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药物能让人变得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超越平常?

要想通过药物使人的思维变活跃,使精力充沛,那么势必要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毕竟中枢神经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之一。

和这类相关的药,很容易想到中枢神经兴奋剂(central stimulants)。

常见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有三类:

1.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2.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3.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能选择性兴奋脊髓。

后两者主要用于呼吸抑制的解救和偏瘫治疗等疾病,而第一类虽然确实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但是主要用在治疗嗜睡症、儿童轻度脑功能失调(多动症)、记忆减退及轻、中度脑功能障碍等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没病也能使用这些药吗

这些药里,有常见被称为聪明药的几种,阿得拉(Adderall)、利他林(Ritalin)、阿莫达非尼(Amodafinil)……这些已经属于临床上精神药品管制范畴内。陈敏的回答下已经说的很详细,这里补充总结一些内容。

如果你在机体正常,无病症的情况下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

你以为服用完之后的样子

500

500

实际上可能会变成这样纸

500

500

500

500

以利他林中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为例,它能促进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虽然服用后会使人精神兴奋,不易疲劳,但是哌甲酯的作用机制和冰毒(苯丙胺)类似[1],属于我国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长期服用会上瘾,并且会加大服用剂量,从而开始大量滥用这些药物。

大量滥用的后果,首先摧毁的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比如精神萎靡、疲惫乏力、烦躁失眠、肌肉震颤、抑郁焦虑、头痛头昏等等。在神经系统以外,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影响消化系统,导致呕吐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等。

适量咖啡因倒可以提神

那么是不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提神醒脑呢?

这倒也不是,目前,很多人喜欢通过喝咖啡、茶或者运动饮料让自己提神。其实,这些饮料起到提神效果主要成分都是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广泛的大脑皮层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2]

在北美,许多成年人每天都会需要摄食咖啡因,咖啡因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可以开始在身体里发挥作用,如果摄取温和剂量的咖啡因,作用可在3到4个小时内消失。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食用咖啡因并不能减少所需睡眠时间,它只能临时地减弱困意

小剂量(50~200mg)的咖啡因即可使睡意消失、疲劳减轻、精神振奋、思维敏捷(1g雀巢速溶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大概为35mg;1g茶约含20-35mg咖啡因;1L可乐约含90-100mg咖啡因)[3]

因此,适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对提神醒脑是有一定功效的。但如果大剂量(超过250毫克,相当于2-3杯煮咖啡)饮用咖啡因饮料[4];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咖啡因过度兴奋的症状包括:烦躁、失眠、脸红、尿液增加、胃肠紊乱、肌肉抽搐、思维涣散、心悸或过快以及躁动等。

更多功能性饮料的科普,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这一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71846/answer/470471192

劳逸结合永远是最好的提神方式

从神经元角度来说,脑内神经细胞的活跃需要一些短期的能量如ATP及长期的能量去恢复其ATP的储存。也就是说,如果过度频繁刺激神元,神经元将不反应或者需要一个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反应[5]

这也是过度用脑记忆力下降的原因,所以只有科学处理好学习工作与合理休息之间的天平,才能做到事业与健康的双赢。

休息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健身。当然,网上各种甩脑按摩的动作并不能使你的思维变活跃。

500

任何健身运动,按摩手法都只是让你重新获得能量以备下次脑力工作,这就跟洗个热水澡一个效果。

合理地兴奋大脑来增加学习工作能力是有利的,但是过犹不及。长期维持注意力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事倍功半,甚至损害身体,当你实在累了,就好好休息一下,不要相信网上有无副作用的补脑神药。

参考

1.^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Commonly AbusedPrescription Drugs Cha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drugabuse.gov/drugs-abuse/commonly-abused-drugs-charts/commonly-abused-prescription-drugs-chart on January 22, 2015

2.^oão Joaquim Breda, imageStephen Hugh Whiting,imageRicardo Encarnação1, et al. Energy drinkconsumption in Europe: a review of the risks,adverse health effects, and policy options torespond. Front. Public Health, 14 October 2014.

3.曾敏,卓海华,等.速溶咖啡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法[N].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4.^Heckman, M. A., Weil, J. and De Mejia,E. G. (2010), Caffeine (1, 3, 7-trimethylxanthine)in Food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onsumption,Functionality, Safety, and Regulatory Matter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5: R77–R87. doi: 10.1111/j.1750 - 3841.2010.01561.x Link

5.^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作者:元宿

本文首发于知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