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苏伊士4:西奈战争

独立战争之后,大批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被迫逃离或被驱离故土。大批在阿拉伯土地上世代居住的犹太人也被迫离开,来到以色列。与此同时,埃及在民族主义领袖纳赛尔的领导下,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对以色列关闭埃拉特通往红海的提兰水道,苏伊士运河更是不对以色列航运开放。纳赛尔还整顿军备,支持武装分子越境袭击以色列。在1956年,英法出于重建战前殖民主义秩序的目的,并意图收回战略地位重要的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出兵干涉埃及,试图推翻纳赛尔政权。埃及的军事存在始终是以色列安全的最大威胁,为了将这一威胁推离以色列的南部边境,以色列呼应英法在运河区的军事行动,发动了西奈战争,也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此役是独眼将军达杨的成名之战。

500

西奈战争是从英法联军进军苏伊士运河区开始的

500

英军坦克在塞得港街头巡逻

在以色列众多的将星中,达杨要算最明亮的之一了。沙龙在评论达杨的时候说:“他每天早上醒来时,脑瓜里会有100个主意,其中95个是危险的,3个是坏主意,但剩下的两个真是精彩透顶。”对于以色列以外的世界来说,独眼将军达杨的名气是在1956年的西奈战争中打出来的,但对于巴勒斯坦犹太人来说,达杨的名字早已熟悉。

500

500

500

独眼的达杨是以色列最有名的战将,他指挥的西奈战争是战史上有名的战例

“我开始记事帮家里挤牛奶的时候,我就开始摸我父亲的卡宾枪了。”摩西·达杨出身在英国托管时代的一个基布茨,父母是从俄国移民来的。还只有14岁的时候,达杨就参加了哈格纳。在30年代后期阿拉伯大起义期间,英军和犹太人合作,联手镇压阿拉伯大起义,这就是所谓的犹太警察部队或者特种夜间巡逻队的开始,达杨就在这支英国人组织和装备的队伍里担任军士。

犹太警察部队后来被英国当局解散,哈格纳重又变为非法,达杨被英国当局关押起来。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格纳和英国当局重新和解,一致对德,达杨加入了北非英联邦军队。1941年6月7日,在澳大利亚第7师与驻防叙利亚的维希法国部队作战中,一颗子弹打穿了达杨的望远镜,击中他的左眼。战场上只有简单包扎的条件,达杨的左眼球后来被摘除,开始带一块黑色的眼罩,此后这成为他的招牌形象。因为作战勇敢,达杨获得英国的杰出服务勋章,这是英国最高的勋章之一。在独立战争中,他的勇敢善战使他在官兵中赢得极大的威望,以色列的开国元首本-古里安也器重有加,把达杨和西蒙·佩雷斯共同作为最得力的部下,后者曾三次任以色列总理,后来还担任以色列总统。

但达杨的成名之战是1956年的西奈战争。以色列的独立战争是这个新兴的两千年古国的第一场战争,但以军与其说是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在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下协同作战,不如说是一群为了给犹太人打出一片生存之地而走到一起的乌合之众。阿拉伯联军的全线进攻、联合国和大国政治里的闪转腾挪,太多的事情充满了突发性,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打到哪里是哪里,亚丁只有粗略的计划构想和随机应变的指挥。西奈战争是以色列第一场有计划的战争。当时埃及的纳赛尔全力支持阿拉伯敢死队越境袭击以色列,并且大力进行战争准备,力图一战把犹太人赶下海去。英法对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和推翻殖民地秩序极为恼怒,图谋教训新兴的民族主义力量,并且不能接受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控制的损失,所以和以色列一拍即和,商定由以色列向西奈进攻,英法在运河区空降。至于后面,埃及民众自然会箪壶玉浆以迎王师,欢天喜地地迎回旧殖民地主子,把纳赛尔踢到海里去。

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有三个:击溃西奈的埃军,拔除加沙的阿拉伯敢死队基地,占领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由于以军兵力不足,彻底歼灭埃军有困难,达杨也不想通过过度杀伤导致深刻的民族仇恨,所以以击溃为目标。

拔除加沙的阿拉伯敢死队基地的用意不用多说,但沙姆沙伊赫是另一个问题。位于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扼守阿喀巴湾通向红海的出海口提兰海峡,距湾口中间的提兰岛之间最窄的间距只有200米,埃及在这里放上几门炮,就可以很容易地封锁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出海口埃拉特。事实上,纳赛尔确实不顾国际惯例,封锁了提兰海峡,憋死了埃拉特。纳赛尔还对以色列关闭了苏伊士运河,以色列船只不得通过运河。

以色列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有三大困难。首先,以军应该先于英法伞兵的行动。但为了不惊动埃及,尽量延迟埃及的总动员和兵力调动,以军要制造西奈方向只是佯动的假象,这给作战行动带来不少困难。第二,以色列预计到联合国将强力干预,勒令停战,所以主要战略目标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成,造成既成事实。埃军在加沙、西奈和内格夫沙漠的结合部拉法至阿里什一线部署了重兵集团,北上可以威胁以色列的第一重镇特拉维夫,直捣犹太人的老巢;东出可以和占领耶路撒冷的约旦军队打通联系,把以色列腰斩成南北两块;南下可以切断胆敢通过内格夫沙漠进军西奈的以军。加沙、西奈和内格夫都是沙漠,但拉法一带有一片丘陵,埃军就以此筑垒据守。不解决这一重兵集团,进攻西奈的以军的侧翼就要暴露于埃军的攻击之下。但直接攻坚,容易陷入持久战。至于沙姆沙伊赫,靠近以色列一侧的西奈半岛东海岸是难以通行的沙漠,靠红海一侧的西海岸有一条公路,但要穿过整个西奈,打破埃军的层层防御,才能到达公路,这给快速夺取沙姆沙伊赫带来很大的困难。

但是埃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战斗意志不强。一旦重要交通要道和战略要点被突破,后方被包抄,埃军很快就会溃不成军。达杨准确地估计到埃军的这个弱点,决定不正面攻坚,而是从侧后大纵深穿插,促成埃军的崩溃。达杨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在西奈中部用沙龙的伞兵旅打穿插,但在战争前夜,沙龙率领旅主力,部署到反方向的约旦前线以迷惑埃军。在战争打响的零时,一个营的伞兵首先在西奈中部战略通道米特拉山口东侧(背离苏伊士运河方向)空降,打响后沙龙的旅主力立刻掉头,高速穿越内格夫沙漠,突破昆提拉和纳卡拉,赶赴米特拉山口,和先行伞降的伞兵会合,切断西奈南北埃军的联系,震撼埃军的防御体系。然后伞兵在北线进攻加沙,在南线长途奔袭沙姆沙伊赫。达杨给沙龙24小时的时间,但内心认定48小时能会合就不错了。

500

以色列空军的法制“神秘”式战斗机取得不错的战绩

500

以军机械化车队在沙漠中挺进

沙龙没有等配属的6轮越野卡车赶到,就立刻出发了,一路征用所有能够得手的民用车辆,连滚带爬地在沙漠中强行军,猛打猛冲地碾过昆提拉,但在纳卡拉打了一场硬仗,最后在不到30小时内强行军近300公里,赶到米特拉山口和埃坦的伞兵会合。

但负责战区北线的南方司令部(整个战争对以色列来说依然是南方)司令阿萨夫·西姆霍尼求战心切,违抗了达杨的命令,不等伞兵的北线进攻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将精锐的第7装甲旅及其100辆坦克投入了中线的战斗。阿丹是第7旅的一个营长。旅长尤里·本-阿里命令阿丹率部穿过达伊卡绿洲向敌后纵深穿插,突袭阿布-阿盖拉。阿丹行动迅猛,等到旅指想起来行动可能过于冒险,要阿丹停止前进时,阿丹已经超出了无线电的联系距离。等到下一次无线电联系上时,阿丹的营已经占领了阿布-阿盖拉。埃军没有想到以军会这样胆大妄为,阿布-阿盖拉没有重兵防守。但阿丹成了西奈埃军咽喉里的鱼刺,立刻遭到猛烈围攻。阿丹坚守阿布-阿盖拉12小时,直到旅主力到达,为西奈战争中打断埃军脊梁、导致埃军崩溃立下头功。在第7装甲旅的猛烈进攻面前,加上右翼以军伞兵的威胁,埃军第1装甲旅很快向苏伊士运河对岸的伊斯玛利亚撤退。这时,沙龙为了抢先抵达苏伊士运河,屡次要求进攻,穿越离苏伊士运河只有48公里远的米特拉山口。但达杨的意图在于最快地击溃埃军,抢在联合国强令停火前夺占战略目标,无意冒主力被埃军粘住的风险而打歼灭战,坚决不批准沙龙的请求,只准他小规模火力侦察。沙龙违抗命令,将火力侦察变为穿插,遇到埃军的强烈抵抗,两侧岩洞里射出的密集火力使沙龙的伞兵伤亡惨重。沙龙只得命令增援部队跟进,将被困的伞兵救援出来。米特拉山口战斗至今仍然是以色列军史上争议很大的一场战斗,一般认为是沙龙为了个人的荣耀,无谓地牺牲士兵的生命,最后还没有达成任何战术目的。

到11月1日,中线埃军已经溃不成军。北线的戈兰尼步兵旅和第27装甲旅已经开始攻击拉法的埃军。经过激战,埃军被击溃。第27装甲旅再克阿里什,接着沿地中海岸向苏伊士运河快速挺进,11月2日傍晚按与英法的约定,在离运河16公里处停止前进。更北面,第11旅向加沙进攻,战斗刚打响,已经被切断后路的埃及军事总督就率部投降。同一天,南面亚伯拉罕·约菲上校的第9旅出动,沿西奈的东海岸向沙姆沙伊赫挺进。

由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已经向联合国提出停战动议,联合国决议迫在眉睫,以军必须赶在联合国达成停火决议之前抢占沙姆沙伊赫,以保证埃拉特向红海的出海口畅通。第9旅以不可思议的毅力在沙漠里强行军,不顾车辆深陷沙中,给养掉队,装备损坏,人员疲惫不堪,硬是向330公里外的沙姆沙伊赫猛冲。与此同时,沙龙的伞兵在米特拉山口受阻后无所作为,于是达杨命令埃坦带领一营伞兵,绕过米特拉山口,从公路条件好得多的西奈西海岸向沙姆沙伊赫挺进,希望至少有一路可以赶在联合国下令停火之前占领沙姆沙伊赫。沿途的埃军已经溃散,两支部队的进军变成了为了荣誉而展开的疯狂赛跑。埃坦的伞兵夺占西奈西海岸的托尔后,以色列空军空投了一批装备和物资作为补给。达杨在战争一打响后,在指挥部里根本坐不住,成天坐着他的小飞机在前线到处跑,这时跑到了西奈西海岸,找到一辆吉普,也没有警卫,不顾流散在周围但依然有武装的埃及散兵,径自开到埃坦这里,最后和埃坦一起冲进沙姆沙伊赫。11月5日清晨,第9旅和伞兵几乎同时冲到沙姆沙伊赫。埃及守军在激烈抵抗几个小时后被迫投降。守军看第9旅的声势更大一点,所以向第9旅投降,伞兵功亏一篑,功劳被第9旅捞走了。这场历史性的冲刺最终赶在联合国的前面,当停战决议下来后,以色列被迫放弃所有被占领的西奈土地,但得到了联合国的保证:埃及将不得用沙姆沙伊赫关闭提兰水道,封锁埃拉特。十年后,纳赛尔撕毁协议,再次封锁埃拉特,最终引发了1967年的六日战争,但这是后话了。

500

速战速决的西奈战争是战术上的胜利,大量埃军投降

500

被击毁的以色列坦克

西奈战争打了8天就结束了,使用万国牌杂色装备的犹太人乌合之众占领了西奈大部,装备精良的三万多埃军被击溃,在阿拉伯世界人气很高的阿拉伯敢死队的根据地被拔除。英法的登陆没有达到目的,很快就灰溜溜地在联合国的压力下撤出了。但西奈战争不仅打出了以军的威风,还向西方证明了以色列的价值和能量,达杨成为以色列的战神。西奈战争是英国军事史家李德·哈特极力主张的“间接路线战略”的最好体现,难怪获得英美军界的极高评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