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食货志》 领会中国经济思想(一)
在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学中,利己和利他是一个二元对立。如果要想兼顾两者,就只能“平衡”两者,但这种平衡其实是一种假平衡,没有融合交流,只有各打五十大板。看起来两者都兼顾了,但其实两者仍然还是分裂的。
传统的中国思想在本体上是一元论的。“道”是宇宙的根本,万物归宗;“道”生出宇宙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各家各派的具体学问,则属于不同的“方术”(《庄子·杂篇·天下》)。道看到的是整体,而方术看到的是局部,局限性非常大。如果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长此以往将不能见到天地的全貌,这就是庄子说的 “道术将为天下裂”!
从这种一元论的视角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二元对立传统,就是只见“术”、不见“道”的结果。道是本,术是用。以道御术,术才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出自于“道”,而分布在各部典籍里。第一部把经济作为一个专题来写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当然也是道统思想体系的产物,它的撰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分为五部分,其中“书”就是关于天文历法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书”又分为八个篇章,合称为“八书”:《礼书》(礼法)、《乐书》(音乐)、《律书》(万物的度量)、《历书》(历法)、《天官书》(天文)、《封禅书》(祭祀)、《河渠书》(水利)、《平准书》(经济)。
《史记》的《平准书》开创了中国系统论述经济的先河,后面的各朝史书也都继承了这一体例,但大标题不叫《书》了,改叫《志》。这是因为班固在撰写《汉书》时,已名《书》,为了不重名,班固把专题史这部分改名为《志》,讲经济的部分叫《食货志》。至此之后,历朝历代史书讲经济的篇章都在《食货志》这一部分。为什么经济叫做“食货”?因为在更早的古籍《尚书·周书》中有一篇叫《洪范》,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纣王的叔父)询问治国安邦的方法。箕子提到了治国的八条要政:食(食物)、货(货物)、祀(祭祀)、司空(营造)、司徒(土地)、司寇(司法管理)、宾(赋役刑狱)、师(礼仪、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洪范八政,《食货志》就是取了前面两政。习主席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的“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指的就是这个。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接下来我们就从第一部《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读起,系统地看看中国的经济学到底说了些什么。
原文:“《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尚书·洪范》中提到的八种要政中,第一是食,食是人的根本,第二是货,货可以通有无,重要性仅次于食。接着,汉书中解释了什么是食货。食不仅仅指粮食,更是强调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地种,可以生产出好谷粮。注意《汉书》这里用了农殖,殖通种植,有了种植才能有繁殖,就是要务农耕种,才有粮食可以吃。这其实是在劝农,勉励农民躬本务农。劝农是中国的一项宝贵传统,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籍田大礼,地方官员在每年的二月或八月稻、麦将种之时也都要下乡劝农。
货是指可穿的布帛,以及金、刀、龟、贝,用来分配财产,扩散利益,以通有无。什么叫“通有无者”? 就是要让“没有”的人“有”起来,让“有”的人去给“没有”的人。有个词叫“货通有无”,货通的目的就是“通有无”。食货两者,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从神农的时代就开始兴起了。
然后,汉书介绍了什么叫食足(吃饱)。“砍下木头作为耜,弄弯木头作为耒,把耒耨的好处传给天下”,这是取自《周易·系辞下》里的一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包牺氏死后,神农氏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让天下人都得到耕具的好处,使天下增加粮食的。取象于“益”卦。这句话是讲先人的功绩,使用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了生产力。
句尾说,取象于“益”卦,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中国思想- 取象比类。它是通过物象(不仅是外形,味道,声音等),发挥想象,去推论与之相关的事理。取象类比的思维来源于易经,“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卦象来自天地万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人对天道的认知和再现,然后由卦象去推理天地间的规律,从而确立人道,用于人间生活。汉书中引用“益”卦这段,说明“食”字的象的取自《易经》中的“益”卦, 这其实就是在给食货,也就是给“经济”的基本意义定调。
什么是“益”卦?它取自于易经六十四卦的 《下经》部分,《下经》的核心就是“损卦”和“益卦”,损益,损失和增益,就是盛衰的开始 。盛衰之理是什么?古人提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颠覆性的道理,就是要自损。孔子说:“自损者益”。自损就是增益。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益字,加三点水,变成溢出的“溢”,水满则溢,这也是提醒人们增加多了就要减损,如不减损,就会溢出。反过来一样,不停减损,损极反而会增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损就是益,益就是损。 老天会把我们多余的拿去,补贴那些不足的人,这是天道。那么我们自损其实就是符合了天道,所以我们自身的人道是在进益的 。《序卦传》在解释“益”卦时说:“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损而又损,就必然是益。
最精彩的地方来了,这里对经济的定调是颠覆性的,它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截然相反。理性经济人要人们最大化地追求个人利益,但中国思想正好相反,它看到了自私一定会导致水满则溢,带来双输的局面,所以劝人们自损。这样看来理性经济人并不理性。西方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发展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认为人们追求私利是最高的效率,它会让供给和需求自动地达到平衡。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被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相通,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然而,老子是怎么说无为而治的呢?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正好相反,无为而治的关键是无欲无求,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代表了道家思想,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质是在资本和武力的控制下,实行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所以自由市场经济只有豪取强夺的自由,没有弱者生存的自由。而且丛林法则真的是强者通吃么?如果是的话,那世界上不早就只剩下狮子老虎了,为什么现在还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物种?可见自由市场经济并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哈耶克的那本著作应该重写,书名改为《通往奴役之路-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然后我们来看益卦的卦象,下面是震(雷)卦,上面是巽(风)卦。雷在下,风在上,春雷滚滚,风雷益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一个恩泽百姓的卦,而且是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式的恩泽。天地相合,化生万物,天地的阴阳气交互融合,转换成人们需要的物质,老百姓就会欢喜。大家互帮互助,各自都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周易》卦辞的原文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形势大好,利于涉越大的河川。潜在的意思就是,恩泽百姓,是条正确的道路,它可以让我们克服艰难险阻。“益”卦的卦象,正好和“经济”这个词的中文意思相吻合 — “经世济民”。
接下来《汉书》介绍了什么叫货通, “到中午时就形成了集市,招来天下的人民,聚积天下的货物,交换后就走开,使他们各自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取自《周易·系辞下》里的另一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各得其所”。 中国人早期对贸易的叫法是“货通”,而不仅仅是“交易”。为什么?因为“货通”的目的是要各得其所的,而交易只是方式。“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这句话交易在前面,通货在后面,中间差了“各得其所”。 就是这个问题,差了“各得其所”,就不能叫“货通”,只能叫“交易”;有了“各得其所”,才能叫做“货通”。所以中国古代早期把贸易称作“通有无”,而不叫“挣钱”。所以今天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交易不再是为了“各得其所”,而是成为了榨取钱财,收割韭菜,以强欺弱的工具,因为他认可“竞争”,认为弱者就应该被“优胜劣汰”。
毛主席在参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时说:“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关键就是“都要”二字,如果没有“都要”就不是“各得其所”了。
回到《噬嗑》卦的卦象, 噬嗑卦下面是震(雷)卦,上面是离(火)卦。朱熹说:“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这就好像丽日当空的集市,上面是明亮的,下面是雷在震动的。这个卦又借用了噬的音来指代市,嗑的音来指代合,《噬嗑》既市合。《周易彖传》里说:“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噬嗑之后就亨通了,刚强的震(雷)卦在下,柔软的离(火)卦在上,一个震动一个明亮,是分开的两件事情。但打雷之后有闪电,闪电像火光一样明亮,所以这时雷电合成一体,灯火通明。买卖就像雷和火,本是两件事情,但雷电最后合成一体,达成交换。
上下两卦的中间两爻,正好是阴阳相对的,这象征着牙齿的咬合。上牙下牙都很强势,可能引发冲突,需要磨合。贸易时有磨合的,先有摩擦,但最终归于和合。 《序卦传》说:“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意思是在了解、认识和体察事物后,看自己是否需要再来进行贸易,这样才叫市合。这里非常强调合,人们通过贸易,各得其所,心里都非常适宜,大家的关系是彼此融入到一起的,才能叫做合。后面“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贸易一定是自愿的,不是强买强卖。强合非真合,是伪合,苟合。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为了通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按中国的理解,那能叫通商么?中国不愿意和它做买卖,它就打你,那叫苟合,叫强盗。而现在的美国的贸易战是同样的逻辑,你不愿意买,它逼着你买,这就不是贸易(市合)了。所以贸易是有条件的,要平等自愿,要物有所值等等,这就是“贲”。贲是什么?“贲者,饰也。”“贲”就是装饰,条件。然而“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装饰过了头,就是以华丽的外表来掩饰空虚的内容。一个没什么价值的东西,你把它包装得高大上,引诱我买,那必然会被识破 。现在的泡沫经济,虚拟经济,金融空转就是这个东西。最后泡沫越吹越大,就会破掉,出现“剥”卦。
解释完食货二字后,《汉书》接着说: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阻饥”,是为政首。
食物充足货物流通,然后国家充实人民富足,这样政教风化就形成了。黄帝以下“为百姓变通,使他们不感到厌倦”。尧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把天时节令告诉给人民”,舜帝任命后稷来治理“百姓饥饿”,把这些作为政治的首位。
这还是习主席说的,“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政首是什么?是民生,是经世济民。所以经世济民是关乎着人心向背的大事,而人心向背决定了生死存亡,这才是中国人对经济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