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竟然是嫦娥的原型

               嫦娥奔月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神话传说中,嫦娥(姮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药,而嫦娥偷吃后身体变轻,飞向了月亮。小时候我就不喜这个传说,嫦娥这么美好的一个仙子,原来是个贼。再一个不喜就是,后羿这样的英雄人物,有了好东西也不知道跟妻子分享。

按照笔者的习惯,神话传说的本体要从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生活中寻找,而要找出嫦娥的原型首先就要破解“后羿”、“不死药”、“西王母”、“昆仑山”为何。

500

上文中,笔者认为后羿是舜帝推行阴阳合历的天文官;西王母也不是什么神仙,而是远古先民将葫芦神格化的产物,神话中西王母居住于昆仑山,其实就是说远古先民在昆仑山发现了野生葫芦,并开始驯化成作物,而昆仑山就是山西南部的中条山。那不死药又是什么?这个神奇的药丸从《山海经》始,一直被历代帝王寻找,找寻不到,方士们又开始炼丹自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死之药,甚至连后悔药都没得吃。那么这个不死药的原型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所谓的不死药其实就是远古先民眼中的食盐。生活在中原大地的远古先民很早就开始食用盐这种矿物质,在山西运城盐池周围也发现了大量的史前遗迹。而食盐对人类的意义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对此笔者不想过多论述。先民们对食盐感兴趣可能最初是发现动物觅食,通过观察先民又发现溺于盐池卤水中的动物尸体不腐这个神奇的现象,也正是因此人们称呼盐为不死之物。而中原地区的产盐地就是运城盐池这一处,远离盐池之地的先民要想食用就要运回自己的栖息地。用什么来盛放食盐呢?笔者估计很肯能就是葫芦,就是西王母。所谓后羿请不死之药于昆仑之虚的西王母,其实就是后羿带领人民从昆仑山(中条山)处摘取野生葫芦,并用葫芦盛取食盐带回居住地的故事,而运城盐池就在中条山旁边。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旁边的盐池产生的。

如果笔者上边的论述成立,那么嫦娥其实是偷食了食盐奔月的。一提到偷吃盐,估计另一个古老的故事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老鼠偷吃盐,变成了蝙蝠。我国北方将蝙蝠叫做“燕卜虎”,其实就是“盐变蝠”的谐音。近距离观察蝙蝠就会发现,它几乎就是一只长了肉翅的老鼠,只不过比老鼠还要丑陋罢了。人们无法想象一只兽是如何长了翅膀飞到天上的,于是就有了老鼠吃盐的民间故事。

在夏天的傍晚,当远古先民在月亮底下乘凉的时候,成群的蝙蝠在空中飞舞,于是就慢慢的将蝙蝠这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就与月亮联系起来。国人提到嫦娥,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穿着霓裳羽衣的娇美女子形象,而这种几千年不便的服饰,又与蝙蝠翅膀形状何其相似?人们想到嫦娥就会联想到其翩翩起舞的样子,并专门用婵娟这个词汇来形容,而这与蝙蝠飞舞也是神似的。后羿是推行阴阳合历的天文官,观察月亮就是他的工作,所以将与月亮有关的嫦娥称作他的妻子也就说得通了。

500

让人们将蝙蝠这种最丑陋的动物与美好的嫦娥联系起来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然而这可能就是事实。嫦娥的本体就是蝙蝠,当然这也不奇怪,蝙蝠的形象可以与葫芦、石榴、桂树、桃子长期存在于代表祥瑞的雕刻、绘画作品之中,难道仅仅是因为蝠与福谐音这么简单?在红山文化中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制作的玉蝙蝠,我们的祖先在那个年代就有了谐音的癖好不成?

其实,蝙蝠曾经是先民们最早的邻居,我们知道先民开始在平原盖房定居之前是生活在山洞之中的,而山洞早就被蝙蝠占据了。蝙蝠这种奇异的哺乳动物居住的洞穴往往堆积着厚厚的粪便,气味难闻。夜里出去觅食更是呼啦啦遮天蔽日的飞出去,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会毫不留情的将山洞中居住的蝙蝠赶走,然后鸠占鹊巢。笔者估计先民驱赶蝙蝠的办法除了烟熏火燎之外就是抛物扔砸了,先民们甚至有可能会专门选择冬天蝙蝠冬眠的时候下手,当时自然是一个尸横遍野的场面。先民们离开洞穴后,蝙蝠也没有从他们的身边消失,每个夏天的傍晚,都会有成群的蝙蝠在人们的聚落处上下翩飞捕食蚊虫,这时孩子们的游戏也就开始了:一群孩子将木棍、石块扔向天空驱赶蝙蝠,但是永远也砸不到,而蝙蝠甚至与孩子们产生互动,会故意飞到半空中的木石近前然后又忽然飞走。笔者无法想象孩子们这个游戏的生命力是那么强悍,强悍到从远古一直持续到笔者这代人小时候。当然,我们扔的不再是木石而是鞋子。小时候,笔者几乎每个夏天的傍晚都会和小伙伴们玩这个游戏:将鞋子扔向天空中飞舞的蝙蝠,嘴里喊着:“燕卜虎穿鞋,燕卜虎穿鞋”。笔者认为扔鞋与玩“瓦瓦赌儿”(玩泥巴)的游戏都属于从远古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笔者甚至猜想,远古先民就是从这种扔鞋游戏发展出了“舞”。说舞要先说服。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是有明显区别的,西人之舞展示的是肢体之美,而东方舞蹈却要穿着宽袍大袖“翩翩起舞”。

500

       而“燕卜虎穿鞋”的游戏也就有了另外的含义:人类仿照蝙蝠的翅膀裁剪衣服,后来自己发明了鞋子,而蝙蝠依然光着脚。人类已经有了嘲笑蝙蝠的资本。而“燕卜虎穿鞋”的游戏就有了拥有鞋子超越蝙蝠自豪感的宣泄。笔者回忆儿时扔鞋的动作应该如下描述:双腿弯曲,双手持鞋,跳起双臂举向天空,撒手,欢呼。正是这种游戏逐渐演变成由巫师穿着宽袍大袖的服饰双手伸向天空的月亮与天意沟通,最后大众将鞋子抛向天空欢呼雀跃。而巫祭祀祭天的动作又演变成舞,当然少不了酒的媒介,葫芦丝的悠扬。

       农耕文明开始以后,中原先民们抛弃兽皮改用丝、麻制衣。最初的衣服应该是便于行动的贴身衣物,称作衣。只有聚落的首领或者巫师在祭祀时才可以穿着宽袍大袖的服饰,称作服。笔者认为这种宽袍大袖的形状就是先民参考蝙蝠的翅膀制作的。而蝙蝠的蝠其实就应该是衣服的服。读者可能会对远古先民仿照蝙蝠裁剪衣服有些不解,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远古时期人们对冬眠的动物都很好奇,认为它们能够不吃不喝度过寒冬很神奇,甚至会对这些动物进行崇拜,尤其是蝙蝠这种与远古先民比邻而居甚至共处一洞的家伙,它们倒挂在山洞顶端休息、冬眠的样子与中国古代宽袍大袖的衣服何其相似,蝙蝠休息时用肉翅包裹身体的样子像极了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和衣而眠。人类从最初将兽皮贴身捆扎保暖,到桑麻制衣,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而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催化剂。

        

500

500

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就是白天在太阳下耕作,傍晚在月光下休憩、饮酒、舞蹈、祭祀的民族。

日照曰夏,月光曰华。阴阳合历,制衣桑麻。

                                                                 作者:修正弹道  首发于观察者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