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为什么不是绿色的?

每到圣诞时分,我们除了蹭一蹭冬天里红红绿绿的圣诞气氛,还常常能欣赏到一些画风清奇的新闻,比如“男子假扮圣诞老人入室盗窃未遂”、“坏蛋圣诞老人在悉尼偷走14万豪车”等。

一只如假包换的圣诞老人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lexei_tm)

500

看着新闻标题,想必大家也能想到嫌疑人是如何打扮的:红帽子、红外套,粘个白胡子……都说了禁止蒙面了,这帮贼倒是会趁着节庆的祥和气氛出来祸害人。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何深入脑海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红色的,而不是绿色蓝色的?

让我们从黑白时代说起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reamArt123)

500

从圣诞节说起

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其英文“Christmas”一词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Christ”源自犹太人的希伯来语“Messiah”,即“弥撒”,指“受过涂油仪式的人”,到罗马帝国时期该词被译成希腊语,就变成“Christ”,即基督,意为“上帝派来的人”;

而词的后半部分“Mas”,来自于罗马帝国的拉丁语,有“派遣”之意。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基督被上帝派来之时”,也就是圣婴耶稣基督降临人间之时,即“圣诞”。

杰拉德·凡·霍索斯特描绘的基督的诞生

但耶稣出生的日期并无人知晓

四世纪初的教堂将日期定为12月25日

也就是现在的圣诞节日期

(图片来自:Wikipedia@《牧羊人的崇拜》)

500

信徒庆祝耶稣诞生日当然是必须的,因为耶稣为人类赎了罪。

据《圣经》中《路加福音》,人类的始祖亚当因犯罪堕落,罪就因他一个人降临了世间,死亡便是对众人的惩罚。但神爱世人,为了拯救世人,除免罪过,神派他的独生子——耶稣,来做世界的救主,成为人类替罪的羔羊。

描绘犹大亲吻与背叛耶稣的作品

(图片来自:Wikipedia@卡拉瓦乔 )

500

但正如很多基督教研究者提出的一样,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异教的仪轨和形式,圣诞节的礼仪与习俗就来源于罗马异教“密特拉教”。

而“密特拉”其实也是从东方世界“伊朗”传过来的

当时伊朗-希腊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

首都在罗马,但文化重心仍在东地中海

(图片来自:Wikipedia@Jean-Pol GRANDMONT )

500

在密特拉教中,密特拉神被尊为代表光明、真理和忠诚的神,人们在12月25日这天庆祝他的生日。同时这天又是罗马历的冬至节,从这天往后,白天越来越长,人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光明和温暖,因而也更加崇拜他。

密特拉神经常以杀牛者的形象出现

能找到的大量雕塑、壁画往往与牛有关...

(意大利-卡普亚-古代壁画-密特拉杀死公牛)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inoPh)

500

后来基督教在罗马发展得日渐强盛,而密特拉教日渐势微,密特拉教敬太阳神的习俗却被移植到了基督教的圣诞节中,得以流传演变至今。

今天,虽说圣诞节是西方的宗教狂欢,实际上已成为全球节日。在这天的庆祝场景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多样的庆祝方式。

芬兰赫尔辛基圣诞鹿

(毕竟算是圣诞老人本土了)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Tsuguliev)

500

在基督徒中,很多人会选择去教堂欢庆,有的基督徒则陪同家人先举行小型家庭圣诞仪式,然后赶往教堂参加子夜弥撒;而在世俗界,西方人民至少会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过节食材或装饰品等待最后的欢聚,娱乐场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节目,商场供应圣诞商品,街道一片红红绿绿的色彩……

科隆大教堂圣诞集市

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仍然是这个城市信仰的中心

(德国-科隆,图片来自:shutterstock@picturetom)

500

换个角度

(德国-科隆,图片来自:shutterstock@Grassmemo)

500

但无论庆祝方式如何,放眼全球,圣诞期间最常见的文化符号,圣诞老人必然算得上一个——就算在我国,提起圣诞节,小孩满脑子都是“圣诞老人”(的礼物),尽管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位老人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基督教文化传统。

现在的圣诞老人村在芬兰-拉普兰-罗瓦涅米

但故事是人讲的,故事也是在变的

古罗马时代的芬兰恐怕还是北极雷神的领地

(芬兰-圣诞老人村,图片来自:shutterstock@Leonard Zhukovsky)

500


圣诞老人之源

关于圣诞老人的来历,不同文化中同样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他与4世纪时小亚细亚米拉镇上的一位主教有关。

西奈半岛-圣凯瑟琳修道院壁画上的主教-尼古拉斯

(图片来自:Wikipedia@Saint Catherine's Monastery, Sinai (Egypt) / K. Weitzmann: "Die Ikone" )

500

主教名叫尼古拉斯,以慈善闻名,常常身穿红色外衣给穷人派礼物。据说当时有一户贫穷人家,养有3个女儿。家境贫穷的他们靠借贷维生,但当后来债主上门要债时却无力偿还,只能答应债主的要求把女儿卖掉当女仆。女儿们自然很伤心,整日以泪洗面。

尼古拉斯主教得知此事后,在一天夜里偷偷地把3个装满了金币的长袜从窗口扔进她们的屋内进去。少女们接到了袜子,用金币偿还了债务,幸免于沦为女仆的命运。

古代中东积德行善故事

(图片来自:Wikipedia@Gentile da Fabriano)

500

后来她们得知做善事的人是尼古拉斯,而第二天恰好是圣诞节,便邀请尼古拉斯一起庆祝,并感谢他的帮助。

此后每逢圣诞节,3个女儿都会对人讲其主教赠送金币的故事,圣诞节秘密送礼物的习俗便发源于此,尼古拉斯主教也成为圣诞老人的最初原型。

还顺便把袜子也带火了

(德国-科隆,图片来自:shutterstock@J. Helgason)

500

同样的人,在荷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则是个很喜欢给孩子们奖励礼物的人。他会透过烟囱判断小孩子是不是表现得乖巧,并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出面帮助,这也是现代圣诞节关于送礼传说的来源。

荷兰某圣诞老人

感觉刚从烟囱里出来,这工作也挺辛苦

(荷兰-海牙,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ndrew Balcombe)

500

尼古拉斯主教死后,人们对他非常怀念,尊其为“圣人”、“爱护儿童之神”,并将12月6日定为圣尼古拉斯日来纪念用以纪念。

描绘尼古拉斯主教看望贫困儿童的作品

(图片来自:Wikipedia@Jurij Šubic)

500

到了11世纪,圣人尼古拉斯的遗物被意大利宗教士兵带到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城市巴里,这些人还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教堂纪念他。至于他的形象,根据一些壁画的记载,则延续此前基于主教身份的严肃宗教形象:高高瘦瘦,面目严肃,目光炯炯有神。

巴里的圣尼古拉教堂

(图片来自:wikipedia@Berthold Werner)

500

有了专属教堂后,世界各地的朝拜者到此朝拜纪念他,并将圣人尼古拉斯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国家。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被染上了不同的色彩,圣人尼古拉斯的形象也逐渐变得多(niu)样(qu)起来。

比如从圣诞老人名称来看,如今传播最广的莫过于美国“Santa Claus”的称呼,而这个词很有可能就来自尼古拉斯荷兰语的缩写版本 Sinterklaas。在英国,圣诞老人被称为Father Christmas,意大利则是“La Befana”……

也正是在这种传播中,圣诞老人多样的外形也逐渐明朗,只不过尚未像今天这样在人们脑海中的形成固定的经典形象。

你这胡子比我头发都长

(图片来自:wikipedia@CrazyPhunk)

500

终于穿上红衣服

19世纪,荷兰移民把Sint Niklass带到了北美,此时殖民者口中的圣诞老人是穿着红衣服、骑着白马的。在曾是荷兰殖民地的纽约,关于圣诞老人的形象的设想在住在纽约的作家中很受欢迎,作家们似乎都想让自己笔下的圣诞老人形象成为标准。

且不说温带,即使在比较寒冷的地方,马拉货也更合理

(瑞典圣诞老人,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onny Sjostrom)

500

比如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其著作《纽约外史》中,将圣诞老人描绘成一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 19世纪20年代末,美国诗人克莱门特·摩尔在其作品“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Or a Visit of St.
Nicholas”(《圣诞前夕》)中继续将圣诞老人的形象戏剧化,首次把圣诞老人形容为“圆圆胖胖正直快乐的老神仙”,将他变为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还创造了平安夜“是圣诞前一晚”的说法,这也被视为塑造现代圣诞老人身穿红袍派发礼物的其中一个源头。

1878年创作的画作-圣诞前夜

(图片来自:wikipedia@J. Hoover & Son)

500

也是在这一时期,圣诞老人喜提新坐骑——182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孩子们的朋友》的丛书,内页插图标志中圣诞老人有了“私家车”:生活在极地、性情温顺的驯鹿拉的车。

不过就圣诞老人的形象来说,哪位作家的设计都没有成为永恒。

大冷天还要出来上班,也是非常辛苦了

(芬兰-罗瓦涅米,图片来自:shutterstock@LI SEN)

500

此时圣诞节在北美已经逐渐成为法定节日。当时美国零售商为了清理年末积压下来的存货,已经开始用广告鼓励大家在节日买礼物,自然也不会放过圣诞节这块大肉。在圣诞广告中,圣诞老人便常常出现——当然形象并不唯一,但为了增加亲和力都设计得肥胖而柔软,一看就知道是圣诞老人。

而且还能开发出很多新的需求,全都需要你买走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Radoslav Cajkovic)

500

直到1863年,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 )在《哈勃周刊》(Harper’s Weekly)上发表了“圣诞假期”插画,第一个现代圣诞老人形象模板才开始为全美国人民所接受:图中的圣诞老人胖胖的,且笑容可掬。

托马斯·纳斯特描绘的圣诞老人

(图片来自:Wikipedia@《哈勃周刊》)

500

但由于画是黑白的,所以他的衣物配色还是未能确定,所以当时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的圣诞老人也到处都是。比如,作家摩尔的圣诞诗集“A
Visit from St.
Nicholas”于1864年再版时,插图中的圣诞老人穿的就是黄色外套。几年后,“美国糖果公司纽约分公司”的“Sugar
Plum”广告中,圣诞老人倒是穿了红衣服,不幸的是却带上了绿帽子。

为什么这好像是绿帽子?

(图片来自:Wikipedia@U.S. Confection Co., N.Y.)

500

不过最终,让圣诞老人换上红衣服还是托马斯·纳斯特。1881年时这位漫画家再度于《哈勃周刊》发表插画“Merry Old Santa”,里面的圣诞老人和我们印象中的样子几乎一致了:胖,老,笑,可爱。在这版的基础上,加上色彩,这个红衣服白胡子老头的形象顿时生动起来。

为这个孩子感到担心

(图片来自:Wikipedia@Thomas Nast)

500

然而最终,还是商业的力量助推了圣诞老人在世界范围的最终定型。

20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面临冬季产品销售不佳的问题,打算通过大规模投放广告的方式来应对,借助圣诞老人的形象来推广。于是1931年,设计师赫顿·新百美(Haddon Sundblom)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一位满脸皱纹、和蔼可亲的推销员为模特,为可口可乐设计出了一个身穿大红袍、蓄着白胡子的肥胖的圣诞老人形象。他身上的大红袍,灵感正取自于可口可乐的主题颜色,方便消费者联想起这美味的肥宅水。

这个形象不只用在可口可乐的宣传中

也成了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圣诞老爷爷

(图片来自:Wikipedia@Husky )

500

哪知这大红袍一穿上就再没脱下来过,随着可口可乐公司的商业性成功,赫顿·新百美的圣诞老人形象由此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了圣诞节文化的独特象征。

该上班儿了,感到头冷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Radoslav Cajkovic)

500

参考资料: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4871

https://www.iwzwy.com/article/201812/fOYg66iK.html

https://www.9news.com.au/national/sydney-news-bad-santa-wanted-over-theft-of-140000-mercedes-in-zetland/4f5274e0-e755-494e-813a-b97175e5845e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