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话里的“呆迷”原本的含义是什么,居然是“大明”!

其他语言称呼中国、汉族时,都有一些有趣的译名。

比如“支那”“震旦(支那斯坦)”,可能是秦国及秦朝的音译。

再比如“桃花石”“唐格马”“唐格斯”之类的,可能是北魏皇族“拓跋”的音译,以及唐朝时期因唐朝影响发生的对改词的音转。

再比如“契丹”,这个不用说了,就是辽朝和西辽的影响。

我大明朝,自然也有这类成就,只不过这个词一直没有得到“出口”,而是依然留在汉语中,这就是汉语兰银话方言中的“呆迷”。

百度上搜一搜“呆迷”或者“呆米”的结果:

500500500

呆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现代汉语来看,就是兰银话方言里一个损人的词汇,并无特殊指代。任何人都在用,我上大学时,兰银话的同学甚至会互相称呼对方为“呆迷”以示亲昵。

但是,在清朝不一样。在清朝,这是一个很让人忌讳的词。

在清朝,“呆迷”是回族对汉族人的一种贬义姓称呼,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有以下记述:

500500

那么回族为什么会称汉族为“呆迷”呢?

很少有人探讨了,我怀疑,可能是“大明”的音译,因为回族逐渐汉化逐渐只会汉语后,这个音译词就保留下来,又因为清朝政府刻意挑起回汉矛盾,导致“大明”的音译最后就变成了“呆迷”。时至今日,这个词又反馈到了汉语中,就变成了现在这个纯带损人含义,但并非特殊指代汉族的口语名词了。

能找到的较早的“呆迷”的来源,是明朝时期威尼斯商人赖世德的记载,赖世德通过波斯商人(同样是伪装上贡使团的“朝贡商人”)知道了,波斯人管“大明”叫“呆迷”:

500

故宫所藏白釉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其中波斯文的译文是“大明皇帝即苏莱曼国王御制”,其中的“大明皇帝”读作day-minīk khān,即呆迷可汗:

500

可见,至少在明代,波斯人知道明朝的国号叫“大明”,并音译为“呆迷”。而甘肃的回族,大部分都是来自西域突厥语民族、波斯语民族的商人后裔,很大部分都跟明朝的“朝贡使团”有关。

明朝朝贡使团,实际上大部分是商团冒充,这一点不在解释。而传教士鄂本笃记载,光在肃州城,就有一半的穆斯林,汉族(契丹人)只占一半。而这一半的穆斯林,大部分都跟朝贡商团往来密切。这也就使得回族的先祖都知道明朝的国号叫“大明”即“呆迷”,此时的“呆迷”还不是贬义词,只是回族穆斯林对汉族和明朝的一种笼统性称呼。

可是到了清朝之后,回汉矛盾加深,回族又都已经不会使用祖先的语言(波斯语、突厥语)了。他们仅仅把“呆迷”当成了一种对汉族的俗称了,由于汉语中最接近波斯文“大明”音译的字眼是“呆迷”“呆米”,导致回族群众误用汉字来释读“呆迷”,逐渐就成了对汉族的一种贬义姓称呼。

到了现代,“呆迷”这个词逐渐又发生了变化,回族不再将其用来称呼汉族,因为回族人可能觉得这是贬义词。而汉族人也慢慢以为这是个方言俗语,也开始使用这个词了。

然而……

这尼玛是大明朝的国号啊……

真是个历史的萌点。

500

呆迷可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