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兼论工业党及唯物史观

     新中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按自然顺序,人们首先需要的是消费品,当然要先发展轻工业,在此基础上再发展重工业。这也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走过的发展历程。

    但是时移世变,20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和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17、18世纪不同了。17、18世纪的轻工业还普遍处在手工制造水准,它加工的材料也是羊毛之类农产品,它的建立不需以重工业为前提。而在中国工业起步的20世纪,轻工业产品的制造设备已经是机器了,不是手工加工;此外,加工的材料如钢电、水泥和塑料等都是重化工业的产物。还有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建设,这些也离不开机器设备,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重工业的提供。要么以大量廉价农产品在风险极大,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换取质劣价高的工业设备接受盘剥,于此同时大量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国际市场,那么投向国内工业所需及维持工业人口消费的数量也会不足且价高,这一切在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以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资本积累的成效会如何 。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周边列强虎视眈眈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列强绝不会坐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大国顺利的发展起工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必然要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技术和设备封锁,以使中国的工业发展成为无水之源。像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那样的,在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轻工业发展路径注定不可持续,在没有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撑下是脆弱的,极难抵制外部不确定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它要么被后续的社会危机所打断,要么被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或金融经济等手段打断,前有日本侵略后有中美通商航海条约,以及美国小麦的廉价倾销。再把目光移到拉美,东南亚和伊朗,无不印证了这一点,终将昙花一现,陷入种种不可跨越的陷阱。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轻工业的建立反而要以重工业为前提。

    我们再把目光往后推移到改革开放时期。如果没有国内重工业支持的技术人员、配套技术条件、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外资也不会来,来了,也只会投在原材料上,中国将被锁定在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路径。此外外资之所以首选中国作为投资地,是因为中国还有一支完整工业体系培育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重工业生产不仅制造工业品,也生产和训练掌握技术,掌握管理,适应工业纪律的劳动力。人均寿命极低,健康程度极低,文盲比例极高,没有组织性,不能称为合格的,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这些在自发的,私有制的自由市场下不能改进,只能成为流离失所的盲目流民或在贫民窟中与暴力和堕落为伍。没有包括水利设施及基础 设施的建设,土地就不能改良,农业产物就不能提高以有序支持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这在纯自发自由市场下还是做不到。而制造业重工业的资本积累在空白的基础上及为困难,在以逐利为动力的自由市场中,只会导向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道路。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国际市场,离不开对国际规则的利用。但国际规则是强者制定的,强者制定的规则只有强者才能运用。而中国在前三十年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稳定凝聚力,军工国防工业的两弹一星,成体系的工业,对抗美苏霸权而锻造的独立自主的主权,以我为主的主心骨,使得中国可以利用这些规则,而不受强者干扰。那些强者在面对弱者时,对于这些规则的态度可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决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么有信誉,有契约精神,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广场协议,对俄罗斯的态度等。事实上,对中国强弱力量的估计上,这些强者失算了,他们现在正后悔呢。这些力量正来自于中国前三十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坚定不移的发展重工业。

    一定的实践要有一定的实践主体来承担,而一定的实践主体则需要一定的德性来充实和涵养内在的精神作为润滑剂,以支持实践的主体。中国现在的工业党是有自己的人文传承的,那就是在中国革命以及工业化建设历程中,由斗争的哲学所培育的战士的德性。它代表的是由觉悟和解放的内圣外王之道所激发出的力量,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工业党的精神渊源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史学精神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接。史学精神与辩证的唯物史观有重合的共同点,那就是对现实世界真实性以及对物质生活实践的承认和重视,这是工业党务实精神的来源。同时传统的史学精神与唯物史观又互相补充。唯物史观深化了史学精神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即这个现实世界不仅限于人的世界,由生产力这个概念,加进了对自然的关注,强化了对自然的探索实践),而史学精神对”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的强调、对培植人的德性的强调,也强化了唯物史观的人文性。而不断向天空上升的辩证法给对现实世界的重视融入了理想主义和乐观的奋斗精神。因此工业党的精神是从科学、务实到理想、信仰,又从理想、信仰回到科学、务实的辩证运动。所谓“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正是理想主义加乐观的奋斗精神的表达。工业党应该通过战士的德性,塑造出自己的黄中内润,文明外照的人文形象。

  工业党推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唯物史观的第一原理。那么这个经济基础该作何理解呢?它并不能简单理解成可换算、可享用的具体物质财富。它首先指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一套社会生产关系体系。那么生产力又是什么呢?它不是抽象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的一种征服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可以说,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总是与辩证法紧密相连,历史表现为人类实践的辩证运动,孤立地割裂生产力与能动性都是反辩证法的,唯物史观不是不要人的能动性,而只是反对脱离生产力谈能动性,这是针对历史唯心主义而言,丝毫也不意味陷入另一个片面,即脱离人的能动性的觉悟谈生产力,这些都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表现,而不是具体的历史真理。历来人们对人的能动性的理解都局限在政治伦理等上层建筑领域,而马克思主义则深入到生产实践去观察能动性。也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实含义是人在生产实践领域的能动性影响引导了人在政治伦理实践中的能动性?也就是说,你要谈能动性吗?那就请你不要好高骛远,先谈谈在生产劳动实践这个领域如何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能动性,开发人征服自然、开发自由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在此基础,再谈在生产关系领域这个与生产实践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理顺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的需要,依次一步步向政治伦理及最高级的精神生活领域的进发。而只要谈到在生产领域内,人的能动性的开发,也自然离不开人在其他各个领域内,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觉悟与解放实践的历史积累为基础。

  对唯物史观究根溯源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一体两面的特征。唯物主义是说明世界具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我们要尊重这个本性,而不可无视它。辩证法则是说明这个世界存在的方式,是处于生生不已的永恒运动之中。因为这个生生不已的运动、流变,这个世界才展示出蕴含的丰富差异性,分化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也正因为丰富差异性的展开,才形成矛盾,产生万事万物之间的斗争和互动。

   从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作为整体的世界,首先分化为人类,以及外在于人的自然界。由此产生自觉与自在的差异,主观与客观的差异,这个差异的极端化也就是矛盾。但是在主观与客观这一对矛盾中,主观的这一面难道就是纯主观吗?难道不会接着继续分化吗?看似代表着主观性的人类,其实也包含物质客观性的一面(肉体欲望)。客观的这一面也同样如此,代表客观性的自然也会接受人类的改造,打上人类主观性的烙印。而这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非说明人类的自觉行动也要受人类自身客观需求的制约,它需要在尊重人类本性与外界自然本性的前提下行动(其实唯物主义不单单是尊重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也是尊重人自身的客观本性)。而人的主观性的意义在于它能自觉的使自己把握人自身人性中存在的主客观的矛盾性,把握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运动(这就是觉悟),把握人对自然以及社会既尊重又改造的辩证运动,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个根本性的利益(这就是解放)。

  因此工业党所看重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与人在所有生活领域内的觉悟与解放的实践密切相连的,反过来也一样,他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辩证的运动过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