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塞下一个步兵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下一代战车越选越奇葩
按理说咱们在说过“天空之钥”和“海洋之杯”这两个今年不参加的国际军事竞赛项目之后,该说说“海上登陆”了,毕竟今年比赛地点选择在福建泉州举行,那是相当的interesting了。但在此之前,咱们得看看老对手的新动向。
美国海军陆战队(下文也音译称“马润”)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用到现在的AAV7型履带式两栖装甲车,已经是越战时代的老前辈了。由于AAV7在伊拉克表现不佳,LAV-25轮式装甲车也嫌老,陆战队迫切需要一款既能执行登陆作战又能具备传统陆战运兵车功能的装甲车。近日,BAE终于中标这款新车——ACV 1.1。
ACV(两栖战斗车)裸车还是非常难看的,正面感觉像个.......蛤
防务展上的样车看着倒还行
这个车目前只是个V型底的两栖防地雷车,陆地最高时速105千米每小时,水上速度6节,载员为13+3人。而目前这啥防护附件还没上的“白板车”,全重已经达30吨……
咱们姑且不论车子本身性能如何,就这指标也够平庸的。30吨的防雷装甲车,水上速度比普通步战车勉强快了一丢丢,武器有且仅有一挺.50机枪,这样的中标真的没有黑幕嘛?
竞争中落败的SAIC ACV,其实就是新加坡的泰瑞克斯装甲车(就是在香港被扣押过那个)改来的,有人说它野外行驶性能不行,不过好歹是个正经步战车,武器也是配全了
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向是全球两栖部队的标杆,当年可怕的“远征战车”催生了ZTD-05,而今咱们的老对手怎么越过越回去了呢?不禁让咱涌起一股“拔剑四顾心茫然,以后到底山寨谁”的遗憾心情。
两栖部队到底该用什么车?
咱们也不说什么05式天下第一的话,就事论事,各国陆战队的需求既有共通也有不同。有泛水突击需求的部队,自然对缩短冲滩速度、高效摧毁岸上火力点等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薄皮大馅在水里不是什么事儿,从岸上看目标还是比较小的,不过想要进一步向内陆扩展战场,最好还是等陆军部队上来。
水里的AAV7其实也不大
05式两栖突击车上岸后就显胖了
该主战坦克干的活还是得主战坦克来干
有深入内陆作战需求的部队,自然是需要轻型化、高机动、适合通过多种方式投送的装甲车,而且火力也不能差,最起码不能连个自爆卡车都打不动吧。
被各国广泛使用的LAV系列装甲车
美国海军陆战队这ACV的精奇思路究竟从何而来呢?
让我们翻开马润2011年关于两栖战斗车的信息需求书:
1、ACV可以从至少12海里外执行舰队岸登陆任务,在最大浪高1英尺的海面上,以不低于8节的速度输送陆战队加强班(17人),并且能够在最大浪高3英尺的海面上行驶。
2、ACV必须能够跟随机械化特遣部队在各种地形上持续作战,并且道路、越野以及续航性能必须大于或等于M1A1坦克。
3、ACV必须能抵御直接与间接火力、地雷和IED的威胁。
4、ACV必须能容纳海陆指挥与控制(C2)系统,装备稳定系统以对付敌军步兵和轻型车辆
咱们年轻人开车,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一般都是先拿父辈的车子练手。从一辆老普桑开始的摇啊摇的孩子们,换车总要有个由头。你是要成家,还是要立业?小有所成的买了奥迪宝马,开包子铺的买了AE86,更多的人从家庭需求考虑买了SUV……但是现在就有人觉得必须全家老小一波流,非买考斯特不可。
泛水突击装备硬是要在内陆打,还怪车不行?
顺便说一下,原来计划的“目标车”ACV 1.2还是回归履带,要求水上航程19.3公里,水上时速尽量往20公里每小时靠,武器要多样化,前提是“价格可以负担”——说白了就是猴版EFV,只不过这所谓三步走嘛......谁知道能走到哪儿
但不管咋说,谁要买个中巴车在家开,肯定被爹妈打死。这不,到了2014年,陆战队把ACV的需求又整合了原先MPC(取代LAV-25的陆战队装甲运兵车)的需求,终于现实了一点,放出了ACV 1.1的信息需求书:
1、ACV至少能运输10+3名成员,最好是13+3名。
2、水上航行距离至少为3海里,速度至少5~6节,并且能够在最大浪高3英尺的海面上行驶,上岸后能跟上M1A1坦克。
3、能够安装配有.50机枪的遥控武器站,并有潜力升级成40毫米榴弹发射器或30毫米机关炮
这指标降了可不是一点半点啊喂!
AAV7:爷爷我能上105,你们现在就这点出息?
再从吨位和尺寸上看,现在大家都是平板归平板手机归手机,早年间倒是有不少小姑娘掏出一个比自己脸还要大的三星平板打电话的,这几年基本上没人这么干了。同样,两栖突击载具自然是要去适应登陆舰的装载量,而轮式步战嘛,最好去适应用户自己的空中投送水平。而马润为了多装人,硬是要用30吨的ACV 1.1取代两种车,那是不是以后连运载能力20吨的C-130都得扔了呢?
10~20吨级的步战车比较适合空中投送,但不少可供选择车型的水上航行性能有限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这里最要紧的还是这个“最好能送13+3人”……
咱们陆鳖不分国家,现在基本上都是8~10人的班组。这里有一个下车步兵班还是把车长算进来凑个班的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编制有所不同,总之车里有5~10个座位基本上就满足了,大不了拆分班组凑合一下。这里所说的凑合自然不是一个班拆开坐两辆车,哪来那么多车给你坐?以美国陆军HBCT的机械化步兵排为例,3个班拆进4个布莱德利,才是真正的凑合。
美军采用的四车三班制
苏军是车长下车凑一个下车班,我军装甲步兵则处于换装阶段,不同装备有不同配置
凑合是一种艺术,咱们都知道,最实用最优秀的武器,往往都是凑合出来的。从步枪到坦克,从军舰到战机,用黑科技的往往出问题,成熟技术凑合出来的总是最强的存在。一旦追求各种不凑合,总是妥协出一个奇葩来。
有着步兵火力不足恐惧症的马润,显然一点都不懂凑合的艺术。都8102年了,还搞什么4人火力组,保持13人的大班编制。现在搞个12人班的改革都阻碍重重,什么步枪火力不够、搬运伤员人数不足之类都拿出来做“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由。总之是能把班里13人都编到下车班里那是最好,所谓宽备窄用,人不够也比位子不够强。
不过想想,人家也是穷惯了,能有买新装备的机会自然不想再凑合。
“每个陆战队员都是步枪手”,马润的信条里,更高的武德需要更多的步枪
这样一来,落选的SAIC ACV只有11+3人的载员量,即便车的设计更成熟,未能中标也在意料之中。不管车行不行,装人肯定是第一位的。
同原版泰瑞克斯AV81(新加坡自用型)的12+2人可以说是来了个朝三暮四,就是装不下13个人,能中马润的标倒是有鬼了
在2011年的信息需求书里,还异想天开要求ACV能装17人,建议马润不如集体去印度学习一下开挂技巧
现在的陆战队,特战化思想明显,正经两栖登陆的需求不断降低,已经纯粹担任美军精锐轻步兵的角色了。由于我军承担两栖突击的部队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就算是把05式送给马润,也不再符合他们的需求。蜜汁防护、蜜汁水上速度、蜜汁武装配置同载员需求相互妥协的结果,就是BAE ACV 1.1这么个奇葩的30吨防雷车。
都说治安战害人,既然马润铁了心要给游骑兵打前锋,咱们也不好拦着啊!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扬基帧察站”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