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小区331人确诊、42人死亡!2003年香港淘大花园事件,不该被遗忘
来源 | 腾讯医典(Dr_TXyidian)
作者 | 王凤灵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月11日凌晨,香港确诊第42宗新冠肺炎病例,该患者与此前当地第12宗病例患者,同居住于香港青衣长康邨康美楼不同楼层的07单位,因该单位同用一条粪渠,不排除病毒经此传播。
当日凌晨4时,香港卫生署连夜协调该楼所有07单位住户撤离,入住检疫中心,并对该大厦进行消毒。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人关注。(详见:气溶胶能把病毒带走13公里?别吓唬自己!)
虽然日常生活中,病毒很难通过气溶胶传播,但在家家都有的卫生间里,有一个隐患值得大家注意。
这一切,还要从2003年的“香港淘大花园”事件说起。
突如其来的爆发性疫情
2003年3月26日,香港淘大花园小区E座突然有5户家庭共14人相继出现肺炎症状。
病人分布在12~28之间的不同楼层,其中7人确诊感染了SARS[1]。
一时间,整个小区人心惶惶,有人吓得连夜搬去了亲戚家。
(淘大花园外景,来源:谷歌实景地图)
起初,香港卫生署的目光锁定在一名男子身上。
3月初,他曾去过威尔斯亲王医院8A病房看望患肺炎的家人,24日发烧入院。而3月10日前后,这个病房曾爆发过SARS聚集性疫情[2]。
他们推测,病毒可能是在电梯、大堂通过飞沫传播,提醒居民戴口罩、不乱摸眼耳口鼻。
但之后几天,疫情不但没控制,还变本加厉,最高的一天有近80人中招!
3月31日,E座被彻底隔离;4月初,所有住户全部撤离到度假村暂住。
截至2003年4月15日,淘大花园共321人感染,其中E座居民占41%,C座15%,其次是B座和D座(均为13%),剩下的分布在其他11座里。
最后的结局,一些人事后回忆仍然后背发凉——小区内共有331人感染[3]、42人死亡,其中E座死亡人数就有22人。
E座到底发生了什么?香港卫生署联合其他8个部门连日展开调查。
淘大花园疑云
调查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4]:
1、E座共33层,每层楼有8套户型,但感染者明显集中在一个区域——8号户型有73%的人被感染, 7号户型有42%的人被感染,10层以上受到的影响更大。
2、E座病人出现症状比其他楼栋早3天。
3、除了发烧、呼吸急促,66%的人还有腹泻症状。
4、只有4%的感染者和SARS病人接触过,90%以上的人没有明确接触史,一周内也没到过内地。
5、居民经常投诉卫生间臭味很大。
6、化验发现,E座某病人家中的卫生间便盆里有冠状病毒,而此前已有研究发现粪便中存在SARS病毒。
“腹泻”“卫生间”“粪便”……难道病毒是从下水道跑出去的?
被遗忘的地漏
E座共有8条垂直排污管,同号户型共用一条管道。
每个卫生器具的污水都会先经过一个U型集水管,再流进外面的排污管。
这样的好处是,每次都有一些水存在U型管内、形成“水封”,避免外面的臭气和昆虫跑进厕所。
浴缸、马桶和洗手池的U型管由于经常用水,里面一般都有存水。
但地漏就不一样了。
注意,这个小区的地漏排水口并不是平行于地板,而是垂直开口在地台一侧!
地漏U型管储水和干燥时的气流对比图
(来源:香港卫生署[5])
真实场景大概像这样:
如果地漏口平行、略低于地面,地板上的水很快就能排空。
而垂直的排水口,一旦地砖倾斜度不够,很容易产生积水。
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居民更习惯用拖把去清理积水,而不会用水直接冲洗地面。
所以地漏U型管经常处于干燥状态,没有水封,能和污水管的气体直接相通!
居民投诉的“臭气”,正是从这里冒出来的。
2003年3月31日,传染病专家劳永乐推测[6]:
“带病毒的污水在排污管中撞击成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再从和排污管相连的通风管、透过空气倒流进同朝向的其他住户,理论上可传染其他居民。”
这种由SARS病毒和液滴组成、可稳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就是传说中的“气溶胶”。
当病人上完厕所冲水时,在水花的高速旋转冲击下,大量带病毒的气溶胶从排污管扶摇直上,再钻出楼上的地漏……
但让病毒从地漏里“登堂入室”的还有另一个帮凶——排气扇。
“帮倒忙”的排气扇
地漏里飘出异味时,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开排气扇。
但如果此时此刻,你在里面蹲坑,门窗紧闭,地漏干燥,开排气扇会造成内部负压,地漏里的气体反而会更快被抽吸出来。
如果这个气体是带病毒的气溶胶,你就被感染了。
气溶胶再从排气扇飘到楼上,恰好楼上窗户没关,带病毒液滴沉积到卫生间的毛巾、洗护用品和其他设备上,邻居也就被感染了!
带病毒气溶胶从楼下到楼上的流动过程[7]
一个人腹泻不要紧,关键是66%的病人都有腹泻,可想而知排污管里的病毒量有多大,传染性有多强。
但一般气溶胶飘到室外就稀释了,怎么还能流进这么多住户家里?
这一点,和小区高密度的房屋结构分不开。
如果从天空向下俯瞰,E座的结构就像一个“井”字。
淘大花园E座平面图[8]
同向的2户中间有一个6米长的凹陷,叫“通风天井”,用来采光、通风、排放废气。所有卫生间窗户、排气扇都朝向天井,排污管也装在天井一侧。
更可怕的是,7号、8号间的天井宽度仅1.5米,比1号和2号的天井(2.5米)更窄,跟广东人常说的“握手楼”差不多。
(淘大花园楼栋通风天井,来源:谷歌实景地图)
狭窄的天井不但给卫生间“串味”提供了便利,还为气溶胶提供了像烟囱一样的“直升通道”。
于是,这股“毒气”得以一直凝聚一团,把楼上7号、8号住户都“扫荡”了一遍。
到达楼顶后,又顺着东北风飘向D座、C座和其他小区……
带病毒气溶胶的流向[8]
但究竟是谁,第一个把病毒带进了小区呢?
E座的神秘病人
2003年4月1日晚,案件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9]:
时任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表示,已追查到疫情源头是一位肾病病人,他的排泄物中带有大量病毒。
4月17日,香港卫生署公布调查结果,披露了更多细节[4]:
这名男子33岁,住在深圳,经常去看望住在淘大花园的弟弟。
他年纪轻轻却得了慢性肾衰竭,一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治疗。
3月13日,他病情加重,到威尔斯亲王医院做肾透析前的血液检查,住院一晚[10]。(前面我们讲过,这家医院在3月初刚发生了严重的SARS院内感染,8A病房一度封锁,但第二天又重新开放,专门用来收治SASR确诊和疑似患者。所以他这时候去住院是非常危险的。)
3月14日,男子拿到结果出院,当天已经出现了SARS症状。
3月14日、19日,他曾2次来到淘大花园E座7号户型的弟弟家居住,每次都因为腹泻用过厕所。
3月22日,他不仅发烧、腹泻,还有严重呼吸困难,于是又回到威尔斯亲王医院看病。医生高度怀疑SARS,安排他住进了8A病房。
几天后,他的弟弟、弟媳,还有2名曾在威尔斯亲王医院照顾他的护士都确诊感染了SARS。
香港卫生署推测,这个病人第一批大概传染了10个邻居,这10人的病毒再通过下水道扩散出去,形成了集体爆发性疫情。
至此,淘大花园事件终于水落石出。
事后,整个小区进行了彻底的清洁消毒,排水系统、U型管统一维修更换。验收达标后,才允许居民们搬回居住。
淘大花园事件的警示
回顾整个事件,很多隐患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为避免悲剧重演,以下建议请大家重点关注:
1、家里的卫生间地漏都检查一下,有没有异味。最好每天加水充满U型管,深度要超过5厘米 [11],这个方法简单却很有效。
2、有人说:“为防止水分蒸发,应该把长期不用的下水道堵死”。但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把地漏从外面堵死,当楼上有大量水往下流时,排污管一侧形成负压[12],地漏里的一点水也会跟着被“抽吸”下去!外面堵死后没有人补水,气体照样可能从缝隙溜出来。
3、如果你经常忘记加水,不妨在洗手台的排水管上加一个支管,直连地漏口。这样每次洗手都有水流进去,自动补水。
(虽然有点土,作用还挺大)
4、马桶先盖上再冲水,减少水花溅起产生气溶胶的风险。
5、不要在马桶或便盆冲水时、门窗紧闭时开排气扇。
6、定期用漂白粉或84消毒液1:100稀释清洁地面。
7、如果你住的房间窗户也对着类似的狭窄天井或排污管,建议通风时不要开这扇窗户。如果空调室外机在这个位置,开空调不要开“换气”功能。
8、发现小区排污管存在裂缝等问题的,要及时找物业进行维修。
9、慢性病、免疫力受损的人更容易排出大量病毒,成为“超级传播者”。家里有慢性病人的要重点保护,尽量别出门、少去医院(尤其是有发热门诊的医院)。不得已要去医院的,不管是不是发热病房,一定要全程戴好口罩,避免院内感染。
17年过去,SARS这道早已愈合的伤疤,又被重新揭开。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的充分证据,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真心希望不要再出现第二个威尔斯亲王医院、第二个淘大花园。
希望这一次,我们能未雨绸缪,提前打赢这场无声的战斗。
参考文献
[1]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030327/3197249
[2] Yu I T S, Wong T W, Chiu Y L, et al. Temporal-spatial analysi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mong hospital inpatient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5, 40(9): 1237-1243.
[3] Yu I T S, Qiu H, Tse L A, et a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beyond Amoy Gardens: completing the incomplete legacy[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58(5): 683-686.
[4] 淘大花園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事件-主要調查結果
https://www.info.gov.hk/info/sars/pdf/amoy_c.pdf
[5] https://www.info.gov.hk/info/sars/en/report.htm
[6]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030401/3206326
[7] https://fac.arch.hku.hk/asian-cities-research/housing-the-black-plague-vs-sars-2003/
[8] Yu I T S, Li Y, Wong T W, et al. Evidence of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350(17): 1731-1739.
[9]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030402/3208709
[10] 香港“非典”寻根-财经杂志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530/1748346946.shtml
[11] 吴子敬[1]. 水封式地漏的自动补水方案设计[J]. 轻工科技, 2014(8):105-106.
[12] 科学网- “地漏”臭气熏天,你家如何?-西安理工大学工程材料学教授张华容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2387-59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