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花园印象:Stowe
说起白金汉宫,恐怕无人不晓。白金比黄金更贵重,白金的汉子,啧啧,太了得了。但白金汉到底是什么?恐怕知道的人比白金汉宫要少。其实白金汉是英国的一个地方:白金汉郡(Buckinghamshire),而白金汉宫的前身是Buckingham House,这是白金汉和诺曼底公爵在伦敦的府邸,后来卖给乔治三世才成为王宫的。不过这不要和Stowe House的主人白金汉公爵混淆起来。这里才是正宗的,卖给乔治三世的是白金汉与诺曼底公爵的私生子,正出的儿子无后,爵位失传,就可以重新分封了。Stowe是白金汉郡的一个地名,但这里连小镇都不是,因为除了Stowe House,并没有其他人家。
这个Stowe House超过了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在历史上都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据说Temple家族是放羊起家的,这地是租来的。16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亨利8世杀了6个王后之后,还是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的大女儿信奉天主教,狂热地要恢复天主教的荣光,纠正亨利8世时代宽容新教的“错误”,世称“血腥玛丽”。但她在位时间不长,不到5年就驾崩了,只好不情不愿地把王位传给同父异母但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毕生身陷阴谋和险恶之中,不仅要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还要打败苏格兰的觊觎。因为复杂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和伊丽莎白的同父异母姐姐玛丽是两个人)对英国王位也有继承权。
法国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强国,法国文化代表了高大上。英格兰和苏格兰在那个时代还是各自独立的国家,各自与法国王室通婚或者把子女送到法国王室教养是时髦的事情。苏格兰的玛丽出生才六天,父王詹姆士5世就驾崩了,玛丽继承王位。但年幼的玛丽在5岁就到了法国王室,一直到18岁才回来,当然深受法国影响。期间,玛丽嫁给了法国王子,后来的法王弗朗西斯2世,所以还简短地成为法国王后。这也是法国对苏格兰声称主权的依据。
弗朗西斯二世驾崩后,玛丽回到苏格兰,嫁给一个苏格兰贵族,但两人婚姻不幸福,两年后第二任丈夫被谋杀,玛丽又嫁给第三任丈夫,另一个苏格兰贵族。问题是这时苏格兰内乱,玛丽被迫退位,把王位传给只有一岁的儿子詹姆士6世。玛丽逃到英格兰,寻找远房表姐(还是堂姐?搞不清了)伊丽莎白的庇护。但伊丽莎白一直怀疑玛丽与法国勾结,还在觊觎英格兰的王位,把玛丽软禁18年之后,还是找了个借口把她杀了。伊丽莎白不是一个凶暴的女王,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正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开放和宽容的产物,但女王毕竟是女王,王位的事大意不得。
伊丽莎白终身未婚,自然无后,死后只有把王位传给远房的詹姆士6世。英格兰和苏格兰从此共君,成为联合王国,詹姆士6世也改称詹姆士一世,重新开始。不过后来詹姆士二世滥用王权,引发光荣革命,这才有了大宪章和现代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这是后话。
John Temple是在詹姆士还只是苏格兰国王的1598年买下Stowe的。不知道是John Temple发了财,还是先前的老地主倒了霉急等钱用,反正John把地买了下来。
John的儿子Thomas不甘心当个大地主,乘着詹姆士一世刚当上联合王国国王的好心情,从詹姆士一世那里买了一个爵位。没错,在古时英国,爵位是可以买的。如今的勋爵是不能继承的荣誉,如今的“正宗”贵族也不知道有多少是当年买来的。三代之后,Richard跟着威廉3世打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立功,男爵晋升为子爵。
也在这个时代,Richard取伦敦白富美为妻,也在这时候结识了英国著名建筑师John Vanbrugh,请他设计自己的Stowe House。丘吉尔家族的Blenhaim也是他设计的。在这之前的Stowe House是Christopher Wren(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设计师,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最重要的建筑师)的徒弟William Cleare设计的,Richard要使得府邸更宏大、更辉煌。
Vanbrugh的风格是帕拉丁主义,也就是把希腊、罗马风格世俗化、平民化。在帕拉丁之前,希腊柱式和罗马穹顶只能用于神庙和宫殿,贵族豪宅都是不能僭越的。帕拉丁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流行一时,但最主要的崛起还是在英美,因为帕拉丁主义建筑符合英美政治哲学理念,强调秩序、平等、公正和程序。
Stowe House的主体在Richard时代基本定调。这是典型的帕拉丁风格,中间是立柱支撑的山墙,两边是退后的平直段,两端则再度突前,形成五段式。这样的五段式在美国国会大厦等很多帕拉丁风格大型建筑上都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也是这样的帕拉丁风格的传承。
不过Stowe House的故事没有到此为止。Richard的妹妹Hester的儿子Goerge Granville是1763-1765年间的英国首相,但他哥哥Richard Granville-Temple继承了叔叔的遗产,成为Stowe House的主人。更重要的是,Hester的一个女儿嫁给了William Pitt,世称老皮特。Hester的哥哥Richard在世时,不光得到英王乔治的恩宠,还成为年轻的老皮特(这说法多别扭)的恩师。老皮特后来成为英法7年战争时代的英国首相。在7年战争中,英国联合普鲁士、汉诺威、不伦瑞克等,与法国、奥地利、西班牙、俄罗斯、瑞典大战,成功地利用盟国的力量消耗掉主要敌人的力量,而且把战争引向海外,夺取了法国的北美殖民地,把法国挤出印度。在欧洲大陆,普鲁士的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开创了德国统一的先声。老皮特的儿子小皮特(子承父名,也叫William Pitt)则是拿破仑战争时代的英国首相。父子两人实际上打下了大英帝国的江山。这还不算完,George Granville的儿子William Granville也在1806-1807年间成为英国首相,他实际上是小皮特的表弟。在他的任内,英国废止了黑奴交易。Temple-Graville-Pitt家族都是辉格党的中坚,William本人也在早期与小皮特政治结盟,但晚年走向反对派,与Charles Grey结盟。
Charles Grey本人在1830-1834年间是英国首相,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的合法地位。亨利8世开始的时候是信奉天主教的,但在教权、君权的争夺中,宽容路德派的影响,并另立圣公会(Anglican Church,也称Church of England)。伊丽莎白时代强调宽容,但天主教-新教的对立依然是英国社会的内伤。Charles Grey扫除了这一社会安定的障碍。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Charles Grey最大的事迹或许是与Georgiana Cavendish的恋情。Georgiana的父亲是第一代马尔波罗公爵的重孙,所以是Blenheim的丘吉尔家族的近亲。Georgiana嫁给德文公爵,但她热衷政治,帮远房表哥Charles James Fox拉票。Charles James Fox也是辉格党的,但是小皮特的政治对手,反对君权,反对奴隶制,支持法国大革命,甚至支持乔治·华盛顿的美国革命。在支持Charles James Fox的过程中,Georgiana认识了他的政治盟友Charles Grey,两人一见钟情,到了要私奔的地步。公爵威胁Georgiana,如果她私奔,就永远别想再见到她的孩子。她只好悬崖止步,但在法国生下了一个私生女儿Eliza Courtney。Eliza由Charles Grey的父母收养。这段故事在2008年拍成电影The Duchess,Keira Knightley出演。有意思的是,Eliza长大后,把自己的第一个女儿命名为Georgiana,女婿的弟弟Horace Seymore上校的孙子Horace James Seymore是1942-1946年间英国驻中国大使,目击了国府的重庆时代。更重要的是,Horace Seymore上校是戴安娜公主的祖先,电影The Duchess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把戴安娜的经历和Georgiana相比,或许真是血浓于水呢。
家族的首相史要到维多利亚时代才结束,这就是William Ewart Gladstone。对于中国人来说,Gladstone最有名的典故或许是他学数学。据说他不喜欢数学,也认为数学没用,所以大学期间不想学数学。但父亲告诉他:数学必有大用,要学。于是他听进去了,认真学习。日后在当财政部长时,预算和审计编制得完美无缺,赢得议会两党的一致喝彩,对日后当首相赢得重要政治支持。后来当上首相时,他说:“我能有今日,全靠父亲指点。”说不定这段典故更应该给今日英美家长说说。
回到Stowe House,Richard无后,妹妹Hester的另一个儿子继承了Stowe House,这就是Richard Granville-Temple。他也无后,结果又是George Granville的另一个儿子继承了Stowe House,实际上他是Wililam Granville的哥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爵位成为白金汉侯爵,以后又晋升为公爵。这个白金汉公爵和把房子卖给乔治三世的白金汉公爵的后人没有关系。贵族无后的话,爵位“回收”,王室可以重新分封。上一个剑桥公爵是乔治三世的孙子、维多利亚女王的堂哥乔治王子,因为不顾王室反对,与女演员结婚,三个儿子不得继承爵位,所以爵位收回,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封威廉王子为剑桥公爵。萨塞克斯公爵的爵位也是这样在维多利亚女王期间回收的,现在封给哈利王子。
有了这样显赫的家世,还有这样显赫的府邸,Stowe House自然成为王宫贵族真相访问的地方,不仅英国各地的王宫贵族,欧洲各国王室也经常访问这里,其中包括乔治四世、维多利亚女王和历代威尔士亲王,法王路易十八世和孔代王子。
但是没有不散的盛宴。到了维多利亚时代,Stowe House传到女儿Mary Morgan-Granville,她儿子应该继承家产,但在一战中阵亡。弟弟Luis Morgan-Grandville当牧师,而且这时家族财产也坐吃山空了,所有之前的绘画、古董、家具等实际上早都变卖掉了,房子已经空了。Stowe House在1921年被出售。从某种意义上说,Stowe House的历史几乎是英国中世纪到现在的兴衰历史的浓缩,值得玩味。
Stowe House出售后,这里成为Stowe School。这是英国最显贵的私立学校之一,在名望上和伊顿、哈罗相提并论。不过这里好像尽出文科生,毕业生里包括David Niven,就是电影《尼罗河惨案》和《桂河桥》里的那个瘦老头。作为学校,这里的花园和建筑继续失修,到80年代实际上已经很破败了。National Trust接手后,开始大规模重修,现在建筑内部还是只有部分修复,很有贵妇人的盛装被拿来做抹布的感觉。
但花园已经大体像样了。这是一片巨大的花园。现在的围墙是后来建的,一些原来的建筑小品都在现在花园的边界之外,估计连National Trust都没有干劲把所有地方都围进来复建了。如果说Stourhead是英国花园的典范,Stowe就是比Stourhead更大的典范,好比颐和园与避暑山庄的关系。
这地方太大了,以至于园方规定,只有由向导带领的参观,不能自由行。或许是怕游人走丢了,或者是为了管理方便。这里来的人很少,每天放几组人,每组十来人,也就差不多了。这还是夏天旅游旺季。在某种程度上,这依然是蒙面的珍珠。但这里的园林设计那真是十分了得,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对这里盛赞。与Stourhead相似,这里也是用貌似随意的人工造景,营造地上天堂的印象,尤其是注重结合希腊哲学意境。这和英国绘画中的Acadia场景是相呼应的。经过20年的整修,现在花园大部分开放,但还是有很多角落只能远观。相信复建全部完成,会有适当的标志,那时能开放自由行就好了。
中国的大观园是虚构的,但英国的大观园是现实存在的,Stowe House就是。
这里像英格兰典型地貌一样,平坦而略微起伏。远处的方尖碑其实也是花园的一部分,但这里都是田地,就不围进花园了
田地里有自然生长的罂粟花,很是漂亮。同样的罂粟花在欧洲大陆上也有,比如比利时的弗兰德斯。一战最惨烈的战斗真是罂粟花盛开的季节,所以有著名的《在弗兰德斯的田野里》那首著名的诗和关于罂粟花的诗句,以后罂粟花成为每年站战争纪念日人人必带的花,纪念战死的士兵
帕拉丁风格的Stowe House,五段式里面很典型
大家在等向导,旁边就是一个模仿希腊神庙的荣誉大厅
这里原来是要开挖成一片水面的,后来停工了。荒淫无度的贵族也有烂尾工程啊
往里走几步,就开始看到树丛中的建筑小品,到处点缀,构造意境
这个是园内的水利工程,做得古色古香的样子
这里是当年女客们打牌的地方,在这里搓麻将,大概会很好玩:“糊啦”
这里有一圈模仿羊圈的木栏,木栏做得古色古香
这应该是一个地球仪,纪念库克船长环游世界,他发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这是一座名人墙。英国历史上的名人在这里罗列了一圈,牛顿、莎士比亚、弥尔顿、弗兰西斯·培根(哲学家)、德雷克(海军将军)、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等都名列名人。这里是辉格党的领地,所以这些都是辉格党认同的
对面就是一座阿波罗神庙,Stourhead也有一座这样的东西
在草坡上,有这样一个模仿的哥特式小教堂。上帝的位置还是很高的,必须放在四周都看得到的地方,英国小村镇也一样,教堂是从远方可以看到的第一样东西。这里面确实是一个教堂,不过非常小,现在开放给人家结婚用
还记得威尼斯的Realto桥吗?当年帕拉丁本人也递交了设计方案,就是这个样子的,但被否决了。几百年来,不断有人为帕拉丁叫屈。这就是按照帕拉丁的设计修建的。现在有很多样子差不多的仿古之作,圣彼得堡的皇村里也有一座,桂林也有一座,不过老实说,造得很粗劣
说实在的,帕拉丁的设计要是放在威尼斯,尺度会变态,但放在花园里,还真是有味道
在17-18世纪,中国是远房的exotic的存在,花园里都要有一个“中国亭子”的,到底这东西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就要发挥想象力了
小径弯弯,有点意思
这凯旋门是当年来访者必经的,凯旋门那一头是一条笔直的大路,通向伦敦,现在还在;这一头一直通到Stowe House,但在穿越花园这一段已经没有了,变成草地了
这里其实是很雄伟的一个去处,当年客人就是从这里过来的
如果那条路还在,这是何等的气派。当年连维多利亚女王都被震了一把。还好维多利亚女王不是亨利八世,否则Stowe House就要变成另一个Hampton Court了。两边是模仿希腊罗马的神庙。名义上是纪念希腊神祗或者哲学理念,实际上也是装饰的意味更多,在这么个位置,就需要这么个殿,这和中国园林是一个意思
厅堂恢复了一点,但里面还是空空荡荡的
图书馆,这是John Sloan设计的
中央的埃及厅修复得最好,其实我觉得有点假
另一个华丽的大厅,这里现在是学校的食堂
边门外的菜园子。这果真是种菜的吗?
回望花园
牛津桥,这个方向指向牛津
桥边有一个Boycott Pavilion,和制裁、抵制没有关系,因为附近有一个地方就叫Boy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