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犀牛鸟”计划:腾讯如何打造自己的科学院?
文/赵家鹏
腾讯的企业文化中,有着四种动物形象:长颈鹿、海燕、犀牛鸟与鹦鹉螺。
在腾讯内部,它们被称为“四大神兽”,印在每一个员工工牌背面。每一种神兽,都代表了腾讯倡导的一种价值观。
其中,犀牛鸟是一组形象,分别是一头俯首的犀牛和其背上的鸟。这组在大自然通过相互协助而共同生存的动物,被这家科技巨头视作“合作”的象征。
腾讯自然是那头硕大的犀牛,可它背上的鸟是谁?
应该是青年科学家。
2013年,腾讯与中国计算机协会合作发起了面向青年学者的“犀牛鸟”基金。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以“犀牛鸟”为名的计划先后出炉。这些计划构成了腾讯产学结合的庞大体系,它被称为:“犀牛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
按照腾讯官方说法,这个计划的目标指向是: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但对于这家科技巨头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系列履行社会责任的孵化项目。
在“犀牛鸟”背后,是一家科技公司从“供养科学家”到“培养科学家”的持久尝试。
2019年12月10日,腾讯对外发布了最新一年度的“犀牛鸟精英人才计划”申请启动公告。
在这份公告中,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方向,被腾讯重点关注。课题申请中列出的12个方向,69项研究课题,多数与之相关。
该计划面向的人群是全球高校中大学三年级至博士阶段的学生。与此同时,申请者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其中之一:
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自己为第二作者)身份在顶级刊物或会议上(CCF A类、B类或同等)发表论文;
作为骨干参与实验室或导师的省级或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或在知名开源项目中有突出贡献;
获得国家级或世界级学术相关奖项、学生竞赛奖项,或CCF、电子学会、ACM、IEEE等学术组织的学生奖项。
换句话说,这是一项网罗精英学生的计划。
申请成功的学生,将在接下来的一年,获得进入腾讯三个月以上的科研培养机会。培养期间,腾讯不仅将提供科研补贴,还会开放内部的数据库。甚至,腾讯承诺,为每一位学员配备至少两名导师,一名来自外部,一名来自腾讯内部。
培养期间,腾讯给出了丰厚的资源。除了安排的导师,受邀学员还可以获得腾讯全球“犀牛鸟”专家的指导,参与行业和学术会议,进入一个名为“十分精英圈”的线上社交平台。这个平台是腾讯为此专门开发的,其中包括实时更新的互联网行业真实研发内容、科研合作诉求以及相关资源。即使在科研项目结束后,学员依旧可以访问。
三到十二个月的培养结束后,这些学员将在导师指导下刊发学术论文,优秀者将有机会领取到腾讯提供的奖学,甚至参评腾讯主办的年度科研奖项。未来,腾讯承诺,就业时推荐优先面试。对这些精英学生,腾讯不吝提供从入学到就业的资源保障。
这个计划始自2017年。过去两年,该项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全球10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超过400名学生提出了申请。在腾讯的培养下,许多学员完成了应用于产业场景的科研成果,多篇论文出现在了NeurIPS、CVPR、AAAI等顶尖国际学术会议上。
这个计划有着腾讯式的低调风格。目前,在舆论层面,还没有媒体对它进行过深入报道。我们也无从得知,该项目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是否被腾讯纳入了自身产品的改进。
从腾讯披露的资料看来,起码这些科研活动,与腾讯内部的科研团队,有着深入的交流。以今年为例,腾讯为该项目配备的企业导师超过70名,全部是腾讯专家研究员与高级研究员级别的内部员工。
这份导师名单,也显示了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
除了面向在校学生的计划,腾讯内部以“犀牛鸟”为名的项目还有:“犀牛鸟”基金、“犀牛鸟”访问学者和“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
这是一个涵盖从学生到青年学者的科研合作体系。其中,最早启动的是“犀牛鸟”基金。
2013年,腾讯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联合发起了“犀牛鸟”基金,这是当时腾讯高校合作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助力青年学者开展互联网前沿技术研究。
负责这一项目的是腾讯副总裁王巨宏。王巨宏是内蒙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归来后进入到腾讯负责研发。升至副总裁后,她开始负责腾讯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全面合作。
此前,腾讯针对高校的公关,主要以建立联合实验室为主,施行的是一种“多给钱、少参与”的模式。
王巨宏主导后,先后帮助腾讯建立了沟通内外的研发协作社区,以及面向高校的智慧校园产品。这两个产品,前者连接到了20万家企业和1000万企业员工,后者覆盖了300多所高校。庞大的产业上下游受众,是腾讯外部科研金字塔的地基。
有了地基,塔尖的轮廓开始清晰。
从面向青年学者的基金开始,“犀牛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逐渐成型。这是一个腾讯对外开源的生态。腾讯提供资金、内部数据以及内部科研力量,再联合学术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方,向有青年学生和学者提供智力支持和金钱奖励,最终促成外部科研与腾讯内部产品的融合。
据王巨宏披露,截至今年,该计划已帮助全球1126位青年学者提交研究提案,发布了124项技术命题,支持了141项科研基金项目和108项创意基金项目。基金获得者与腾讯团队深度合作,共申请了国际国内专利232项,发布高水平学术论文784篇。
这是一份令人惊艳的数据。
“犀牛鸟”计划的发展,还与腾讯的战略调整,息息相关。
2016年,腾讯成立人工智能团队AI Lab。按照腾讯副总裁姚星的说法,这是腾讯史上“第一个原创科研单位”。它收罗了50位科学家和200名工程师,在四个方向上,承载着腾讯的野心: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
就在AI Lab成立的第二年,“犀牛鸟精英人才计划”诞生。
这是一个有别于此前“犀牛鸟”计划的新尝试。最早启动的“犀牛鸟”基金,专注于互联网,而新这个新计划,则将注意力转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从过去数年,它所发布的课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新计划的培养项目,基本上就是照着AI Lab的四个科研方向走的。
“犀牛鸟”的转变,是腾讯在产学结合上,从“走出去”到“请进来”的转变,也是腾讯从一家互联网产品公司转向一家科技公司的线索。
“犀牛鸟”的影响,正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团队中发酵。
12月16日,腾讯对外发布了“2020腾讯微信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这是微信首次公开参与到“犀牛鸟”计划中。
该计划是一个面向全球高校或科研机构学者的合作计划。其给出的研究课题与微信产品关联密切,如:公众号账号推荐用户冷启动问题、小游戏推荐与推送的多目标优化研究等等。
“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是“犀牛鸟”计划中新出炉的一项计划。
2018年起,腾讯社交广告最早参与这一计划,此后,AI Lab、腾讯基础平台技术、腾讯广告、微信先后参与了这项计划。据公开信息披露,参与这一项目的合作者,将会获得20到50万不等的项目经费。
与此同时,“犀牛鸟”基金还启动了“犀牛鸟”访问学者计划。邀请青年学者与企业研发团队,前往腾讯内部和海外,进行深入合作。
重金和内部大力投入下,“犀牛鸟”已变成了腾讯决心做原创科研的重要阵地。
为什么腾讯要花这么大心思搞科研?
今年,马化腾在接受《故事硬核》采访时,展望了他90岁时的世界:
机器人会是下一代最震撼的变化,四处都是机器人,也许成了像手机一样的终端。你不用拎包了,有个东西跟着你,累了就踩在上面走。
在这篇文章中,马化腾着眼的未来是属于机器人、量子计算和星空的。在这样的愿景下、微信、QQ这种具体的产品,游戏这种赚钱的产品,可能都不再是他的核心目标了。因为他们不属于更宏大图景的一部分。
但科学是,科学家是。
未来的科学家,变成了腾讯最需要抢占的人才资源。这或许才是“犀牛鸟”计划,对当下和未来的腾讯重要的意义。
犀牛鸟这个形象,出现在2005年。在当年,腾讯提炼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犀牛鸟是“合作”的代表。今年底,腾讯刚刚对外发布了新升级的企业价值观,其中“合作”变成了“协作”,“创新”变成了“创造”。
名词改变后,相应的形象也要进行替换。据说,腾讯内部目前还没有选出新的代言形象。但在腾讯接下来的故事里,这只身心小巧的鸟儿恐怕并不会飞走。
因为犀牛知道,自己战无不胜,却永远够不到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