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科学和理性,拒绝恐慌

我们首先要了解病毒传播的一般性规律。

病毒在人群里传染时,通常的表现形式是:传染性可能会增强,而毒性(重症率、死亡率)会下降。这是因为高毒性的病毒,被感染的人要么死掉了,要么难以活动而缺乏传播可能。

低毒性的病毒,因为被感染者的到处活动,该病毒而被广泛传播。广泛传播的病毒又可以让整个人群提升针对性的免疫能力,形成公共的免疫屏障,即所谓的群体免疫。所以,病毒在人群里的传播特征就是:传染性在增强,毒性在下降。

比如2003年的冠状病毒类型,你真的以为该类型病毒没有了吗?

不见得吧。它很可能是两个结局:

1,「传染性增强+毒性减弱」而被我们忽视了

2,「毒性没减弱」,病毒搞死了宿主,自我灭绝了。

我个人推测,2003年的那个类型冠状病毒的最大可能性是1,而并非2。

冠状病毒作为RNA病毒,它非常易变异。没有从蝙蝠到人类,从蝙蝠到蛇等等这样跨物种的结合,冠状病毒很容易在人群里播撒而毒性减弱-----它适应了我们,我们也适应了它。

这次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目前」死亡率约3%;而2003年的冠状病毒类型的死亡率是10%;2012年中东冠状病毒死亡率约35%;

实际上,2003年刚起的时候,死亡率是远超10%的!当年香港很早就有感染,其结果是香港感染人数为1755人,死亡299人,死亡率17%。

你不会以为香港的医疗水准不如内地吧?

2003年的例子就证明:随着病毒的持续播撒,死亡率在逐渐下降。

而且,要让一个初期才3%死亡率的病毒得到大家的重视?这很困难的。

你会因为很轻的病症而去求医吗?既然不会,那么就会在人群里形成大量的潜伏感染者。最终让感染总人数远远超过那些重症病毒。

但最终的高死亡风险还会是:高龄、有慢性基础疾病;当然,也不排除低龄儿童会是高危人群的可能。

我们有些媒体不懂专业。喜欢做一些危言耸听之举。我不否认有警醒的价值,但也不要觉得自己多正确,多正义。

媒体不要制造恐慌。公众也不需自乱阵脚。

比如,美国正在流感大爆发。目前的数据显示3亿人口,1300万人感染,死了6600人!美国人恐慌了吗?没有呀。

当然,美国这次的流感死亡率是0.05%。比目前武汉 2019-nCoV的 3%的死亡率还要低很多。所以美国人不恐慌。

不过,可以肯定预计的说,武汉2019-nCoV的死亡率会随着感染人数的暴增而下降。其风险并没有很多人担心的那么高。所以,美国已有相关专家在批评中国的反应过度。制造了不必要的恐慌。

不是说美国人的观点一定正确。但我们的确要冷静的思考下:疾病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这么惊慌失措吗?

面对流感,美国CDC滚动式公布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各种宣传资料,鼓励大家接种疫苗,合理寻求医生帮助。

在感染1300万人,死了6600人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没有封闭任何城市,没有老百姓没有恐慌式买口罩等等。美国医生「没有」建议「所有疑似病人」都去看诊医生。

而我们面对一个感染人数不到1000人的小毛病,至于很这么慌张吗?这样的慌张其实已经在影响我们的抗疫工作。

比如,武汉现在每个医院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往医院跑。但是,医院明明是病毒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是一个病毒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地方……

呼吸道疫情骤起,我们并不需要所有疑似者都去确证。

任何病毒感染都有:

潜伏不发病、

发病但轻微、

发病但轻症、

发病是重症、

发病而死亡;

很多感染病专家建议,凡是有接触史的、来自武汉等,应该尽早去筛查。这样做倒是可以找出很多轻症病人。但实际上并无意义。因为找到与否,病人都会好。

医疗资源应该给那些危重症病人。轻症的感染者让他在自己家愉快的自愈,不更好吗?

有人说,轻症的患者可阻止他变重症的呀?你想得倒是美,但这目前并无肯定证据可实现。

目前大部分病人都是轻症的情况下,不需要跑医院去凑热闹。人多混杂,反而增加医院内感染风险。

找出更多的轻症感染者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统计学上的死亡率,但除此外没有意义。

基于此,我给大家做如下自我判断

《什么情况下怀疑有武汉肺炎?》

先明确是否有肺炎:

1,体温≥38°

2,胸闷、气短

3,呼吸加快

4,心率加快

这4个是判断是否有肺炎的征兆。任何之一都要怀疑可能,越多则越可能是肺炎。当然,前提是要排除其他因素引发的。比如,你刚刚跑步了。

特殊人群可能并无4个征兆,而是特别表现:

1,高龄老人,他的表现可能就是「反应迟钝、疲倦乏力」;

2,幼童:胃口差、不哭闹或者异常哭闹、肤色差、皮肤缺乏弹性。

有上述征兆后,请医生判断是否为肺炎。

是否为武汉肺炎(2019-nCoV相关肺炎)?

1,先明确是肺炎

2,来自武汉,或者跟相关病人接触过。

据说2019-nCoV感染后部分人会有腹泻;另,目前还无幼童感染的明确例子。

没有任何危险征兆的朋友们,呆着家里,不要到处跑。这是最实际、最有益的。

在家护理时,我援引「怡禾健康」翻译的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供大家自我护理:

500感谢怡禾的贡献。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