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不存在时,你在世界杯上做个手势都不行
【今日由头】1991年6月27日南斯拉夫爆发内战
这两个球员一个叫扎卡,一个叫沙奇里。
扎卡
沙奇里
在6月23日凌晨瑞士队2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的比赛中,这两个哥们一人进了一个球,帮助球队逆转获胜。但让他们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的进球,而是他们在进球后做的相同庆祝手势:
这个手势顿时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以及各种猜测:什么意思?
什么政治因素?
如果你多少关心一点世界杯,是不是会发现近几届世界杯,每届都会出现一支让你觉得有点搞不清关系的球队?比如——
这些队的队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叫“XXXX奇”?他们到底彼此之间什么关系?这和两个瑞士球员的手势又有什么关系?
好吧,今天我们就借着俄罗斯世界杯,试着用一篇文章,把这些球队背后所代表国家的恩怨情仇来捋一捋。
因为他们本来都源自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叫南斯拉夫。
曾经的南斯拉夫国旗
2
时间还是要先回到1918年。
这一年,席卷整个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作为结束的标志之一,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奥匈帝国作为战败国,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正如我们所知,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当时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被一个激进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
一战后,奥匈帝国烟消云散,原本面临亡国的塞尔维亚转身成了战胜国,且当时也没什么力量能阻挡这个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强国扩张了。
这一年,塞尔维亚联合之前就吞并的黑山共和国,再吸收了奥匈帝国原来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的联邦,组成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这个王国又吸收了瓦尔达尔马其顿,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这是南斯拉夫(Yugoslavia)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南斯拉夫在欧洲的地理位置
二战爆发后,纳粹铁蹄横扫南斯拉夫,这个王国被重新分裂为“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傀儡政府。1945年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重新联合,成为一个国土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家。
但这个时候的南斯拉夫,虽然重新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却各种势力和种族错综复杂,可以用“一”到“八”来形容:
一,就是一个国家,指“南斯拉夫”;
二,这个国家使用两种字母——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
三,指三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
四,指这个国家存在四种宗教;
五,指这个国家有五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
六,指有六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和黑山;
七,指这个国家有七个邻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
八,指这个国家有八个联邦单位——除了那六个共和国外,还有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
要这个国家维持稳定,只有一种可能:
3
他的名字,叫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南斯拉夫强人铁托
铁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二战期间率领南斯拉夫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地抵抗德国法西斯,树立了崇高的威望。1946年,他将南斯拉夫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为一个有六个加盟共和国,实行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他成为了最高领导人。
铁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领导人。南斯拉夫虽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却并没有像邻居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一样,一头倒向苏联老大哥组建的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是欧洲唯一一个没有加入“华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欧洲“铁幕”缓缓落下的时候,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奉行的是“不结盟主义”——既不亲苏,也不亲美。铁托这样有自信,也是因为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处于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的交汇点,苏联和西欧都想拉拢南斯拉夫,这让铁托有足够的空间和筹码在两大势力中闪转腾挪,合纵连横。
从1950年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开始,南斯拉夫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虽然他们施行的是社会主义,但却很早就实行了改革开放,欢迎欧美的企业进来投资,所以整个国家经济状况远好于那些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东欧国家:1976年,南斯拉夫36%的老百姓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
1977年,南斯拉夫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600美元,城市化人口已经达到了70%,成为了一个中等发达的工农业国家。
昔日的南斯拉夫公园一角,足球一直是他们喜欢的运动。(照片来自新浪博客 “远去的青山”)
当然,南斯拉夫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
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在国内几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里,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是最富的,富裕水平已经和意大利和奥地利差不多了,但最穷的科索沃和马其顿,却几乎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经济水平落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十倍以上。
铁托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简单来说,就是“先富带后富”,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财政税收和资源,大量地补贴给落后地区。这样的举动毫无疑问会引起克罗地亚等地区的人的反感,但因为铁托的权威无人能够挑战,强大的中央集权保证了南斯拉夫一直以这样的模式稳定运行。
但是,依靠一个强人存在的铁腕统治,终究会迎来崩盘的时候。
1980年5月4日,88岁的铁托在没有指定任何继承人的情况下,与世长辞。
南斯拉夫来到了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加盟共和国首先站了出来。
在铁托去世之前,其实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经尝到了一点“自治”的甜头。
1974年,南斯拉夫施行新宪法,铁托的中央集权有所松动,开始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这些经济较强的加盟共和国放权,比如可以自己任命一些官员,以及在税收政策上有更大的自主权。
但是,那是因为铁托还在位,没人还敢有进一步想法。但现在铁托去世了,南斯拉夫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离心力瞬间加强。
南斯拉夫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分布
在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嗅到了危险的到来,立刻主张修改1974年的宪法,将权力重新集中到南斯拉夫共产党联盟的手中来。但是,早就尝到好处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又怎会同意这个要求?双方开始僵持不下,折腾到了1988年,“修宪计划”已经完全破产,而南斯拉夫的经济也早就进入了下行通道,通货膨胀率高得惊人。
而在这个时候,“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也已经在风雨飘摇之中,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新思维”政策让西方对苏联的戒备心已经大大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被西方世界视为“缓冲地带”的南斯拉夫的作用也在随之下降,进而又回到了那条西欧列强的老经验——
对于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而言,有一个统一强大的,且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存在是危险的。
当时的欧共体首先向南斯拉夫放出了信号:只要贵国结束一党制而施行多党制,就吸收贵国进入欧共体。
最关键的一场地震随之到来:1989年,整个东欧局势开始进入剧烈震荡。
图为一个罗马尼亚士兵坐在被推倒的列宁像上
东欧剧变毫无意外地影响了南斯拉夫。这年的3月,斯洛文尼亚首先提出了“多党制”主张,然后一发不可收拾。1990年7月,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通过了《政治结社法》,宣布废除一党制,施行多党制。
当时人口只有2000万的南斯拉夫,一下子涌现出了200多个政党。但对于像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历史渊源颇深,没有一个占压倒性主体民族的国家而言,多党制并没有向人们本来希望的“百家争鸣,良性发展”那个方向发展,而是很快成为压垮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统一联邦共和国的最后稻草——那些得票高的政党的口号,无一例外都是:“克罗地亚属于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属于斯洛文尼亚人”。
大家预料中的结局,最终还是无可避免地到来了: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克罗地亚共和国单方面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
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随即表示明确反对。
两天后的6月27日,2000多名南斯拉夫“联邦军”开始向斯洛文尼亚进攻。斯洛文尼亚并不屈服,宣布全国总动员,并调动自己的地方防御部队开始坚决还击。
5
这场内战,一打就是十年。
南斯拉夫的各民族分布情况
斯洛文尼亚打的战争被称为“十日战争”,因为只打了十天后,就被联合国调停了——斯洛文尼亚撑不下去,塞尔维亚也打不动。作为结果,斯洛文尼亚承诺“三个月后再考虑独立问题”。但事实证明这只是缓兵之计而已。三个月后,斯洛文尼亚还是宣布独立,1992年5月22日,斯洛文尼亚被联合国接纳为会员国。
斯洛文尼亚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相比之下,克罗地亚的独立就显得困难不少。
所以,克罗地亚为了独立,和联邦军(后来主要是塞尔维亚正规军)从1991年打到了1995年。最终克罗地亚还是获得了正式的独立,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人口从475万下降到了440万,至今都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克罗地亚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最惨痛的,是当时拥有430万人口的波黑共和国宣布独立。
马其顿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波黑战争”打了三年,是二战后在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局部战争。波黑430万人口中有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被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美元。整场战争最终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预下结束,波黑共和国最终获得了独立。
而我们中国人更习惯称之为“南联盟”。
科索沃历史相当悠久,在那里生活的人被认为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但塞尔维亚人却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王国。
但是,科索沃人碰上了一个非常强硬的塞尔维亚总统,他就是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
对此,米洛舍维奇表示明确拒绝。之后,北约为了迫使南联盟屈服,就开始不断空袭南联盟军事和民用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而在这次空袭中,让无数中国人铭记的是——1999年5月7日,5枚精确制导的导弹命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所以,看看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你们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用手势展示“双头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