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作为全世界的狂欢还是亚文化的圈地自萌?
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
作为全世界的狂欢还是亚文化的圈地自萌?
作者:葛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文化、媒体与创意产业研究博士生)
《国民老公带回家》
中国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正如日中天,从最初一种新兴的文学业态已经渐成为成熟的内容产业。根据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网文阅读用户已经超过4.3亿,仅2018年一年内新发布的网文作品就已经达到795万部。同时,日益成熟的类型化的网文生产与消费逐渐形成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网络文学生态圈产业链:由原创网文到实体书与周边,广播剧,动漫,网剧、电影与游戏、音乐等等。而在此之外,中国原创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也在不断扩张着其影响力。一个常被征引的故事是2017年上半年国内媒体发布的一位美国小伙因为沉迷阅读来自中国的网文而成功戒掉毒瘾的趣闻,而在这猎奇轶闻背后的则是一个叫做武侠世界(wuxiaworld.com)的翻译中国网文的英文网站。
小伙:我满脑子都是中国小说
武侠世界 v.s. 起点国际:粉丝自治与成熟的文化生产模式,流量与忠实读者
武侠世界由美籍华人赖静平(网名:RWX,‘任我行’的缩写)于2014年12月正式创立。最初因为从小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热爱,他经常混迹于美国不同的东亚流行文化粉丝论坛,并且尝试翻译了如古龙的《天涯·明月·刀》和金庸的《天龙八部》,然而由于这些经典武侠小说本身承载的中国文化信息量过于巨大和复杂,相对艰深的内容造成对于在西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读者门槛过高。
2014年,偶然因为一次朋友的推荐,赖静平开始在Spcnet(美国关注亚洲流行影视和小说的论坛)上翻译中国网文作家我吃西红柿的《盘龙》,而意外地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关注。于是他紧接着成立个人网站用来连载翻译的《盘龙》(Coiling Dragon),仅仅在一年内就收获超过百万的点击量,并且由此逐渐吸引更多的译者翻译新的中国网文作品。
在前期,武侠世界主要依靠粉丝打赏来激励译者,在2017年后则逐步建立起读者预读付费的机制。成熟的付费机制也进一步催生出职业化的译者团队和更高质量的译作。
截止目前,在武侠世界上共发布有超过60部网文译作,包含已经完结的天蚕土豆的《武动乾坤》、《斗破苍穹》等等,同时也包括6部来自韩国的网文小说和1部直接英文写作的原创作品(The Divine Elements)。借由网站的点击量(后文将详细展开)和网站内的粉丝评论可以观察到武侠世界已经成功建立起相对稳定且较为活跃的核心读者群体。
武侠世界《盘龙》封面
同样也是在故事发生的2017年上半年,腾讯旗下的起点国际(webnovel.com)于5月份正式上线,并依托自身在资金、IP开发、技术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强势进军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之中。与武侠世界相同,起点国际也主要使用英语为媒介进行翻译,并直接按照起点中文网在国内的VIP付费制度逐步完善其国际版的收费模式。根据不同小说的热度、质量与翻译速度对于每一章节收取不同的灵石(Spirit Stone,虚拟货币),并且灵石同样可以用于为作品头片或对译者进行打赏。与武侠世界由自发的粉丝译者选择自己偏爱的作品翻译不同的是,起点国际依托自身的多重优势选择直接大批量招聘译者对阅文集团内的小说进行集中翻译,服务于阅文集团总体的IP开发战略,同时也在多平台投放宣传,由此短时间收获大量的读者。后期,起点国际也逐渐根据海外的阅读市场进行调整和优化,渐改为由译者试译部分章节后根据粉丝读者的反馈决定是否继续。
那么,这两个主流的用英语传播中国网文的站点热度究竟如何呢?
许多研究者经常会使用Alexa Internet(现为亚马逊子公司)发布的网页浏览量的统计与排名来进行观察。Alexa Ranking其主要数据的收集目前仍然基于用户浏览器上装载的Alexa Toolbar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个站点的流量和受欢迎程度。然而,完全依赖Alexa Ranking并不可靠,因为这个工具条的具体安装量无从知晓,很多用户也并不会主动安装,所以其仅能反映站点流量的大致状况。笔者试图通过综合使用其他检测网站流量数据的工具如wolframalpha(根据Alexa转译出估算的流量具体数据),Similarweb(提供全站流量竞争数据)以期能够更好地对于两个传播中国网文的主要站点作出观测。
综合来看,武侠世界目前仍然是中国网文英文翻译最早和最受欢迎的站点,其主要受众仍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由于它从粉丝翻译网站发展而来,五年来也仅有六十余部作品上线,因而保证了粉丝读者不致太过分散而能够活跃地加入新更作品的翻译和讨论中。在搜索流量关键词中,更多的用户算着直接搜索站名进入,并且关键词中的检索作品更加多元,《逆天邪神》、《妖神记》、《邪火大道》等作品呈现更为集中的热度。
相较之下,起点国际因为迅速施行的较为成熟的IP开发模式,上线的作品仅在建立一年内就超过200余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造成读者的相对分散化,相应每部作品的热度也相对削弱。反映在监测数据上,起点国际的用户平均每日浏览时间和总访问量上都低于武侠世界(但起点国际手机App端的流量未纳入统计)。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起点国际读者的来源更为多元,日本、美国、苏丹、菲律宾的读者都占比较多。由于其在推广时更多使用《全职高手》作为样本,造成潜在受众在检索时也更多选择使用关键词“the king's avatar”而不是站名本身。与武侠世界大部分翻译作品为男频的武侠和玄幻不同,起点国际上线了不少女频的言情作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目前灵石榜排名第一的是刚刚翻译完结的《全职高手》,其在连载同时配合上线带有英文字幕的动画版,但上线超过两年仅有9579份评价。而排在第二,于2018年初上线的是囧囧有妖的《隐婚100分:惹火娇妻嫁一送一》(Full Marks Hidden Marriage: Pick Up a Son, Get a Free Husband)则收获超过37000份评价,热门章节下的评论达到5000余条。与国内关于网文受众的认知相一致的是,女性向网文的女性读者往往更加活跃,付费意愿更强。在随机抽取的50条最新读者评论中,资料中标明性别的用户基本为女性,所在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日本和尼日利亚等。
起点国际《隐婚100分:惹火娇妻嫁一送一》封面
读者热评:"I LOVE THIS NOVEL..."
转化欧美的日韩文化受众:文化输出,自信与焦虑
在Alexa关于受众兴趣画像的分析一项中,两个网站都列出的前三位关键词是“light novel(轻小说)”,“animations(动画)”“comics(漫画)”。由此可以推测的是,中国海外网文的读者群体的确本身就对于亚洲流行文化或二次元文化感兴趣,并且成功转化了原先日本轻小说的读者。相较于日本轻小说充斥海量的对白与角色的心理活动,中国的网络小说在情节、世界观设定、题材多样性与叙事手法上都展现了更为强烈的优势。北京大学专注于网文研究的学者邵燕君认为,以“爽”为导向的中国网络小说在其类型化通俗小说的吸引力之外,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哲学的想象空间也会为英语世界的读者带来新鲜感。确实如在武侠世界的讨论版经常会有读者粉丝以“May the Dao be with you”互致问候。同时还有关于在武侠玄幻类网文中类似“阴阳”“灵力”“魂魄”“修真”“八卦”等名词解释辞典发布便于读者阅读和交流。借由网站登出的翻译文本和粉丝论坛的线上交流与知识共享,渐渐形成了中国网文和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海外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和审美趋向也在不断提高。由此相信他们会由最初对于仍包含大量西方玄幻元素和文化因子的《盘龙》的喜爱,逐渐丰富到对于更多中国传统文化与理念元素的接受。
《试婚老公要给力》
曾经因为主要受众在欧美的武侠世界发布的小说类型主要为男频的武侠和玄幻类,而女频的言情和耽美在东南亚大受欢迎,有的学者会形成欧美读者偏爱硬核的武侠玄幻,越南泰国的读者则更喜欢言情的论断。但由起点国际现代言情小说的高热度和话题讨论量则可以进一步观测到,当中国的网络小说更多地输出到海外,这样的偏好实则会进一步细分到不同的群体,但仍然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男性和女性读者的兴趣分隔。在国内,言情类的后宫文也不乏男性读者,修真玄幻抑或军事类的男频文也有不小规模的女性受众。两种类型文学的界限虽然不是泾渭分明的,但是仍然存在着模糊的边界,对应着现实社会中依然行之有效的对于不同性别的规训。即使在经历性别平权运动多年的欧美国家,这样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仍然未被根除。因而,即使是被广泛批评的霸道总裁文在海外不仅仅是东南亚依然有着大量的读者。
诚然,通过前面的讨论,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网络小说逐渐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读者,而与此伴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历程实际远远早于武侠世界建立的2015年。正如阅文集团发布的2018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发展报告中陈述的,早在2001年左右,中国的网络文学就借助出版实现了面向海外华语群体的输出,之后在越南和泰国,中国的网文经由不同的在地的粉丝论坛,不断被翻译成越南语、泰语等并逐渐在东南亚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影响。中国网文以英语为载体的线上传播则出现较晚,然而现今对于武侠世界和起点国际的这两个站点,尤其对于中国网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的特别关注在另一个侧面实则反映着国人在面对英语霸权时的文化焦虑感。随着数字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影响力与国际传播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越来越看重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并产生了想要快速证明中国文化对欧美国家受众的不可拒绝的“魅力”的紧迫感。然而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在英语受众群体中虽热度不断攀升,但仍然小众,距离进入欧美主流文化的的视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中国网络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仍然有待包括作者,读者,运营者与研究者在内的所有群体,共同努力在网络空间里不断地创新中国故事。
(完)
作者:葛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文化,媒体与创意产业研究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