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要好好的。

500

 1、有读者问我,为什么疫情、故宫、砍医生那么多热点,一个都没写。你们啊,我真要写,一定有人骂“你这个蹭热点赚流量的无良博主”,何必呢。更关键的原因是——我并不觉得我能超越已有的声音,也不觉得有什么疏漏需要补足。

2、我依然不希望我的观点导致更多的戾气和举报。前天有人说,最好的写法是罗列官方的新闻报道,配上几张图,最后写一句“对此,你怎么看?”——安全又有量,在有些平台上能直接薅几千块补贴——但我仍旧觉得这就是信息垃圾。

3、如果非要说点不一样的,可能在谈故宫时,会说到“特权没有消失不消失,只有掩饰不掩饰”——这句话肯定是有点儿悬的。毕竟青年大院都说了,那些世袭的“特殊待遇”,“大部分人没有什么意见”——这个号在过去一段时间所获得的“超级待遇”,很难不让人疑惑——所以,我再去做一个忤逆“大部分人”的表述,肯定要被喷死。毕竟许多人之所以厌恶特权,无非是自己没有享受到罢了。

4、如果讨论伤医事件,我觉得未来优秀医生的流失几乎是必然的。其实教师、记者,许许多多和大众有关的岗位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受尊敬的程度越来越低,收入增幅又跟不上,上级部门只甩锅不扛锅,主张和谐稳定低声量,那再有编制也留不住人。我其实很想见到管理层或者工会组织能像自媒体一样,别只会发发毛巾香皂,也能表现出有限度的愤怒来,例如工会主席拍个桌子爆个粗——它可能不太合“规矩”,但会形成凝聚力和归属感——在这个时刻,它太重要了。但现在——你觉得医生够吗?你觉得老师够吗?你觉得记者够吗?

5、如果讨论疫情,在这个时刻,倒是应该去听官方的声音,例如财新,例如第一财经——很有意思,财经媒体居然在专业报道的第一线——显然在总基调确认以后,现在的数字正在大幅“去水分”。也正因此,它的增量会逐渐增多。

6、肯定有漏的,例如在乡村的未就诊的未确诊的,数量可能也不少,在未来可能会慢慢补齐,也可能会有没补上的。但不要去瞎转那些道听途说的“新增病例”——其它肺炎或者重症感冒也可能有传染性,也可能导致死亡,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个病种的疫情,而把类似症状的其它疾病都归并进去,视为“漏报”。

7、在总基调确认之前,肯定有“大事说小”的因素在。例如之前的“未见人传人”应该不说。冠冕堂皇的理由肯定是“避免恐慌”,真正的理由大家都懂。我认识的一位媒体老师说,像这样的事情,宁可先往重了说,让人们树立“保命意识”,比“不要恐慌”更要紧。要知道,让人恐慌的并不是那个数字,而是未知。但这个道理,永远有人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在他们眼里,开会时的“和谐环境”才是天大的事。

8、刚刚实施的武汉“封城”,总算是一个比较严格的补救。这类措施最好的时间是两周前,其次是现在。唯一让我费解的是:凌晨2点宣布10点封城,总会有一种“让知情者先逃”的联想。这八个小时的时间窗有点莫名其妙。说“即刻”不行吗?

9、放鞭炮喝酒防肺炎那些文章,居然有人当真,也着实令人叹服。从这个角度讲,公众的科学素养很可能无法判断洋葱和真相,挣扎在摇号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10、说到什么“全世界最好的实验室”——怎么说呢,有最好的设备和有像样的处理能力是两回事。你给我儿子一把98K,也不代表着他能上阵杀敌。

11、趁机推销滞销产品还涨价的,编什么中药万能处方的,做个人吧。

12、我并不反对乐观,但反对盲目乐观。我并不反对段子,但反对恶意的段子。例如,群里扮演“提醒洗手小助手”就很有意思,但“武汉人请主动退群”就一点儿也不好笑;嘲讽别人戴口罩退机票更是毫无道理——这属于毫无价值的“勇敢”。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

13、那些能吃的好吃的物种,老祖宗花了几千年的时间都帮我们驯化好了,别搞什么突破创新了。

14、认为这是“美国生物战”的,少看点地摊文学吧。

500

15、我记得17年前编排新闻时,有两个“模块新闻”:内容都是现成的,只要填数字进去就行了。一个是股市:今天沪指收于XX点,涨/跌幅XX%,成交量XX亿元;深成指收于XX点,涨/跌幅XX%,成交量XX亿元;另一个是非典:今天新增病例XX例,累计报告病例XX例,危重XX例,死亡XX例;本市新增病例XX例,累计报告病例XX例,危重XX例,死亡XX例……时间段和现在极为类似,大量的活动、差旅、考试被取消,部分学校停课,许多场所的中央空调被关闭,一直到6月底,这个模块才宣告终结。我相信疫情会得到遏制,但在当下,我们要有“更糟糕”的预期。

16、明天就是春节假期了,愿那些归乡的人好好的,愿那些依然忙碌的人好好的——2020年的开启,不算太友好。但我希望,当那缕终将到来的阳光照射下来的时候——

我们,都还好好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