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轰-6到“远轰”的五步,如果能这样走…
随着航空工业的“几个20”相继开花结果,无论是歼-20、运-20还是直-20都已经完成了从试验走向列装的过程。接下来要持续采购多少年,总共列装几架之类的话题,自然是“走一年看一年缘分啊”的状态,成为军迷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帧察”一番的持续性话题。而在这几个20之外,有关轰炸航空兵的为“未来之星”——轰-20何时能够现身的话题,自然成为“得陇望蜀”的中国军迷的一个新的期望了。
▲ 这电脑CG也不能做数不是……
当然轰-20作为战略轰炸机除了本身的技术难度高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军启动该项目的时间相对其他几个20就要晚得多。毕竟“攻防兼备”中相对于战略轰炸机,现代化多用途的歼击机的优先度更高;而面对需要跨越一道海峡的祖国统一战争,强大的陆航突击兵力和空降兵投送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总之在这样一系列的优先度排列下,再加上以飞翼为核心的布局在设计制造上的高难度,起步较晚、难度又较高的轰-20在进度上达到原型机试飞阶段的时间,也许并不会如同某些过于热情的自媒体说的那样迅速。
▲ 从轰10到轰20,大家想像国产战略轰炸机也很多年了
那么如果用比较简单的构型呢?一说起“简单构型”,想必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已经想到了在中国上一次对战略轰炸机的探索,也就是文革时期对于远程轰炸机(轰-8)的探索性研制。当然这次开始于1970年的“远轰”研制本身是一次纯粹的技术“大跃进”,在1968年中国刚刚完成仿制苏联图-16的轰-6飞机试制的关口,无论是研制的603所还是制造飞机的172厂,都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认真开展一款如此高难度的大飞机的研制。
▲ 最后轰-8除了在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剩下的就是一些模型了
不过在具体项目上,由于1970年前后适逢轰-6仿制成功后的批量生产以及“远轰”的上马研制,这一时期的中国轰炸机项目倒是出现了一波“繁荣”。这其中既有“远轰”本身的进一步推进研制,也有围绕轰-6提升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总之一系列的改进都基于一个现实,那就是以临空投弹为主的轰-6亚音速中程轰炸机在技术上已经落后,需要更好的产品加以替换。
▲ 但谁也没想到,临空投弹的轰-6持续使用的时间会如此之久
如果把这几款方案都给罗列出来,倒是可以推出一个颇有意思的“技术演进”:在改进轰-6,为其换装发动机,降低油耗、提升载弹量和航程的改进上,除了最后改造出原型机,即使用4台斯贝512发动机替换2台涡喷-8的轰-6Ⅰ外,在改进项目进行之初,172厂还曾提出过使用4台JT3D-3B发动机(即波音707和运-10使用的发动机)替换2台涡喷-8的方案;而在远轰项目上,除了作为正样,使用4台910甲涡扇发动机的方案之外,还有作为备份方案,使用6台JT3D-3B发动机的远轰计划。
▲ 这些方案说到底都是不同程度放大的轰-6加上数量不等的发动机
当然,在现实的历史里,“轰6改”和“远轰”的四个方案两两一组,互不关联。轰-6改由172厂负责,着眼的是对轰-6机型本身的进一步发展;远轰的两个方案则由603所负责,着眼的是满足空军要求——从我国机场起飞,对苏联欧洲大部分地区、日本、关岛、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进行轰炸作战(非常“反资反修”的作战要求)的下一代远程轰炸机。但如果从单纯的动力系统的配置来看,2台涡喷-8、4台斯贝512、4台JT3D-3B、6台JT3D-3B和4台910甲作为一组推力逐渐增长的航发,的确很适合作为从轰-6逐渐过渡到远程轰炸机的一系列动力系统。
▲ 轰-6Ⅰ也是这其中的“第一步”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另一组苏联的航发动力系统序列:4台ASh-73TK、4台ASh-73TKFN、4台VD-4K、4台2TV-2F和4台NK-12——它们分别是图-4、图-80、图-85、图-95一号原型机和图-95量产型所使用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图-80和图-85一个制造了一架,一个制造了两架,二者在主尺度上的逐渐放大让图波列夫设计局在设计更大型的图-95之前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而使用2TV-2F的图-95则让NK-12发动机就位之前就对图-95的整体设计进行了半年了试飞测试。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从轰-6到“远轰”也能如此“渐进”一下的话,相应的研制难度和风险也会被分散开来。
▲ 图-80和图-85虽然都没有什么花样,但却是苏联从图-4走向图-95的关键两步
当然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并不存在这样“渐进”的条件,一来制造多款差异较大的原型机耗资不菲,当时的中国不可能承受;二来斯贝512和JT3D-3B作为两款需要进口的发动机需要耗费宝贵的外汇(4台斯贝512发动机的价格就要3倍于两台涡喷-8);三来在盲目追求高指标的70年代,用好几个项目,分多年逐步达成远轰的研制在政治上也不可能被接受;四来当时172厂和603所同时还承担着仿制运-7、仿制运-8等一系列工作,并没有更多的能力去推进轰炸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就算其中仅有的进入样机阶段的轰-6Ⅰ,虽然1970年10月就开始相关准备,但其飞机总装要等到1977年……如此的进度之下,想要快速迭代“渐进”,也是基本没有可能的。
▲ 70年代的“大跃进”给中国留下的各类项目,直到近几年才得到逐步的填补
70年代“远轰”项目的整体设想,某种程度上与B-52战略轰炸机基本一致,在诸多战略轰炸机的构型中,即使这种相对最简单的构型,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种构型在世纪之交中国再次考虑研制战略轰炸机的时候一度成为中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现实选项”,然而在隐身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作战飞机必不可少的技术的21世纪,以巨大的代价重新研制一款新时代的B-52虽然相对容易,甚至可以让该机与运-20共享相当多的共同技术,但这明显不是追求先进战略轰炸机的国家所应该选择的目标。
▲ 施佬小时候一直以为轰-6的发展型号应该是米亚-4……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发生的历史——轰-6换发全面改进后的轰-6K、轰-6J和轰-6N作为一款远程空基远程导弹发射平台,满足了中国军队在短期内具备发起空中进攻作战能力的需求;而采用先进隐身构型的轰-20,则将成为中国空军未来实施战略打击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