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康康:《庆余年》试水收费新模式,腾讯爱奇艺离赚钱还有多远?
【本文为风闻社区作者原创】
Hey Yo 大家好,我是康康,好久不见!
这段时间最火的就是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庆余年》50块钱超前看6集的事儿。
有意思的是,腾讯旗下的一个公众号,叫新闻哥的,出来怼了一波群众,说中国人不配有精神生活。
然后怼完又道歉,说什么这不代表腾讯在《庆余年》视频会员事件中的态度。
骚一波就跑,太刺激了。
当然,新闻哥的态度也不是空穴来风,这次VVIP事件,也能看出视频平台在赚钱这个事情上,确实遇到了问题。很多人可能想知道,为什么这波吃相这么难看,为什么我交了钱,还要被迫看各种广告,本期《快来康康》,我们就以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为例,聊聊视频平台收费的那些历史。
首先,为什么这次腾讯视频有这么足的底气,明知道大家一定生气,还是搞出来这个超前点播呢?因为它知道,在你注册腾讯视频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着了他们的道儿。
这个地方提到的“额外付费点播”就留个后门。
你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后边儿还有雷。
为什么交钱还有广告,都给你写得明明白白的。
然后我也去翻了爱奇艺和优酷的用户协议,额外付费点播和看广告这两个点也都差不多。
三家视频平台的态度总结下来就是,充了会员你也不能变得多强,该看的广告还是要看,不同意的话,出门右转不送。
然后还有内部人士表示,推这个超前点映,是怕盗版影响赔得更多,才想要补救一下。
但一个《庆余年》的超前点播,能补救多少呢?与其说是补救,还不如说是在试水新的收费模式。
我们再品品,这个事儿之后,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回应:
这两段都出现的一个词“未来”,也就是说,VVIP的事情我们活儿太糙了,但以后还会这么干。
而视频平台十几年如一日长久不能盈利的困境,很可能是这些操作的主要动力。
我们先倒回到2006年,当时谷歌用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
几乎在同一时期,国内的视频网站也冒出来一大堆,早期的土豆、优酷、PPS、56网、乐视,加上搜狐、新浪、网易这些门户。
早期视频网站的发家,其实大多就有原罪,就是视频的版权,最开始大家都没什么版权意识。但乐视脑子快,先囤了一大堆版权。按照他们官网的说法:
“版权分销业务为乐视早期的发展和2010年的IPO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乐视用版权分销赚了不少钱,其他网站也眼红了,从2009年开始,《甄嬛传》、《新还珠格格》、《宫锁珠帘》成了视频网站重金争夺的对象。买来之后,这些下单的母鸡就被视频网站紧紧捂着,相互还打了不少口水官司。
版权这个事儿,监管部门也不可能坐视不管。2005年开始,国家版权局联合网信办、工信部和公安部三个部门,开展了一项持续至今的“剑网”行动,专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活动。2009年之后,这项行动执行得更加彻底,国家版权局直接监管了包括百度、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搜狐、新浪、迅雷等20家重点视频网站。
告别野蛮生长,经历一波洗牌后,背靠BAT的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通过自营和收购其他网站,分走了八成市场。
分完市场,几家巨头都想着赶紧把市场换成钱。在线视频网站的财路主要两条:广告收入和付费会员。前一项很好理解,但后一项,视频网站用了差不多十年,才走通这条路。
早在2008年,激动网就推出过付费点播业务,2011年他们还声称,80%的收入来自付费用户,但现在这个网站也没动静了。
2010年,迅雷看看推出向用户收费的“红宝石影院”业务,以1到2块钱的价格推广高清下载和在线观看,然后迅雷看看也没动静了。所以当时业界就有种说法,谁收费谁死。
但是站着是死,躺着也是死,不努力一下,咋知道自己怎么死呢?2011年,爱奇艺推出付费会员制度,但一直进展缓慢。2015年,爱奇艺在自制剧《盗墓笔记》上,首次尝试了“VIP会员全集抢先看”。
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盗墓笔记》上线22小时后,就实现了流量破亿,播出当月,月度付费VIP会员达到501.7万人。
尽管热情的VIP用户把充值通道整崩了,但爱奇艺的创始人兼CEO龚宇看起来心情很不错,因为付费这条路,终于看到希望了。
之前说过,在线视频网站主要靠广告收入和付费会员,你充VIP,就可以去广告,优先看内容。2018年第三季度后,付费会员收入的占比正式超过广告,成为爱奇艺最大的收入来源。
但会员的增长也不是无限的,与此同时,VIP用户越多,相应地也会冲击到广告业务。而且充了VIP的用户,在广告主看来,都是舍得花钱的潜在客户,于是就出现了会员也要看广告,甚至看专属广告的奇葩操作。
同时,视频网站也不想做一锤子买卖,付费用户的留存同样是一大难题。怎么能让这些上帝,一直充钱一直爽呢?一种是买那些经典的、有稳定观看量的老内容,另外一种是平台买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2018年,爱奇艺的独播剧《延禧攻略》在整个播放期间,就给爱奇艺带来了1200万付费会员。
那有人就说了,我在内容上少花点钱,成本不就下来了吗,不就能盈利了吗?确实,优酷也这么想过,2013年第四季度,优酷通过减少内容上投入,实现了季度盈利,但代价也非常大,从行业老大掉到了第三,两年后被阿里收购。
话说回来,内容投入的钱都投哪儿去了?这个主要是两块,花钱买剧和自制剧。花钱买剧这方面,视频网站都是一边喊“剧太贵了”,但又不得不买,买就亏,不买,可能就死了。
但是好剧也不是年年有啊,而且稍微看着能火的剧,又卖得死贵,所以视频网站在一掷千金的同时,也逐渐把目光投向自制剧。
腾讯在2016年中期报告中说得很清楚:“通过进一步投资电影/电视剧工作室及腾讯的自制项目,以巩固腾讯网络视频业务的上游影响力。”
而优酷《长安十二时辰》的制作成本,就号称高达6亿。是不是真花了这么多钱咱也不清楚,但三大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让内容成本越来越高。
当然了,对几家视频网站来说,政策上的因素也在时刻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走向。
2018年6月27日,五部委联合发布“限薪令”:
爱奇艺CEO龚宇在今年2月表示:采购的版权成本回落,顶级演员曾经一部剧就超过1.5亿。
去年爱奇艺内容成本211亿元,占营收比重为84%。今年Q1,Q2内容成本分别为53亿元,50亿元,占营收比例75.8%,70%,有明显地下降。但公司表示部分内容由于审核的原因推迟上线是造成内容成本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腾讯的年报里,也提到“排播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看来,一家上市公司,要么能赚钱,要么能抢到市场,既然短期内盈利没希望,赌爆款又像摸彩票,那就让大家看看市场份额的表现。
于是在第一波以“免广告”、“抢先看”为噱头的拉新后,为了把会员数量做上去,就出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联名会员。本来卖会员是要收费,结果现在卖会员成了营销手段。一方面,内容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单个会员的利润却越来越低。
国内网站在抢用户,多挣钱的问题上搞得焦头烂额,但实际上,这也是个世界性难题。
今年7月17日,Netflix奈飞宣布二季度新增会员270万,但不到去年同期545万的一半,也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500万。同时,奈飞在美国本土的付费会员,从一季度的6022.9万,减少到6010.3万。
少了12.6万会员之后,奈飞把这个锅甩给了会费涨价。
今年5月,奈飞上调了三种套餐的价格:
7.99美元--8.99美元
10.99美元--12.99美元
13.99美元--15.99美元
奈飞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们涨价,才能更好地为各位看官老爷服务,有些人不买单了我们也没办法咯。
然后,奈飞的股价直接跌了10%。事实上,在迪士尼、苹果这些公司纷纷宣布入场流媒体后,奈飞也不能继续装睡了。
好内容值更多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什么是好内容,该卖多少钱,是视频平台和付费用户直接永恒的博弈。
背靠几棵大树的“优爱腾”,尽管看起来不缺钱,腾讯总裁刘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视频业务估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但资本市场可能没有那个耐心。
爱奇艺有点坐不住了。
去年10月,创始人兼CEO龚宇就表示,视频包月20元,从2011年到2018年7年间一直没有变,这个价钱定低了。
上个月,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爱奇艺正在酝酿会员费用上涨,不排除率先提价,但并无时间表。
看来,VVIP、VVVIP、钻石VIP、荣耀VIP和各种超前点播的推广,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但中国用户会不会为更高的视频会员费买单,提价之后,其他友商又会如何应对,这些都要市场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