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空城计”
因为十天前封了一座城,如今到处是空城。
这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故事。
(四川某城)
(浙江温州与丽水交界一处空荡荡的高速服务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95回讲到诸葛亮布空城计是这样写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结果大家是知道的。
后世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做了几点总结和评价,比如,在歇后语中,有“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有“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还有“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等等。古人的这些智慧结晶直到今天都在闪着耀眼的光芒。
小说中的诸葛亮施空城计纯属虚构,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事件。但空城计却是真实的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它就被选入到了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的集大成书《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迫不得已冒险下策,大摆空城计,完全是因了参军马谡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这就是著名的“失街亭”的故事。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就有介绍这个故事的一篇文言文。
我还记得,在学习这篇文言文时,老师还组织我们对“马谡失街亭”一事进行自由辩论,正方双方的观点分别是:“马谡失街亭”是偶然的个人因素导致,还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
一时间,大家舌灿莲花,辩得不可开交,一节课下来难分伯仲。可是,奇怪的是,双方都觉得自己赢了。认为是马谡刚愎自用的个人因素导致街亭失陷的,引用的力证是诸葛亮“斩马谡”。而认为大势所趋者强力反驳的依据是,诸葛亮在失街亭后以空城计智退魏军,但蜀国还是难逃被魏国所灭的宿命。
言归正传。继续说说这空城计的特点,它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空”,空虚的“空”。此计是经典的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也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主要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我们今天有幸见证此计再现人间,在过去的十余日,大家对“己弱而敌强”的施计条件是否已有了更加直观而强烈的感受。
现在,大家可能最关心空城计的成功概率。从理论上讲,解释这个问题,得先从空城计的妙处入手,即在于正确、及时地把握敌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就是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揣摩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然而,我们今天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一方面,“敌方”到底啥子情况、怎么个状态,我们侦察、研究得出的情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大量的城中百姓出于害怕、困惑、抑郁、为生活所迫等诸多因素,而产生强烈的往城外跑的冲动,这将大大增加暴露和被“敌方”俘获的危险,反过来“敌方”可以轻而易举地借“俘虏”之身混进城中,令我们自相残杀,自献城门;还有,主动权目前还不在我方,因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空城计不宜使用,更不宜持久使用。
在大敌压境的爆发期,正是空城效用的关键期,我们要增强必胜的信心。虽然诸葛亮的空城是子虚乌有,但纵观古今历史,空城制胜不乏其例。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大致是今天以湖北为中心的一大块地方——就挨过也用过“空城计”。
据史载,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博得文夫人的芳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郑国危在旦夕,群臣乱作一团,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死一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然而,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
这时,郑国的上卿叔詹主动站出来,力排众议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空城计记录。
在解放战争中,涌现一则现代版“空城计”,那就是“毛主席一纸吓退十万国军”的故事。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驻守在北京的傅作义探知情报后,准备出动十万大军和骑兵突袭此地。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但是,毛泽东表现出异常镇静,他决定演一场空城计,挫败蒋某人。
1948年10月26日,毛泽东忙完手头的工作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交中央电台向全国广播。
这篇文章播出后,傅作义见中共方面对他们的计划尽在掌握,还做了充分准备,有了反歼部署。傅作义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版“空城计”就这样以不战而退敌之兵而大获全胜。
虽然用上面这些有的没的空城计故事来比方当下的这场“战役”多少有些不妥,但是我们现在的确需要一场干净利落的“空城计”挫败强大的毒魔。纵观古今,不论哪一种“空城计”,获胜必有两点关键的因素:一沉着冷静,不可自乱阵脚;二服从大局,不可贸然妄动。
让我们人人做个事前的“诸葛亮”,宅在家中按兵不动,绝不可“瞒天过海”,“走为上计”,要动也要按规矩而动,全力支持政府动员一切力量歼灭毒魔,空城功成,指日可待!
要知道,今天的“空城计”还将是预防毒魔卷土重来的缓兵之计。我们即将到来的成功必定会大大增强我们对抗毒魔的实力,那么,未来我们才有可能以真正实力与毒魔正面抗衡!
记得,我当年是这样支持“马稷失街亭”是大势所趋的观点,虽有孔明妙施空城之胜,但孔明没有机会增强蜀国实力,蜀被魏所灭,不可逆转,因此“失街亭”正是蜀亡的一次剧透而已,孔明对此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