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疫:一名城中村“卡长”的非常日常
来源 | 南方日报 刘珩
“36.2℃,体温正常。”2月27日下午,结束最后一次体温检测后,黎伟桥告诉从湖北返穗的张女士,她可以自由出入了。
黎伟桥今年48岁,广州市白云区望岗村人。大年初一以来,他一直在村入口的防疫卡点做“卡长”,测量体温、登记户籍、检查车辆,没休息过。
望岗村是嘉禾街道最大的城中村,常住人口超过11万,紧邻嘉禾望岗地铁站,并与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简称“广州八院”)隔街相望,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零疑似,零感染。”望岗经济联社第一书记李勇说,这是村里超过500名防疫人员截至2月27日交出的答卷。
上胜东街的“哲学家”
“你是谁,从哪儿回来,要去哪里?”黎伟桥拦下路人,测量体温,查看身份证、防疫通行证。26日早上9点到下午5点,黎伟桥像个哲学家一样,问上千次同样的问题。
黎伟桥第一次知道新冠肺炎是1月20日。那天,钟南山院士宣布“肯定人传人”,广州首例确诊患者被送至广州八院。到1月26日,广州的确诊病例已上涨到39例。
1月27日,望岗“封村”设卡,严防外来人员进入。这个6.3平方公里的城中村,路口多,一共设置了19个卡点。每个卡点有4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
“我戴上口罩,揣着体温枪就去了。”黎伟桥负责上胜东街卡点,最初街上很冷清,但他不敢放松警惕。很快,其他卡点陆续发现有人发热,几次测量都超过37℃。大家一下子紧张起来,通知派出所,上报街道办,拨打120……所幸他们都只是普通发热。
2月中旬后,广州复产复工的步伐加速,越来越多的住户返程,卡点的工作量倍增。黎伟桥要协助新返程者做“情况登记”;拦下想蒙混过关的人;让没有通行证车辆“倒车调头”;检查有通行证车辆的后备箱;帮村里的住户暂收外卖和快递……休息时,他一口气喝完了整瓶水。
每至黄昏,人们陆续返回,排队在卡点等候。黎伟桥有些忙不来,他自己的下班时间就会延后,但他觉得“大家每天能健康回家就好。”
艰难的清零
“湖北返程者好像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越查越多。”黎伟桥有些无奈。2月3日,广州疫情指挥部发布2号通报,严格要求全部湖北返穗人员申报情况并居家隔离观察14天。
黎伟桥主动请缨负责美馨小区的排查工作。“业主的情况都有登记,但租户的情况很复杂,有些租客之间已转租,房东都不一定了解情况。”黎伟桥坦言,面对近4000人居住的美馨小区,如何找出湖北返穗者,他有些焦头烂额。
2月7日,广州所有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小区出入口的排查力度升级。通过小区保安查询身份证,黎伟桥找到了几户湖北籍返穗者。为了彻底清查,他打电话找房东一一了解租户情况。“有人说我没事找事,过度紧张,还骂了我。”黎伟桥有些委屈。
通过层层筛查,黎伟桥在美馨小区陆续发现9户湖北返穗家庭,安排20多人居家隔离,结果均无异常。
年前,武汉的张女士带着孩子、母亲到广州和丈夫团聚。2月13日,他们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
每天早上和下午,黎伟桥、村里的房管员和物业人员组成检测小组,登门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他们检测体温,询问需求,答疑解惑,离开时还不忘带走门口的垃圾。他们还是“跑腿”员,隔离者的网络订单到货后,他们会第一时间送上楼。
“我丈夫怎么才能回到小区?”张女士有些急,她的丈夫没离开过广州,因为是湖北籍,2月7日出门买菜后被挡在了小区外。害怕隔离耽误给广州八院做信息技术支持的工作,他索性一个人住进了办公室。
“让你丈夫扫这个二维码,证明没去过疫区,就可以回来了。”黎伟桥安慰她,居家隔离已经结束,他们能很快团聚。
失去的春节
一个多月没休息,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黎伟桥过乱了日子。哪天设卡守岗,哪天开始入户走访,他都有些记不清,需要看手机记录和询问同伴才能确定,但他清楚知道每户还剩几天才能解除隔离。
黎伟桥也住在美馨小区,每天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全身喷洒酒精消毒。刚开始值班时,家人想给他送饭,他拒绝了,“还是待在家里安全。”每天中午,村里会为19个卡点送盒饭,一荤一青菜,黎伟桥说,“后勤保障很给力,防控物资都有保障,伙食还不错。”
黎伟桥没想过春节会这样过。2019年11月,他发现自己时常感到胸部僵硬,去广州八院检查后做了心脏搭桥,恢复还算顺利。父亲在去年也检查出重病,需要在家静养。儿子退伍了,今年回家过年。无论悲与喜,他盼望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春节。
但当大年初一接到疫情防控通知时,他义无反顾地参加,“能为村里尽一份力,我很满足。”从2002年成为望岗治保队的一员,到现在做望岗村第二经济社的支部书记,他一直在村里服务。
连续值班超过1个月,村里在2月27日给他安排了调班,白班换夜班,工作时长也缩短到4个小时,下午5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这个老实靠谱的光头中年男人难得开玩笑,“这也算一个休息令。”
“这一个多月太忙,每天只有一小段时间陪父亲,有时还是两天陪一次。”黎伟桥说,疫情减弱后,他想多花些时间,照顾病重的父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