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高大全辛德勒

                                          好莱坞高大全辛德勒

很棒的历史学者写的书:

500

电影《辛德勒名单》是按照这本书改编的:

500

 提起斯皮尔伯格,我们都会想起他的不少电影,恐怕印象最深的还是《辛德勒名单》吧。看过这部电影的,都会觉得挺真实的。

前几年,国内有人怀疑老电影里英雄的真实性,觉得这些高大全一点都不真实,而西方电影里辛德勒这种人都是真实的感人的。当然,他们认为,国产片缺乏真实性是因为“体制原因”。

前几年,抽空看了本辛德勒的传记。看完之后,大跌眼镜。原来辛德勒是好莱坞高大全。

 

辛德勒是干什么的?

在电影里辛德勒是个商人,一开始好像混得不大好,看到饭店里的德国军官,就请他们吃饭,就去送礼,结果拿到军方采购合同,开了家搪瓷厂,做些炊具餐具,赚了大钱。

这些辛德勒真地干过。可是辛德勒还有个秘密身份:他是德国军事情报局的情报员。

辛德勒不是德国人,他是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年轻时混得并不怎么样,后来他成了德军情报人员,收集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报,后来还去波兰收集情报,还当上了情报站副站长,他的领导是个德军上尉。我们知道1938年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我们不会想到的是,在这些历史大事背后,好莱坞高大全辛德勒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哈。

所以,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都把辛德勒看成战犯,在辛德勒的老家有一处公用设施(好像是个公园)用辛德勒的名字命名,可是当地政府不允许使用他的名字。

跟电影上的辛德勒一样,辛德勒最大的优点是会交朋友。他跟情报局的人混熟了,还跟德军后勤部门的几个领导关系很好,跟党卫军头头也比较熟,这些为他建立小集中营、搬迁工厂、照顾并营救犹太人提供了便利。

德军占领波兰后,德军接管了(抢了)一些犹太人的企业,精明的辛德勒看到了机会,去了波兰克拉科夫(Krakow),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家”。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拿到军方订单,开始赚钱。白手起家,得靠关系。驻克拉科夫的德军大领导也姓“辛德勒”,有人以为他们是本家呢,奥斯卡·辛德勒的开挂人生开始了。  

在克拉科夫,辛德勒的秘密身份还是情报员,一定会收集抵抗力量的情报,也一定会收集党卫军的情报,因为德军和党卫军矛盾不小。

当时德国驻土耳其使馆的军事情报干部和民社党干部水火不容。很多军事情报人员也是民社党党员,民社党的人知道他们的底细,就故意泄密,导致有的德军情报人员被捕。后来有的德军情报人员回国休假,民社党的人做了手脚,结果这些德军007出不了国了。德军情报局领导知道辛德勒的长处,就安排辛德勒去土耳其,让他去做和事佬。辛德勒去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可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辛德勒有精明世故的一面。有一次,辛德勒公司里的一个波兰女员工对他说,山上的游击队想买些水壶之类的炊具,辛德勒同意了,后来这个姑娘对他说游击队想给他钱,辛德勒说,不用给钱了,送给这些土匪了。这样,辛德勒就和游击队搞好了关系,至少游击队不会袭击他的工厂,也不会往他车里扔炸弹。当时克拉科夫附近有波兰人游击队(可能有犹太人成员),也有犹太人游击队。

辛德勒还是个双面间谍。辛德勒去匈牙利,和犹太人组织接触,向他们介绍集中营中犹太人的情况。犹太人组织给了他一份需要保护的上层犹太人名单,辛德勒回到波兰后,就把名单上的人从大集中营接到自己工厂的小集中营。受犹太人组织的委托,辛德勒还把一些经费带到波兰,交给斯泰恩(在电影里斯泰恩是辛德勒的助手),用于接济困难的犹太人。他还带着犹太人组织的工作人员来克拉科夫,帮助他们实地考察,了解犹太人的具体情况。

这就是复杂的辛德勒,电影里对这些全部略去,主要是怕辛德勒的这个身份引起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吧。

 

辛德勒帮助、营救犹太人的原因

首先他有善良的一面。这一点在电影里得到充分表现。作为德国军方的情报员,辛德勒和很多德国军人一样,并不赞同希特勒对犹太人采取的极端政策。辛德勒还是个苏台德的德意志人,随着战争的发展,发现原来的梦想慢慢破灭,他和德国本土的德国人之间也有某种隔阂。

还有个原因往往被我们忽略:辛德勒的行为受到了犹太人的影响。辛德勒在匈牙利接触过犹太人组织,在克拉科夫和犹太人有更多的接触,他们或多或少诱导辛德勒。从这里可以看出犹太人的精明。

辛德勒希望战后得到犹太人组织的补偿。为了营救这批犹太人,辛德勒花钱如流水。战争结束后,他向一个犹太人组织提出补偿要求,希望得到一大笔巨款,人家拒绝了。犹太人组织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做慈善花了钱,是不能向他人索要补偿的;更重要的是,辛德勒的财富是哪里来的呢,他掌管的恰恰是被德国人没收的犹太人企业,并利用这个企业赚了大钱。最后,这家犹太人组织给了辛德勒一小笔钱。辛德勒只好作罢。

第四个原因是辛德勒希望留后路。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战败不可避免。辛德勒希望战后避免受到清算,这也是他愿意做些善事的原因之一吧。事实上,在战后逃亡途中,犹太人写的证明其壮举的信件发挥了作用。

还有,应该是辛德勒的商业误判。辛德勒把自己的工厂迁回家乡,希望“辛德勒的犹太人”在战后继续为自己工作,把搪瓷厂做大做强。当时的辛德勒根本无法预料到战后东西冷战的格局,更无法预料到他的家乡苏台德将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结果他根本不可能在家乡继续经营企业。即使他把工厂迁到西德地区,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在当地临时招工,应该更节约成本。

当然,还有感情因素。辛德勒在克拉科夫,天天要应付一些党卫军的人,算是个和魔鬼打交道的人。和犹太人共事几年,他和他们产生了一种认同和感情纽带,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员工们死在集中营。

辛德勒帮助并营救犹太人的原因很多,恐怕很难说清哪个是主要的。不管怎样,能花大钱做这么大的善事,也是了不起的了。

在战争末期,有人提醒他应该带着钱走人,他拒绝了,当时在克拉科夫很多企业家都卷钱走路了。

 

电影中的虚构情节

电影里有一些虚构,毕竟电影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塑造感人的人物。

电影中辛德勒的助手是犹太人斯泰恩,斯泰恩确有其人,但他不是辛德勒的助手,他在其它公司工作,还做些帮助犹太人的慈善工作。辛德勒的助手另有其人。

电影里有一场戏:斯泰恩被抓,辛德勒去车站救人。真实的情况是,几个工厂的工人被抓,辛德勒去车站救人,车上还有个年轻人是厂里某个工人的家人,如果年轻人愿意,他可以跟着辛德勒一起回工厂,可是他不愿意,要和女朋友在一起。战后他的家人了解到,这个年轻人死在了集中营。这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

在那个年代,这种感人的故事很多。有个上了辛德勒名单的女性,为了救丈夫,就去找关系,把自己丈夫的名字加到名单上,同时把自己的名字删掉,他的丈夫和其它男性工人是第一批离开克拉科夫的,离开克拉科夫几天后他才知道这个消息。战后,这位女性也幸存了,有人问她为什么那么做,她说:当时我觉得他的生命比我更重要。

上了辛德勒名单就意味着增加生存的机会,在开往苏台德的途中, 辛德勒的犹太人们在别的集中营临时停留,集中营里有的犹太人愿意花几千美元买一个名单上的位置,当然,要是某个犹太人拿了钱,他只好留在那个集中营了。

电影里,辛德勒的妻子艾米丽戏份很少。事实是,艾米丽多数时间都待在克拉科夫,给犹太人提供了很多帮助。工厂迁到苏台德后,很多犹太工人在路上冻得奄奄一息,艾米丽在新工厂做了大量工作,帮助犹太工人治病、休养。艾米丽是来自保守家庭的女性,和辛德勒经营着没有爱情的婚姻,而辛德勒热情似火,爱好美酒美女,在克拉科夫至少有两个情人。

电影里,辛德勒的犹太人们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辛德勒突然出现,拉着小孩的手,对党卫军军官说小孩子可以清洗炮弹弹壳。这是虚构。当时辛德勒并不在奥斯维辛,他在柏林。战争即将结束,这批犹太女性和孩子本来应该迁到新工厂,可是她们的火车却开到了奥斯维辛,还在那里安然无恙地住了几天。为什么?党卫军上上下下都知道辛德勒和他的犹太工人感情深,都想捞一把,这几天,辛德勒花了很多钱打通关系。后来这批女性和孩子们上了西去的火车,来到新厂,等待他们的是心急如焚的家人。

电影最后是犹太人排成长长的横队,离开工厂,这种电影语言是告诉观众,他们是互相团结、有文化认同的犹太人群体。这么说有道理,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犹太人的确有共同点。但是,事实往往复杂得多,他们也有阶级差异和政治立场差异。

能进辛德勒工厂的人,很多需要关系。犹太组织给了辛德勒需要照顾的重要人物名单。在克拉科夫,更是各显神通,和犹太上层或德国人有关系的人进了辛德勒的工厂,当然有人要送钱送物。也有一部分人是遇到好运了,在工厂需要人的时候进了工厂。进了工厂,才有可能上名单。

最后关头,要想上名单,很多人还是要靠关系。在西去途中停靠其它集中营的时候,有的人的名字被人从名单上去掉,其他有关系的人上了“名单”。

还有,有很多上了名单的人,并不在工厂上班,而是在大集中营跟德国人合作的犹太辅警。战后,有个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愤愤地写道:名单上有一半的人应该进“集中营”。注意,他说的“集中营”是盟国的监狱。

如果上不了名单,克拉科夫的犹太人也有生存的可能,当时德国将集中营的劳动力向西转移,当然他们在路上死亡的可能要大一些。毕竟辛德勒和他妻子艾米丽对犹太人照顾有加。

在克拉科夫,犹太人有不同的政治立场。有的人是主张抵抗的(部分是亲共的),部分人逃离了克拉科夫,当了游击队员,集中营里有的人也站在游击队这边。当然,还有亲德的,有人当了辅警。克拉科夫还有个政治处,里面的犹太人专门对付抵抗力量,包括他们自己的同胞犹太人。这就是我们说的“伪军”吧。在当时的德国,有的犹太人甚至在德军中卖命,有的犹太人专家也为德国服务,这些人都被“雅利安化”,就是成了“日耳曼人”了。

电影里,辛德勒为了把一个犹太人弄到工厂,把打火机送给一个辅警,很多观众以为这个辅警是德国人,其实他是犹太人。这个辅警真有其人,这个家伙也上了辛德勒名单。到了新工厂后,很多犹太人对他积怨很深,他感到害怕,寻机逃跑了,战后生活在南美,他的朋友圈还是以德国人为主,不大愿意和犹太人来往。

有一场戏让人产生了一些误解:这部电影中,辛德勒被抓后,和一个军官关在一起,听说辛德勒和犹太人关系不错后,那个军官说:你的老二掉了吧。随后是哥特和上级见面时说,他喜欢女人……

有的观众以为哥特把那个军官的老二切了下来。这样观众就更认为哥特是个恶魔。其实,那个军官说的是澳大利亚作家小说里的一句对白,意思大概是“你把脑子忘在家里吧”,他是说辛德勒是个笨蛋。哥特和上级见面说的喜欢女人的人是辛德勒,他在为辛德勒求情。这应该比较符合史实,因为他俩关系比较好,尽管辛德勒不大赞同哥特对待犹太人的极端做法。

 

大反派阿蒙·哥特

这部电影的大反派让人印象深刻。很多幸存者看到演员的扮相,吓了一跳,觉得太像了。哥特是党卫军,和德军有不同的军衔体系,当年我们很多人以为他是德军少尉,其实不是,他的军衔相当于德军上尉。

电影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深入揭示哥特行为的动机,观众只是觉得他是个“恶魔”。事实上哥特有小动机和大动机。小动机当然是为了发财和女人。大动机是为了德国的前途,这一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提及。

哥特出身出版商家庭,算是中上阶层了。他确实贪财,电影里表现了很多,他甚至直接找辛德勒索贿。除了掠夺犹太人的财产,他还把集中营犹太人的食品弄到黑市去卖。战争后期,哥特被党卫军法庭(党卫军内部的调查机构)逮捕,关押了一段时间,他只好委托辛德勒帮他把财产转移到苏台德。他的赃物装了六卡车。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个有点权力的党卫军头头捞了多少钱呀。调查结束后,哥特被释放,他来新厂找辛德勒,辛德勒如数奉还。这两个人的关系确实不一般。在新工厂,有几个犹太人已经不怕哥特了,跟哥特吵了一架。哥特当然说了些狠话。战后,哥特被捕,笔者没有看到有关这笔财产的史料。

说到女人,首先说说哥特的那个女仆。有的影评说什么哥特和女仆的爱情之类,应该是胡扯了。

哥特当时是有情人的,电影里也有表现,这个女孩是德国人,曾经当过辛德勒的秘书。至于辛德勒是不是跟她有一腿,这谁也不知道了。这也可以看出辛德勒和哥特的关系密切。哥特在老家有老婆孩子,哥特和情人生了个女儿,哥特战后被捕后,这个情人和女儿得到了哥特家人的认可。战时她和哥特关系密切,战后这个女人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后来死于肺气肿。哥特的女儿长大后试图为哥特辩护,她说,如果没有哥特,那些辛德勒的犹太人就没命了。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哥特这么做是为了捞钱,而辛德勒是在砸钱,这是有质的区别的。

哥特有两个女仆,电影集中表现了一个,而且在多数观众眼里,这女仆是个美女。可是史实是,哥特并不迷恋这个女仆,因为根据当事人回忆,她并不是个人见人爱的美女。还有,当时德国严禁德国人和犹太人有两性关系,和犹太女人有了性关系的德国人至少要丢工作的。

 

哥特的主要动机

和电影里一样,哥特审判后被处死。克拉科夫集中营的很多犹太人出庭作证,据说在法庭上哥特还说:还有这么多的犹太人,我们不是全杀光了吗?

哥特是个典型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干部:最大的特点是铁杆反犹。电影对于哥特行为主要动机交代不清楚。今天我们误读了历史。当时德国的反犹,除了反对犹太人这个种族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内涵,那就是反对资本主义/西方民主制度和反对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希特勒在演讲里说,德国的敌人犹太人是个双头恶魔,一个头是共产主义,另一个头是资本主义。放在今天这句话我们很难理解。

当然德国的两大敌人也分主次,共产党是第一大敌,西方民主势力是第二大大敌。战争末期,希特勒就希望和英美媾和,一起对付苏联。

我们往往觉得纳粹德国搞的是资本主义,可人家不这么想,人家觉得当时地球上最优越的制度就是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哦。

要说清哥特的主要动机很难,首先得明白两个概念:“合理化过度报复的循环”,“国家强大最重要”。假设俄国伤害了德国,德国就会过度报复俄国,俄国又过度报复德国,……(可怕的循环继续下去)在任何一个进行报复的国家看来,这种报复合情合理。当然这种过度报复是为了国家的强大。

先看看德国和俄国的历史恩怨。1756年“第零次世界大战”爆发,1763年结束,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七年战争”。俄罗斯和普鲁士干仗,一度和奥地利联合,围攻柏林。到了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60万军队,分两路度过涅曼河去攻打俄国,最后拿破仑联军大败,60万军队仅剩2万多人。

后来德国支持俄国的革命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沙皇。1918-1919年,德国爆发了革命,很多犹太人是左翼力量的领导人和成员。很多德国人认为,德国的革命是受俄国支持的,企图把德国变成俄国的势力范围,造成了德国人的伤亡。俄共和德国左翼有些领导人是犹太人,他们就认为共产党受到犹太人的操纵和支持。持有这种看法的还有一个名人:英国的丘吉尔。

对于哥特这样的民社党干部而言,反犹不单单是反对犹太人这个种族,主要是反对他认为由犹太人操纵和控制的两股力量:共产党力量和西方资本主义力量。这种看法在当时的德国比较普遍。其实夸大了犹太人的作用,我们今天都知道,在当时的苏联和英、美,很多犹太人的确有权力,但并不是操纵、控制这三个国家的核心力量。

德国当时除了在正面战场和两大力量进行交战,在德国势力范围内也和各种抵抗力量进行特种作战/反游击作战。这些抵抗力量中包括独立的犹太人游击队,或者有犹太人参加的其他民族游击队。比如,在克拉科夫,抵抗力量就进行了很多破坏活动。这些游击队活动都会招致德军的报复。

这样哥特的行为就顺利成章了,为了德国的伟大前途,他合情合理地报复和消灭德国的两大敌人:他认为由犹太人操纵和支持的各民族共产党及西方民主力量(其中包括犹太人)。哥特比较瞧不起在前方作战的德国国防军,他觉得他自己干的事情可以稳固德意志帝国的大后方。

把哥特看成恶魔,是对历史的简单化、片面的叙述。而历史的简单化是为下一次暴行提供理由。

哥特是人,和犹太人一样的人。二战后,可怕的循环继续进行。

苏军在东进过程中对德意志人犯下不少暴行,这是有历史证据的,当然今天的俄罗斯断然否认苏军强奸德意志女性的指控。

英国部队中有个犹太旅,二战结束后,这个旅解散了,但是他们化整为零,穿着英国军装,在德国猎杀他们认为杀害了犹太人的德国军人。后来,这个旅的老兵们在媒体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感到怀疑,在那种满腔仇恨的驱动下,他们杀了些什么人?杀了多少?每个人都罪有应得吗?战后西德当局对此事不了了之,说这是特殊年代发生的事情,不再追究。真应该查查。

直到最近几年,还有犹太人认为,既然德国人杀了600万犹太人,那么犹太人也有权利杀死600万德国人。听,这个逻辑和哥特上尉有区别吗?

有人的确试图这么干。战后,有的犹太人去以色列的某个实验室,搞到了某种剧毒物质,计划到德国杀掉600万德国人,后来此人在地中海的船上被逮捕,行动失败。我怀疑可能是以色列的稳健派力量故意向警方传递了情报,想避免此次行动,因为一旦发生,以色列摆脱不了干系。试想,如果这次行动成功了,无区别地杀死600万德国平民,对这次行动负责的犹太人和哥特有区别吗?

虽然这个计划失败了,在欧洲,有的犹太人真地把砒霜偷偷放到面包里,美军关押的德军战俘吃了后被紧急送到医院,至于有没有人死亡,美军保密。

 

怎样避免可怕的循环?

不靠上帝,要靠理性和法治,把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分开。比如,哥特执行上级的命令,处死了犹太人,下达命令的上级必须判处死刑,哥特应该判处若干年的有期徒刑,但罪不至死。哥特自己的个人行为造成犹太人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那么应该追究他个人的刑事责任。如果不这么做,那怎么报仇雪恨呢?我们汉语里有几个说法,“灭门”,“灭族”,“种族灭绝”。

还有,要想避免可怕的循环,更重要的是和平,交流,合作,双赢。

应该对历史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叙述,比如,二战期间在德国集中营里各个民族支持西方民主和共产主义的遇难者大约有1200万人,其中犹太人大约有450万。如果不这么说,很多人就会误以为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的遇难者全都是没有任何政治倾向的犹太人,他们遇难仅仅因为他们的种族属性。又如,应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反对共产主义和西方民主为核心的反犹主义。

实际上,比起政治/主义矛盾引起的屠杀,民族/种族矛盾引起的杀戮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和纳粹德国的“反犹运动”非常类似的是印尼 “9.30反华”事件,1965年,印尼军方发动针对印尼共产党的血腥屠杀。有研究人员估计,约有50万人被杀,其中包括华人。可是今天,在很多资料中,往往只说印尼“屠华”、“反华”,这就让人误读,误以为这只是印尼人和华人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其实这个事件的主要因素是反共,而且牺牲的不只是华人,还包括大量印尼人。所以,应该准确地说,在印尼的反共屠杀中遇害的印尼人和华人约有50万人。

 

拍部电影不容易

在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名单》之前,这个故事已经有人想拍,两次都没成。最后,辛德勒委托在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出售故事的版权,这个人坚持不懈,努力了好多年,才促成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电影只有3小时15分钟,编剧导演需要突出主人公,还需要戏剧性。他们把辛德勒的助手和妻子淡化,突出表现辛德勒和斯泰恩,还添加了些虚构的情节。我想,他们并不是要刻意欺骗观众,主要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要求吧。我们对各国电影里的高大全也不应该过多苛求。电影能够感动人,能够引起人们对某问题的关注,能够把主题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以前尝试拍辛德勒的故事时,还有过更离谱的“虚构”:为了去匈牙利和犹太人组织联系,辛德勒从飞机上跳伞。这更有戏剧性了。

 

战后辛德勒的生活

离开工厂后,辛德勒担心自己被当成战犯给抓起来。带着老婆、情人和一些犹太人,开始逃命,在路上他的豪车被苏军征用。他开始想去瑞士,结果人家不允许他入境。他们就继续逃亡,在路上他们遇见了克拉科夫集中营的“营长”,他是哥特的继任。他们报告了美国宪兵,这家伙已经用了新证件,宪兵不管。他们只好找到美军的情报军官,报告了这个“营长”的罪行,美军终于抓住了这家伙。战后,这个“营长”和哥特一样,也被处死。

战后,辛德勒在西德生活过。由于他跟犹太人关系密切,他还是苏台德德意志人,他受到很多德国人的排斥。他在西德开过一家建材公司,经营失败。后来去了南美,搞家庭养殖,养了一种类似水貂的动物,也失败了。他花钱大手大脚,和妻子关系不好,很多时候很拮据。原来他帮助过营救过的犹太人没有忘记他,这些人中很多人并不是富人,需要上班养家活口,他们挤出钱,邮寄给他。有的犹太人跟他情同父子,会直接批评他大手大脚的习惯,说你要是缺钱我会给你寄些钱。这种情谊,难能可贵。

辛德勒后来和妻子离婚,到西德生活,去过以色列,还做些促进以色列和德国青年交流的事情。以色列对他评价很高。

辛德勒在德国交了个新女朋友,算是老有所依。他需要做手术,主刀的正是他女友的丈夫。术后,他安然无恙。这叫医德。

性格决定命运,说的是在重要关头不同性格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辛德勒悲天悯人,擅长交友,尽管他并不擅长在市场环境中经营企业,他花钱如流水,他沾花惹草。

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他曾走过。

比起他的好朋友哥特,他得以善终。

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大约1200人得以生存,繁衍生息。

 

(请注意:几年前看的东西,我写个大概,一些细节可能会有点出入。有兴趣的,可看英文原著。)

 

主要参考资料:

Oscar Schindler, David M. Crowe,Basic Books, 2007.

Schindler’s List, Thomas Keneally, Touchstone, 2013

《大逆转1919: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拉尔夫·乔治·劳埃特,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列宁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王双金、孙秀艳,《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链接:http://jiliuwang.net/archives/7779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