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机“心脏病”有救了?中企及时出手,救下这家老牌航发公司

前几天,中国企业以收购50%以上股份的方式,将成为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Motor Sich)的第一大股东。

虽然距离彻底完成收购,还需要通过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的审核,但不少人已经开始幻想收购完成后的事情了。

今天,小兵兵就和大家谈一谈马达西奇收购这件事。

500

▲ 马达西奇公司的logo

近年来,乌克兰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作为全乌克兰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西奇公司因缺长期乏足量订单、西方与俄罗斯军工挤压等原因陷入经营危机。

如果再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西奇公司很有可能重演黑海造船厂的破产悲剧,幸而我兔及时出手,拯救了这家1907年成立的老牌公司。

500

▲ 西奇公司的总部大楼,看起来已经比较老旧

其实,兔子并不只是拯救一个濒临倒闭的外企那么简单,其实际作用有两个:

保下马达西奇,不给美国收购后雪藏、肢解的机会;

充分吸收西奇公司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航发的研制水平、提升空军战力。

500

▲ 在美国人的运作下,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破产,昔日辉煌荡然无存

在美国干预全球事务的一系列操作中,高价收购各类企业,然后将其捂死是司空见惯的常用伎俩。

苏联解体时,美国操纵皮包公司找到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表示愿以高价收购优质特种钢。

黑海造船厂在生死一线的情况下,狠心拆除了几乎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卖铁续命,可是航母等拆完,“买方”也早就没影了。

500

▲ 差点建成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

英语中有句谚语,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美国这次给乌克兰施压,也无非是软硬兼施的路数。

在政治上威胁恐吓,如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就亲自出马前往基辅搅局。

500

▲ 博尔顿想阻止中国收购马达西奇(图源:环球时报)

再有就是换上一副假惺惺的笑脸,对贵公司技术、质量、口碑“予以高度评价”,希望出资盘下西奇公司加强美乌合作这类空话。

但问题是,美国买下马达西奇有什么用?

人家美国人自己拥有全世界最完善和发达的军工研产体系,尤其是先进航发的技术水平之高远超其他国家,可以说,就马达西奇的技术,美国根本就看不上也不需要。

500

▲ 美国最大运输机C-5“银河”使用的CF6-80C2发动机,完全不输于西奇公司的同类产品

一旦美国人得手,这家公司就等于进了废物回收厂,人员遣散、资产冻结、厂房拆除、设备销毁,没有第二种可能。

好在乌克兰没有上当,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也的确不多了。

西奇公司也清楚,自己手上的技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贬值,毕竟,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无力支撑技术研发与升级的状况就摆在眼前,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一个好买家,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

500

▲ 这个百年大厂的命运会如何,对其总裁布格斯拉夫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纵观全球,真正需要也能用上马达西奇公司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中国。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工体系本来就是高度配套的,尽管俄乌两国近年来不断交恶,但大家在赚钱这件事上都不傻,贸易往来依然密切,俄罗斯也还是乌克兰军工的第一大客户。

然而,俄罗斯现在没有办法吃下马达西奇,其中牵扯了太多无法言说的复杂关系,但最关键的是没那个闲钱。

500

▲ 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让俄乌关系低至冰点

对于乌克兰来说,这桩交易同样不可选。毕竟,反俄是乌克兰民粹政治中的政治正确,把全国唯一的航发大厂卖给俄罗斯等同于“卖国”,靠操弄民粹上台的乌克兰寡头政客不可能这么做,生意的归生意,立场的归立场。

其他希望获得更加先进航发技术的国家,要么军工体系不配套,要么吃不下,吃下也消化不了,还不如直接买成品来的划算。

500

▲ 沙特和谁的军工体系都不配套,因为他根本没有军工体系,全靠进口

所以归根结底,这个买家非我种花家莫属。

中国和乌克兰的外交关系在战略层面是不断升级向好的,所以收购案在政治上不存在障碍。

另一方面,我军目前的装备体系仍然有部分俄系血统,航空发动机、导弹及一些配套设备与乌克兰可以提供的技术足够适配,尚有缺失之处同样可以从乌克兰那里补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困难的乌克兰和急缺技术的中国一拍即合,购买成品、转让技术、引进人才的合作进程从未间断,瓦良格、歼-15的原型机T-10K、野牛气垫船、UGT-25000燃气轮机等装备都是此进程的互惠结果。

500

▲ 几近报废的瓦良格就是从乌克兰买来的

当双方能够提供彼此亟需的外汇和技术时,收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们既需要吃,也吃得下,钱也不是问题。

事实上,对中国来说,西奇公司主打的航空发动机还不是一般的需求,而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500

▲ 降低装甲防护性能的武直-10K型,原因是国产涡轴发动机功率不够理想

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只是战斗机发动机这一个部分,而是许多机种都长期面临“心脏病”的影响。

小兵兵罗列几条西奇公司产品和其用途的清单,大家就知道此次收购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了。

1、D-18T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全世界最大的运输机大家都晓得伐?An-225是也。这种最大起飞重量达640吨之巨的怪兽就使用6台D-18T发动机作为动力源。

500

▲ An-225重型运输机

该型发动机由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研发、马达西奇公司生产,可用于An-124、An-225两种运输机,最大推力高达229.77千牛(23.43吨)。

500

▲ 安装在An-124运输机上的D-18T发动机

相比之下,运-20作为我军最先进的运输机,仍然只能使用老式伊尔-76的D-30KP2发动机,最大推力为117.7千牛(12吨),只有D-18T的一半。

500

▲ 我空军装备的伊尔-76运输机

请各位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掌握了D-18T的技术,运-20的性能会有多大提升?

2、D-136涡轴发动机

D-136也是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研发、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具有功率大、可靠性高、油耗低和易维护的优点,全世界载重最大的直升机之王——米-26所采用的动力组件正是D-136。

500

▲ 能吊起一架客机的米-26重型直升机

今年,马达西奇推出了D-136的改进版本:AI-136T,最大起飞功率达到10000马力,再次刷新了涡轴发动机最大功率的世界纪录。

500

▲ 在北京航展上亮相的AI-136T发动机,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在大功率涡轴发动机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而马达西奇的技术专利,刚好可以给中国发展重型武直提供核心动力的技术保障,意义重大。

3、TV3-117涡轴发动机

TV3-117由前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于70年代初研发,虽然距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其性能指标并没有前面那二位耀眼,但它的优势在于极强的泛用性。

500

▲ 最新式的TV3-117VMA-SBM-1V

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主力中型军用直升机都在使用这型发动机和其改良型号,包括卡系列的27/29/32/50、米系列/8/14/17/24/28/35,甚至安东诺夫的An-140客机也使用了这型引擎。

500

▲ 俄罗斯的主力武直——米-28“猎人”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0个国家使用这型发动机,我军也大量装备了以TV3-117作为动力源的直升机,如陆航的米-17、海航的卡-28。

掌握这型发动机的技术并不能给研发带来很大助益,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这些飞机的换装和维护成本。

4、AI-222-25F涡扇发动机

AI-222系列是伊夫琴科专为高级教练机、轻型战斗机研发的涡扇发动机,AI-222-25F则是拥有加力燃烧室的升级版本。

500

▲ AI-222型涡扇发动机

此前,我们就曾与马达西奇签订250台用于JL-10高级教练机(也就是L-15“猎鹰”)所用AI-222-25F发动机的订购合同,总价值3.8亿美元。

500

▲ L-15高级教练机已开始量产装备

对美国来说,3.8亿美元只是4架F-35C的门市价,但对于运转已经十分困难的西奇公司来说可是救命钱,足够在一段时间里盘活生产线的运转与工人的薪水。

相对的,JL-10可用于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以节省歼-15战机的宝贵寿命。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西奇公司所掌握的技术虽然是我们急缺的,但只要肯花时间,自主研制也能追上,而且收购还无法解决战斗机的心脏病。

500

▲ 国产WS-10的性能可否完全达到俄罗斯原装AL-31FN仍是未知数

自主研发自然是好的,但是放着现成技术不用,那就是死板僵化了。更何况我们吸收这些技术并非一味复制,而是加速研发进度,花更少的时间解决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如果这些技术真的无关紧要,美国才懒得费老大劲百般阻挠。还是那句话,他们越着急,越证明我们做对了。

500

▲ 中企与马达西奇的联合展台,你说美国人能不急吗?

中国与马达西奇公司的生意往来已经持续多年,双方从长期的订购合同一步步走到在华开设生产线,双方的互惠成果显而易见,收购也是合作关系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还有继续上升需要的必然结果。

胖兵不得不感叹,国家确实强大了,想要什么?买啊!

这就是传说中的钞能力吧……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