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遗孀:你追了20年的人终于抓到了
一块生物检材,一次次提取消耗,从原本的20cm,到最后只剩指甲盖大小,嫌疑人却仍然杳无踪影;
一名刑警带着遗憾离世,他生前最大的愿望,是抓住那名犯下了9起命案的连环杀手,这个案子他已经跟了整整21年;
一个案子唯一的一条线索是指纹,办案的刑警但凡出差,他们就要带着去比对一下,他们已经接力了4代人...
这些都是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故事。
几天前,劳荣枝被批准逮捕了。短短不到300字的通告,这起跨越23年的杀人案,终于告一段落。
但这不过是中国刑警真实故事之万一。他们的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拍成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
1
这是一起案件中唯一的嫌疑人信息——一块20cm的生物检材,一次次提取消耗,眼看只剩下指甲盖大小,嫌疑人却还杳无音讯。
这是1995年的黑龙江呼玛县,一对母女的尸体在家中菜窖被发现。
现场除了从受害人身上提取到的嫌疑人生物信息以外,民警一无所获。
提取到的生物信息,被保存在这块20cm大小的生物检材上。
由于当时的微量生物检测技术并不发达,这块生物检材在当年,也只能用来检测嫌疑人血型信息。
民警通过对受害人社会关系的走访排查,确定一名嫌疑人,但最终血型却跟生物检材对不上。
那时没有监控,他们只能挨家挨户走访,一个个问:谁注意了?
案子就此陷入僵局,再无进展。
4年后,同样是呼玛县,有人报警称在动迁的农机院仓库发现一具尸体。
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这具已经变成白骨的尸体,很可能就是他们一年前调查的住户失火案中失踪的女主人张某。
民警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刁福滨嫌疑最大。
一是因为刁福滨曾屡次骚扰受害者,在火灾后同受害者一同失踪;二是因为发现尸体的地点,距离刁福滨当年的住处只有几百米。
很可惜,嫌疑人刁福滨人间蒸发了,那时候找人,困难重重。
同时,民警还发现,张某尸体上的伤口位置,跟4年前,在家中身亡的女子葛某的伤口位置十分相似,警方怀疑,这两起案子是一人所为。
那么,又该怎么证明两起案子之间的关联性是正确的呢?
警方将希望寄托在了1995年那块20cm大小的生物检材上。
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这块生物检材还是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价值:无法从中提取更多有效信息。
这些年来,警方在这上面进行过一次次的尝试,结果只有一次次对检材的消耗。
到最后,这块生物检材,从原本的20cm大小,只剩指甲盖大小。
而凶手还不知身处何方。
呼玛县警方将这块指甲盖大小的生物检材保存起来,亟待有一天,技术成熟时,能够用它窥见一丝破案的曙光。
即便如此,民警找刁福滨的脚步也没有停下来。
他们监视着刁福滨的家人,同时去往山东、河北等地,寻找刁福滨的远房亲戚,希望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样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2013年,我国的微量物证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从一个单细胞就能提取完整的DNA。
接手这两起命案的警官马云飞,决定再次从这块生物检材下手。
可相关专家的一席话却让警方有点犹豫。
指甲盖大小的检材,最多只能再做一次生物信息检测,可谁都没法保证这块检材上还留有嫌疑人的生物成分,更无法确保这十几年里,检材的保存环境到底有没有问题。
做,还是不做?
万一失败了,这起命案就再也没有关键证据了。
但如果不做,将没有任何希望。
他们决定破釜沉舟,试上一试。
一周后,专家成功从这块保存了18年的检材上,提取了嫌疑人的DNA信息。
警方通过跟刁福滨父亲的DNA信息比对结果,并排除刁福滨其他三个兄弟的作案嫌疑之后,终于能够通过证据确定,刁福滨就是18年前残忍杀害葛某母女的真凶。
拿到了证据,怎么找到人?
今时不同往日,技术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警方通过全国DNA信息库,找到了刁福滨的指纹信息之后,又根据联网的犯罪信息,发现刁福滨曾在广州犯案入狱,从而推测出了刁福滨的大致藏身地点。
2015年,在广州城中村,一条窄小的巷子里,刁福滨被警方当场抓获。
因为微量物证技术的突破,努力了20年的警方,终于让这起杀人案水落石出。
2
2009年,白银市公安局一名张姓刑警带着遗憾离世。
他生前最大的愿望,是抓住那名在白银犯下了9起命案的连环杀手。这是他入职的第一个案子,他已经跟了整整21年。
那是1988年5月26日,甘肃省白银市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花样少女惨死家中。现场凶手留下了大量线索:指纹、血迹。
甘肃省公安厅特地派人,还带了警犬过去,他们每天要么在现场,要么局里分析,要么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没日没夜地加班...
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提取了当地几乎所有有前科、劣迹的人的指纹信息,结果都比对不上...
但6年过去,案情毫无进展...
接着,1994年,同样的年轻女子,同样残忍的作案手法。
1998年,3起命案,间隔时间更短。
2000年,2001年,2002年……
几乎每个案发现场都有嫌疑人留下的证据:指纹、DNA……但限于技术,加上当时庞大的流动人口,案子迟迟没有进展。
第一位被杀害的年轻姑娘白某,在她走后,白家人的生活仿佛静止了。
她当年表演获得的一盆塑料花,一直都摆在家中的柜子上。
凶手抓不到,受害者家人心里的痛苦就加大一分。
恐惧之火,随着一起又一起不能侦破的命案而起,逐渐烧遍白银市。
原本爱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性,因为听说凶手喜好对红衣女性下手,把一件件靓丽的红衣收起,束之高阁。
女性但凡出门,都努力结伴而行;学校提前两小时下晚自习,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多了起来;家家户户都装起了防盗门防盗窗...
他们做了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一切,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这更是成了白银市刑警洗刷不掉的“耻辱”,舆论频频质疑他们是“吃干饭的”。
但他们不是没有努力,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用了能用的一切办法。
前面提到的张姓警官,从1988年前,他的电话号码就作为线索征集热线向全国公布。
不管睡觉还是吃饭,都没有能打断他查案的步伐。
为了不错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他在办公室里装了5部电话,遇上紧急情况,撂下电话穿上衣服就走更是常态。
因为办案压力大,他晚上常常做噩梦,甚至连梦里都在指挥大家办案。
他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烟和茶,饼子和咸菜顶着。
当时的公安局长曾发誓,三个月不破案,就辞职。像我们高考加油打气一样,他们上百号人,在小礼堂里开誓师大会。
但那时候的技术太落后了,也没有数据库。
为了抓到犯人,多年来,他和同事们在白银市,人工靠着肉眼,比对了至少10万枚男性的指纹,这在中国刑侦史上都极其罕见。
但其实,纵使警方将白银市范围内的男性指纹和血液信息都采集了,还是没有找到一丝犯罪嫌疑人的蛛丝马迹。
后来,专家还出了嫌疑人的模拟画像,可这对案情的进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当时的刑侦专家对白银案犯模拟画像)
因为当时,嫌疑人根本就不在白银市。
他们请了上百位刑侦专家,前来协助查案。悬赏20万,向社会征集线索。
30年缉凶,经历了8任公安局长,数次重启,这起案件,是白银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恐惧。
2009年,癌症晚期的张警官离世。生命的最后时刻,向妻子交代后事的他,提到白银案就摇头叹息,最后忍不住哭出了声。
“有DNA,比对不了;有指纹,只能肉眼识别;有画像,没有天网系统”。
这就是当时刑警破案的窘境。
2016年,公安部再次牵头重启这起命案的侦查。
Y染色体STR特征检测技术的发展,让他们有了新的思路——
根据凶手DNA中的父系一族的Y染色体遗传不变的特点,先锁定凶手的家族,再将家族里的人员逐一摸排,最终锁定凶手。
但这个思路,有一个必须的条件——
一定要有他的男性亲友的DNA被采样了。
说来也算幸运,案犯高承勇的一位远方堂叔曾因行贿罪入狱,被采集过DNA,一比对,竟然和白银案的DNA是同一族谱。
但即使到了这一步,事情依然不简单,因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超过1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到底谁是凶手呢?
但警察们还是兴奋极了,因为二十多年来,这个案子搭上了多少人的心血,又成为多少人一生的遗憾,而今终于有了眉目。
他们开始对这个行贿犯的男性亲属,进行排查。
历时四个月,当查到嫌疑人高承勇时,他们都还不十分确认。
彼时52岁的高承勇,在白银市工业学校开了个小卖部。
锁定嫌疑人后,警察让几个学生去买东西,然后反复确认指纹,最终成功将他抓获归案,高承勇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2016年8月27日,公安部刑侦局对全国发布正式公告,被民间列为“建国以来十大悬案”之首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
那天晚上,高承勇落网的消息传遍全城,人们穿上红衣走到街上,白银老城的夜被密集的鞭炮光照亮。
张警官的遗孀摸着泛黄的照片说:“你苦苦追了20年的人终于抓到了。”
这起有大量的证据,动用大批警力,跨度达28年的世纪悬案,从28年前的一筹莫展到重启侦查后4个月快速破案,个中艰辛,没有人比参与的刑警们更了解。
3
劳荣枝的案子,大家都知道了,抓捕她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人脸识别。
这起案子同样长达20年,1999年,身背7条人命的杀人魔头法子英就被合肥警方抓获,并在同年执行死刑。
和他一同作案的姘居女友劳荣枝却因为法子英的误导,未能被警方及时发现,顺利逃脱,十多年不见踪影。
那个年代,涉案人员外逃,只需钱跟车票,还有假身份。
警方手中最有效的材料,就是劳荣枝本人的照片。
但那时,劳荣枝出现在公众场合也没有警方会知道,一名嫌疑人曾出现在xx地。
直到后来,有了云技术。
2019年7月,公安部开展云剑行动,几十年来大案在逃人员的信息都在云平台上,被传递到全国各地警方手中。
2019年11月27日,监控捕捉到的厦门某商场一名女子的人脸画像,通过数据分析、比对之后,发现她同公安部在逃人员库中劳荣枝的信息高度相似:体态、相貌、活动范围都有较大的吻合。
警方立刻展开调查,在获取该名女子的基本信息之后,立即展开抓捕行动,11月28日下午,劳荣枝在商场柜台被抓获归案。
实际上,劳荣枝并不在50名在逃人员名单内,但却无意间被系统识别到了。
当年受害木匠陆某的妻子,在听闻劳荣枝归案后,忍不住落泪。
她说,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看看丈夫,告诉他,当年害你惨死的凶手,没有一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再狡猾的罪犯,都逃不过技术的网。
同样的,1996年5月14日上海,老人柯卫善在上海徐汇区虹桥路一栋居民楼内被害案,警方们侦查多年无果。
2018年9月,警方凭着现场勘查到的唯一一条线索:指纹,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指纹是案发时就提取到的,但那时候,指纹用处不大。因为没有全国联网的指纹库,比对十分麻烦。
案发后半年,警方总计排查了近千人次,但是案件仍然毫无进展。
谁也没想到,这一没有进展,一晃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间,警方也从未放弃过。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重新梳理案件,并且翻拍指纹。
指纹库没有全国联网,他们就趁着出差的机会,带上指纹卡,到出差地派出所去进行比对。
而这也逐渐成为徐汇警方的传统,像接力一样,经了4代刑警的手。
直到2018年,在公安部集合全国资源建立相关数据库之后,上海警方才通过数据库里的指纹交叉比对,成功锁定嫌疑人并将其抓获。
尾声
上个世纪90年代,新旧交替之际,社会在巨变,人心也动荡。
那是在可统计的范围内,中国杀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最高的年代。
每年的杀人案件,从没有低于过2万起,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05年。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眼看着恶性案件频发,那时的许多警察,大概是最拼最苦最累的人。
但因为技术落后,他们即使付出了一切努力,却只能被骂吃干饭,许多警察以及受害人家属,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30年过去,许多曾经的不可能,变成了轻而易举:废弃烟头能验DNA,DNA、指纹数据库全国联网,GPS定位和人脸识别…...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技术带来的利好,因为太过唾手可得,我们渐渐觉得,这些都稀松平常。
可是,当把目光拉回30年前,看看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2017年,刁福滨被执行死刑。
2019年1月,白银杀人案凶手高承勇被执行死刑。
(白银案宣判现场)
2019年12月17日,劳荣枝正式被批准逮捕。
当看着受害人家属激动的泪水,看到被宣判的凶手,看着如释重负的民警以及只能代替他们激动的家人...
你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技术不仅仅是时代的进步,不仅仅是一点点的便利,它是无数民警的眼和脚,是受害人的希望,是老百姓的安稳,更是正义的宣言。
30年时光滚滚而去,科技蓬勃发展,正义向前,杀人犯退后。
我只希望,30年后,它又是一番新的模样。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缉凶二十年》,法制在线
《刁福滨故意杀人、强奸、抢劫死刑复核刑事裁定书》,中国裁判文书网
《白银杀手的“正常人生》,环球人物
《白银遗孀哭祭:你追了20年的人终于抓到了》,北京晨报
《403大案纪实变态杀手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纪实》
法子英刑事判决书
《追凶22年:4代上海刑警接力终破命案》,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