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深刻性

      《道德经》看似空谈,尽是些迂阔之言,其实却深具深刻性,充满智慧。笔者将在本文试析《道德经》的深刻性,期望能作出一些自己的解读。

《道德经》深刻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从“有”“无”的角度去看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一共四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500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这一章的解读都不尽相同,但都承认这一章在整个《道德经》当中的总纲地位。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不论如何解读,《道德经》都是从“有”“无”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这一点无可置疑。这就是说,《道德经》在总纲当中提出从“有”“无”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观点,足见其根本性和重要性。

但,为何说《道德经》从“有”“无”的角度看问题就能表现其深刻性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冒昧地先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

答案或许会有很多,也各有道理,依笔者而言,这个答案就是:“有”“无”。比如,有钱无债,有健康无疾病,有爱情无孤独,有知识无疑惑,有快乐无忧愁······怎么样?基本能囊括大家给出的答案吧。《道德经》直接就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来观察世界,没有那么多虚假和忽悠,因此,笔者说《道德经》深刻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从“有”“无”的角度看问题。

同时,《道德经》还深入论述了“有”“无”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分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转化过程,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有”“无”以达到特定目的的问题。这就使得《道德经》的言论在具备深刻性的同时还因为具备了彻底性和完备性而更见功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就是从“有”“无”看问题典型例子。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就是说美丑和善恶也都是相对又相统一的。当人们知道美的事物的时候,肯定也见识到了丑的东西,当知道善良的时候,也就经历过了险恶。如果不想要丑恶的东西,那么也就不能要美善的东西,所以《道德经》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同时,《道德经》对于仁义慈孝特别反感,因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正是大道遭到了废弃,人们才呼吁仁义;正是智慧出现了,人们才碰到了作假;正是感情不和,人们才提倡慈孝;正是国家陷入混乱,才重视忠臣。我们常说“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也是这个道理。反过来说,一个社会越是期待超级英雄的出现,就越是可能陷入了暗黑之中。同样的,《道德经》在第三十八章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可见其对于仁德义礼的态度。为了改善社会状况,《道德经》给出的建议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而且,依照之前的分析,“有”“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而正是从这个新的角度出发,《道德经》对于世事的观察就更为深刻了。人们通常都追问如何去“有”,而不注意“无”,但《道德经》偏偏就是要以“无”为“有”, 从“无”到“有”。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章就举例说明以“无”为“有”的道理,揭示了“有”“无”相互联系、可互相转化的性质。而“有”过多,反倒会致使“无”的结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循此观点,我们就可以解释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等章节的说法了。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在《道德经》看来,这些也是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要义所在。

第二十七章则可算作一种境界。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三十六章则道出了至理名言: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除此以外,《道德经》还论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先从“无”生发出一个成事的因素和条件,有了“一”以后再生发出第二个因素和条件,直至“有”的完全出现。就像我们个人奋斗,先有个想法,再通过学习、工作和交际,逐步拥有了成功的本领和人脉,最后得偿所愿。当然,月满则亏,因此要能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同时,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在《道德经》其它章节,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无”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尤其《道德经》还颇为广泛地关注着治国理政方面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很多一反常态的建议和措施。在前面我们就提到过很多,还比如: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一章节是给君王的治理评级,最好的就是民众不知道君王的存在,次一级的是君王深受民众爱戴拥护,再差一些就是君王让民众畏惧,最差的是君王受到民众唾弃。瞧,这个标准的最高等级是不是出人意料。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一章都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现抄录如下。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其它还有很多,大体是从“无”的角度去达成“有”的结果。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深刻性的表现之二,就是从成本的角度去看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很少见,与《孙子兵法》中讲求速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孙子兵法》在论述兵事方面是极为深刻的,那么《道德经》便也同样深刻。这一点我们就不作详细分析了,主要就此展开对《道德经》作一些解读。

这种思维方法和《道德经》的世界观有关系。《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这在开篇的第一章就有论述,在其它章节也陆续有所展开论述。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都是讲道是“万物之宗”或“是谓天地根”,还讲了道客观、无处不在和用之不尽的性质。关键是第七十七章关于道的内容的论述,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角度和方法。

天之道,其犹张弓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餘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不管这是《道德经》出于猜想,还是出于观察,或是出于猜想加观察,但在无意之间就说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最大特点(之一)。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整个世界的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其物理意义是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的程度。熵值越大,就代表系统越混乱无序,熵值最大即意味着系统达到了热力学平衡状态,即无序状态是增加的,即熵增原理——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换句话说,就是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孤立系统是越来越走向混乱而不是有序,是越来越走向平衡而不是失衡,直至最后走向不再发生任何变化的“热寂”状态。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就像《道德经》所说的: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总之,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热量由高向低流动。反观人类,就是希望自己能更富有更高贵,这就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其结果就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很明显,这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热量在外在干预下由低向高流动。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知道熵增原理,这就意味着,当人类要使得系统往特定的方向即有序的非平衡态方向发展时,就需要能量的耗费。越是持久地保持一个系统的有序非平衡态就越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而这就是成本,极大的成本。深知这个道理,故而《道德经》发出了以下的感慨。

5、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说越折腾越需要支付更为巨大的成本。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就是讲保持富贵的困难巨大,还是功成身退比较安稳。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这就是讲事物不可持久的道理。

55、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说一个事物发展到了极致,也就到了衰老的时候。

显而易见,这是从成本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很是悲观。应对的方法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夫唯不争,故无尤”,“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些方法没什么稀奇的,概言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手动狗头),如果《道德经》只是这么个水平,那就不能成其为哲学经典了。真正的大招是“另有其人”。

40、者道之动。

16、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在这里,《道德经》提出了往复循环的方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方法。

此两种方法属于两个层次,一个是有为的,一个是无为的。

有为的方法就是促使正向循环的出现,这就是《道德经》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向循环,也叫良性循环,只要稍有生活经验的就应该都能理解。比如放羊可以赚钱,赚了钱就可以供孩子读书,读了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赚到更多钱,娶妻生子,这时候,孩子就不用再辛苦地去放羊了,而是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开始。学习中,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理解掌握所学,课后完成作业就迅速一些,可以空出时间放松一会,同时早点睡觉,第二天上课更有精神,如此成绩多半会逐步提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反向循环,也叫恶性循环,这就不用多说了。而不管什么循环,第一个环节特别重要,因为它是一切的起始,也就最难,所以万事开头难。在创业中,“第一桶金”之所以如此重要,重要的其实不在于其中的“金”字,而是在于“第一桶”,因为有了赚取“第一桶”的能力和正向循环,那么“第二桶”“第三桶”乃至“第万桶”就不再遥远。否则,如何解释某某富二代虽然含着金钥匙,却仍搞不到“第一桶金”呢?就是因为他或许有“金”,但就是没有赚取“第一桶”的能力和正向循环。很明显,促成正向循环的出现肯定能减少很多成本,也能获得更多资源,如此就可以使得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保持得更久一些。

笔者之前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时代,其实也跟这个相关。正向循环一旦形成了,那就会比较固定,其中力量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就定义着这个时代及其特征;一旦改动,那么也就将触动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会特别困难和危险。在此种情况下,改革的意志和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教授在其著作《历史的惯性》中就提出将各国的软实力归结为进行政治改革的能力,其道理也就在这。那么从进行政治改革能力的强弱来看,是米国,而非中国,正在陷入历史的“王朝周期律”(有网友提出来,中国的“王朝周期律”其实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性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笔者也十分认同)当中。

无为的方法就是“道法自然”。因为自然形成的东西往往是最能持久的东西,比如我们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基本保持在20.95%这个水平,多一些或少一些都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大气含氧量的急遽变化往往意味着物种的大灭绝。而我们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影响到大气中的含氧量,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当然,“道法自然”的方法需要极大的时间成本,在常人看来却是不可承受之重,也算是造物弄人。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非常深刻又有意思的书,有空大家可以读一读。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