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扶贫二三事

8月15日,港府财政司宣布经济纾困措施,主要是针对市民的减税或发放补贴,内容包括:

提高今年的低收入群体减税比例

向低保户、高龄和伤残者,额外发放一个月补贴

向所有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发放每人2500港币补贴

向低收入的无房者代缴一个月房租

向每户家庭发放2000元电费补贴

以上5条措施都是一次性的。港府将为此支出134亿港币,约等于上一个财年财政盈余的9%。此外也有一部分针对企业的减费减租,但支出金额相对比较少(57亿)。

这让我想起在青藏高原亲眼所见的几个扶贫项目。

 

● 藏獒,小羊,牦牛

在拉萨以南,过雅鲁藏布江,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民间叫羊湖。

到羊湖景区要翻山。进山不久,有一个观景台,名叫雅江河谷观景台,也叫4280观景台,因为这个位置的海拔是4280米。

观景台外有停车场,往里走,两侧是藏民的摊位。年轻人一般卖藏式首饰和把件,他们普通话讲得好,能讨价还价,能吆喝,立誓保证他卖的东西不是义乌来的。

不过率先吸引眼球的,是懒洋洋躺在桌上的藏獒,晒太阳打尾巴的牦牛,站在高台的小白羊。稍年长的主人把这些动物打扮得花里胡哨,用来收费合影。一般收10元,旺季叫价20元,支持手机支付,买一次可以无限量拍照。

500

图:观景台的合影动物

这个观景平台是山南地区贡嘎县江塘镇岗巴村的扶贫项目。

岗巴村虽然不在羊湖景区里,但它位于去羊湖的半路上,可以沾到一点旅游资源的便宜。除了4280观景台,在这条路上只要有些许可停车的平台,村民都会做类似的小生意。

500

图:贡嘎县卫星图

西藏地大人稀,稀到什么程度呢,贡嘎县5万人口,人均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 贡嘎近拉萨,还远不是青藏高原人口最稀疏的地区。

江塘镇人口约4700人,近千户家庭,有5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也就200户家庭。行政村常常又分为多个自然村。人们为了生存,只能这样分散在无尽的山峦里。

岗巴村是贡嘎县的深度贫困村,土地资源贫瘠,农牧业产值低。2016年,岗巴村农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左右,比全县平均水平低20%。

2017年,贡嘎县投资200万,把山路上这个小平坡改造成观景台。事情很简单,拓宽平台,铺路,增加护栏,做停车场,竖石碑。旅游的人都知道,见到土路平台未必会停车,但遇到像样的观景台,好歹停下来看一眼。

500

图:老观景台和新观景台

观景台的摊位优先安排给贫困户。农牧民没有更多资源,但家里正好不缺这些城市人稀罕的动物。他们带着现成的藏獒,小羊,牦牛,供游客拍照赚钱,或者批发一些藏式纪念品叫卖。

观景台投放半年后,带动了岗巴村百余户人家脱贫。2017年全年,岗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9416元,年增18%。2018年的官方数据我没有找到,突破万元是无疑的。

雅江河谷观景台建成后一年里,为村民带来的总收入超过100万。高原公路和铁路近年都在大修,游客日渐增多,未来的收入必然只多不少。

这个观景台只花了200万扶贫资金。假如把200万分发下去,恐怕花不了几天。

 

● 发钱的三种姿势

由贡嘎县向北150公里。这是拉萨当雄县羊八井镇拉多村第七小组的贫困户补助公告。在这里面,可以看到三种发钱的办法。

500

图:拉多七组扶贫补助公告;公告的目的是透明公正,以及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

首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儿童和老人直接补助,每人1550元/年。

第二,对于不能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安排当地公益类工作,如护路员,护林员等,收入3000元左右/年。这些工作只需要定期做职责范围内的检查,以及偶有需要的时候出力,比如种树等集体劳动,给勘测人员带路等。以劳动换取收入,自然好过直接发钱。

第三,用一部分扶贫资金,投建当地为基建配套的搅拌站,以搅拌站的利润分红,每户3000元/年。也就是把本可下发给居民的扶贫款进行本地投资,居民做股东,也有机会增加就业岗位。

第三种方法的常见项目还有各类基建工厂,发电站,集约型农牧业等。但这两年也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地区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外地的企业,甚至发放贷款收取利息,这样不利于解决本地就业,资金风险也比较大。

在三管齐下的救急措施下,拉多七组的贫困户每年能够增加1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些家庭又分为一般贫困户和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家里有劳动力,短期依靠脱贫措施增收,最终目标是2020年后以其他就业保障收入,不再领取补助。

而低保贫困户更加困难。比如这户家庭,有三个孩子,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低保贫困户的定位是长期补助,除了表里的收入之外还有低保收入。 

500

图:拉多七组某家庭

除了搅拌站,拉多村也有旅游开发项目。

在拉多村易地搬迁点附近,当雄县政府投资建了一个游客中心,叫做“行者黑帐篷”,作为当雄对外做文化宣传的窗口。

500

图:青藏线旁的行者黑帐篷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旁几十米,修了一个游牧体验区,项目有骑马,做酸奶,穿藏族服饰拍照。连同游客中心里的购物柜台,又能解决数十人就业。

游牧体验区总投资410万,其中300万来自专项扶贫资金,县财政出100万,村民集资10万。虽然只是象征性出资2.5%,但总收益的50%用来给村民分红。

 

● 天空之境的浙江人特权

茶卡盐湖是网红景点,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境。景区淡季免收门票,旺季门票70元。售票口极其醒目地提示:浙江户籍凭身份证免票。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茶卡盐湖所在地,有常住人口52万。2010年,浙江省启动对海西的对口援建。过去8年,总援建资金超过10亿。这笔钱相比转移支付款其实很少。对口支援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软件方面的帮扶。

援建款中,80%投入民生类项目,超过3亿投向教育。

海西州高级中学于2014年建成,是全州设施最好的学校,建有网络教室,计算机室,多媒体室。浙江的几个中学轮流对海西高中帮扶,主要内容是改进教程和培训教师,也就是输出教育的方法和理念。

在青海的教育部门投诉平台上,有一条对海西高中的投诉很有意思,抱怨学校“强行加课”、“高三学生睡眠时间不到6个半小时”。

2005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成立钱学森实验班,偏向于招收数学、物理、心理素质优秀的学生,目标是培养航天人才。此后,全国陆续开设了40多个钱学森(中学)实验班。今年7月,青海第一个钱学森班在海西高中成立。 

500

图:海西高中

浙江对海西的教育类支援项目有上百个,又如: 

支教老师在德令哈一中开设杭州班

浙江师大附中开天骏县民族班

绍兴市北海小学集团在大柴旦设立分校

重点帮扶当地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向海西定向投放本科招生名额

对口支援下,资金第一时间直入教育和医疗一类的重要而又紧急的项目。在长时间里,则导入支援地的企业。浙江协议导入海西的长期总投资额超过千亿。

为表感谢,海西州所有景点对浙江户籍免票。

青海湖周围的4个地区,除了海西,还有海北藏族州,海南藏族州,海东地区。海北由山东对口支援,海南和海东由江苏对口支援。

海南的下方是果洛藏族州,由上海对口支援。

昆仑山向东延伸出巴颜喀拉山脉,其主峰就在果洛州的玛多县里。巴颜喀拉的冰川融化后,从玛多县辗转流向渤海,途经5464公里,养活着流域上的1亿中国人。这就是黄河。

500

图:黄河水系

 

● 雪山下的移民

玛多县以西800公里,坐落在唐古拉山镇的各拉丹冬峰是长江的源头。和巴颜喀拉山一样,少有人知的安静的雪山流淌出中国的水源。

唐古拉山镇是全国第一奇葩镇。

首先,它的属地权在青海玉树州。

1962年,隔壁的西藏安多县发生雪灾,大量牧民搬到唐古拉山镇借住,住着住着就没有再回去,还仗着人多势众抢地盘。两边的藏民打了几架,最后被劝和,解决办法是互相让一步,青海让得多一点,名义上不失土地,安多牧民则划出区域,长久地住下来。

又在1964年,为了开发柴达木盆地和修护青藏铁路,唐古拉山镇由格尔木市代管。

在地理意义上的唐古拉山镇,只有不到2000人是原住的玉树藏民,安多藏民超过4000人。而安多藏民中的绝大部分住在雁石坪镇。雁石坪辖区面积2.46万平方公里,占据唐古拉山镇的一半。

现在的情况有点拗口:青海界内的雁石坪镇被青海玉树州围绕,它在地理行政上属于青海格尔木市,在人员行政上属于西藏那曲安多县。

雁石坪镇海拔超过47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度,每年5月中旬河水才解开冰封。当地除了放牧别无资源。可是过度放牧造成草甸消减。2000年左右三江源地区的数千湖泊有四分之一干涸。于是,在扶贫的同时,政府不得不划出禁牧区,给牧民发放补偿金。

500

图:野驴;草甸消减

放牧受到限制,只能找其他出路。问题又回到雁石坪恶劣的自然条件,出路实在太少。唯一可以利用的是青藏公路。

从北边的格尔木市,到南边的安多县,这段路程长700公里,路基沉降严重,要翻越海拔5231米、几乎终年飘雪的唐古拉山口,加之双向单车道,货车最快行车2天,遇到堵车和恶劣天气可能需要4天。路途中仅有两个驿站,一个是沱沱河镇(唐古拉山镇政府所在地),另一个就是雁石坪镇。雁石坪镇便能做过路车的生意。

藏民不善经商,饭店,旅馆,修车店,都是外地人所开,又以相对临近而且不怕吃苦的四川人为主。这些外来的经商者有几百人,迎接着往来的过客。前些年,雁石坪危房改造和小规模新农村交付,几十户居民迁入。其后,政府协调村民把沿路房屋出租给商贩,村民收取租金。这算是在缺乏资源的地方挤资源。 

500

图:仍在使用的雁石坪旧镇

脱贫攻坚战启动之后,雁石坪镇在旧镇附近建造小康村,将来会将远离公路的人们聚集到一起。住宅是联排结构,每一套都有小院,有阳光房。新房按照人均30平米左右的标准,易地搬迁户免费入住。沿路有商业用房,有一个大通间做畜牧产品展销会。

相距国道不远、无需易地搬迁的村庄则就地改造,内容包括道路硬化,装路灯,造篮球场,修旱厕和健身器材。 

500

500

图:总投资超过7亿的雁石坪新农村

易地搬迁带来的问题是牧民远离牧区,不便于放牧。对策是鼓励发展畜牧合作社,牛羊不止能卖,还能产出羊毛和牛奶制品。牧民以牛羊或草场入股,分得分红。不方便外出的牧民在合作社就业。能够外出的牧民尽量外出务工。这一地区,学一手技能比如驾驶,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如果更机灵一些,做旅游司机和货运司机,收入要高得多。2017年,算上短期务工人数,雁石坪镇的劳务输出总量近千人。

但雁石坪镇仍是青藏线唯一不通电的乡镇,白天用太阳能,晚上拉柴油发电机。行政矛盾的缘故,国家电网青海公司没有道理在雁石坪镇出资。若从西藏主电网拉电,不得不翻越唐古拉山,一路线就需要2亿资金,而长距离下一路线远远不够。

据国家电网西藏公司的最新答复,雁石坪的通电,要等到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至此,从铁路用电里牵引。 

 

● 不可能的改变

 青藏高原生活着1000万人口,城镇和农村人口各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3.3万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1万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比中位数低15%。

一家平均有5口人,也就是家庭总收入平均5万有余。家里主要资产是自留地的青稞田和一些牛羊。资源好的地区,粮食和牛羊有余量,可以增加收入;如果土地少草场少,只能做到自给自足。

除了农牧,另一项重要资源是旅游。但拉萨的海拔高达3650米,青海湖海拔3200米,被称为高原小江南的林芝,平均海拔也在3000米左右。高海拔决定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向往常常局限于向往。2018年,青海和西藏的旅游收入分别只有500亿左右,是海南的一半,黑龙江的五分之一,云南的二十分之一。珠峰大本营所在的日喀则,世界之巅的脚下,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去年的旅游收入仅55亿。

西部各地都在建机场,这对旅游能起到帮助。但对青藏高原而言,交通只解决了障碍的一半,游客的缺氧痛苦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上海海拔4米,北京海拔40米,深圳平均海拔100米左右,让这些地区的人在高原不感到“我不行了”,除了背氧气瓶,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青藏高原的第三项资源是丰富的地下油气,但同样受到高海拔和复杂地质的影响,目前完全没有开挖条件。

这是城市里的人们很难理解的无奈。并不是当地人不就业,而是没有条件创造就业。久而久之,人也变得散漫。

中国太大,许多地方就是老天爷不赏饭吃。

可是,当地人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地,尤其让下一代尽可能地参与这个时代。这便需要转移支付,需要用胡焕庸线东边的钱,去改变胡焕庸线西边的贫穷。

在山区里修路,拉电,通网络,保证交通和信息的畅通,这能在最大程度上让相对贫困区和非贫困区连接起来,不再是一个国度的两个天地。实在过于偏远,资源匮乏的地方,则进行异地搬迁,安排住房,安排工作,把人转移到能够连接外部的地方。 

500

图:阿里地区札达县,海拔5000米,修路人

高原基建耗资巨大,已然不谈成本收益。但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组织大量人力向西倾斜,是比基建更重要的投入。

扶贫不是安排就业就行了。比如,收入增加后,工作人员还得跟踪收入去向,尽可能制止收入流向赌博。宣传和监督的一个重点就是手里少拿现金。上午发放工资分红,下去就去集市,买家具也好,添牛羊也好。如果条件允许,工作人员鼓励村民直接用牛羊置换大件物品,免得手里拿着现金有风险。

又如,部分村庄人口少,村里不适合办学校,工作人员得一对一上门讲道理,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县城的寄宿制小学(贫困户可申请费用全免和额外补贴)。教育是扶贫里最不计成本的部分。西藏已经实施15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要求农牧民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含职业学校)零负担就学。雁石坪镇尽管至今尚未通电,但早已做到所有学校集中供暖,以保证日常教学时间和拉萨一致。 

500

图: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市定日县,儿童节汇报演出

改善医疗条件,创造长期就业,为下一代提供充分的教育,以及调整思想和生活习惯,才可能使人们的未来出现不可能的改变。巨变需要巨量的人力和组织力,需要对口支援,援建干部,扶贫办公室,基层扶贫专员们,需要他们去做种种琐碎而乏味的事情,去突破日积月累的贫穷的根源。 

500

图: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数量很多,这是其中9位,来自人民日报微博

岗巴村,拉多村,海西州,雁石坪镇,这四个地方远远不是青藏高原最困难的地方。在新疆,甘肃,云贵,川西,在青藏高原腹地,在最遥远的边境线上,更多的村庄正在等待富裕。 扎西德勒。

(全文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