的产物,一直留存到了今天。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蔡东杰先生《什么是政治?》一书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样子的:

“ 第一个理由或许是因为人类是种感情丰富且依恋传统的动物,许多王室过去确实创造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也让欧洲一度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心领导位置上,人民对这段经验当然会充满怀念。更重要的是,正如我在上一章谈到保守主义起源时所提到的,由于人类喜欢生活在一种可预测的情境中,惧怕脱离熟悉的环境,因此在心理上重视习惯远胜于创新,也让传统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获得相当大的影响力。”

蔡东杰先生认为英国君主制得以留存到现在原因,在于保守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民众心理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存在“政治右派”的思想。但是我觉得这样子分析,是不科学、不妥的。首先,一个社会中有“右派”,就肯定有“左派”。左右派相互倾轧,或许右派可能在历史某一时期占据上风,但是英国在这一段时间内,经历了从日不落帝国到二战后强国、再到现在的中上游大国的变迁,中间的起起落落数不胜数,社会必定处在一个长期以来、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心理固然可能是一部分人的理由,但绝不能充当君主一直延续到今日的充分条件。

从我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浅层上要从“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或多或少上,是民众意愿的集中体现。而且,今天的英国议会如果要罢黜皇室,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那就证明,民众整体上来讲,并不愿意取消皇室,或者说,认为皇室对他们仍然是有利的。统治者是否被推翻,或者说爆发革命的条件是怎样的?我提出过一个不等式:

政府(君主)所能给予社会的利益(安全保障、秩序维护等)≤革命(政变)所需要的成本(绝大多数时候是生命)+革命成功的概率*革命之后所能得到的利益(或者说革命后能改变什么?)

当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时候,就是起义爆发的时候。从陈胜吴广再到我们今天的辛亥革命,都绝对适用这个不等式。

那么,从这个不等式来看,英国君主所能被保留的原因,就在于英国皇室所给予英国社会的,或者所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小于了民众改变这个现状所需要的成本和预期收益。换个说法,就是超过了人民维持这个现状所需要花费的东西。

在今天这个社会,英国女皇所能发挥的作用,体现为维护社会稳定、团结英国人民,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就像是中国的孔子一样,根植于每一个英国人的内心,成为他们所自豪的东西。

那么,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呢?这就是我要谈的深层次原因。英国女王成为一种文化,好像看上去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仔细一想,好像有点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大清王朝没有成为我们今天的文化标志?为什么我们没有保留皇室?为什么世界上保留君主的国家寥寥无几?

还是要讲回意识形态。英国女王——国家元首,这看上去,和唐太宗宋太祖一样。为什么以前人见皇上喊陛下?为什么以前老百姓见到皇帝都下跪?为什么两千年,“皇权独尊”的观念根植于很多人的内心,直到建国后,才能说真正根除?这一切,都是封建意识形态在作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创建了封建意识形态。而英国后来的革命,都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清除不彻底。英国女王作为国家象征保留到现在,就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所以英国现在的意识形态,是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封建资本融合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以这点来看,日本保留天皇制的原因,也是类似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想到孔子的问题,说我们现在不也是尊孔吗?这点必须要澄清一下: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是有差别的。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而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文明历程中所创造的精华,虽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上意识形态色彩,但是传统文化仅仅是意识形态所利用的一个工具,我们必须加以区别对待,不可以一概而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政治斗争的本质是阶级斗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依照别的国家的发展历程,君主制是作为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被生产力的发展潮流所一起冲破的。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不难推出英国之所以在这个角度能够保留君主制,就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存在,在放弃了某些东西(专制、霸权、剥削)之后,完成了阶级身份上的主动的自我转换。这其实指的就是统治阶层的妥协。无论这种妥协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同样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奇特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种原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行为或者说个人意愿。统治者是否接受新的思想,其实也反映了革命或者说国情的一种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国家依据自己国情选择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是有道理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英国的君主制会延续到什么时候?骑士精神和皇室荣耀究竟会再闪耀多久?英国无产阶级可能“合法地”登上政治舞台吗?英国还有多少充满魅力的政治神秘色彩呢?这一切的答案,我们要等谁来揭晓?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马克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