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新加坡十四年,最后我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在东南亚,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的国家还是中国人建立的,比如新加坡。
早在新加坡建国时期,华人数量就有七十多万,占总人口的77%,到如今新加坡全国的华人数量已经升至280多万,毋庸置疑是新国最大的族群。
然而就是这个几乎由华裔组成的国家,在国家关系和民族情感上跟咱们相处的并不融洽,甚至还经常闹矛盾。
那么新加坡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普通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新加坡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又在哪里?今天,我们请在新加坡生活过的华人分享一下。
佚名(曾在新加坡留学五年):
在新加坡读书五年,然后实在受不了了,来了美国。
新加坡这个国家,很矛盾的。
一方面,作为一个城市,的确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干净整洁,虐暴我自己开车去过的20+个美国城市。不管是garden by the bay的植物园,人造树上面的露天酒吧,city hall楼顶的equinox餐厅,乌节路的ION,还是各个地铁站点下的商圈联络线,可以说是但凡是人造的东西,都已经登峰造极了。
以至于我在美国大陆四处乱跑的时候,在 NYC Boston Miami Vegas SF Atlanta 之类的大城市都是一笔带过,丝毫提不起兴趣。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太小了,周围邻国们也差劲。在新加坡待久了,自己的眼界也会慢慢变小,思维变得单调,心胸变得不宽广。
我在新加坡的同学,许多都以为毕业去投行咨询公司工作就是光宗耀祖了,以为从 Jurong 到后港就是横跨了半个地球。尤其无处不在的国家政治宣传,真的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新加坡不仅称霸亚洲,而且已经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了。
当然,这不完全是新加坡人的错。国土小、没有资源,他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已经很不幸了,然而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来弥补先天不足。
缺土地?填海造陆。
缺人才?广发奖学金吸引东盟和中国的理工科学生。
缺水?海水淡化加废水处理。
似乎能做的都做了,而且但凡做了的,都是顶尖水平,说它惊艳也不为过。
可是,再怎么努力,先天也太不足了。人造的再厉害,也造不出石油煤矿,造不出雪山沙漠,造不出第二个新加坡市。
普通国民自己认为过着“高质量生活”,其实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还是有特别大的差距。许多普通人的那种莫名的强烈骄傲感,很大程度是因为眼界所限。
最后劝一句中国同胞,能别去新加坡上学就别去了。咱们不是出生在那个没有资源的小岛,又不是欠他们的,凭什么要承受这些沉重。
佚名(定居在新加坡):
背景:坡县工作4年来,当初是末流211学历+9年工作经验混进来的。目前身份外国人。
优点:个人月入当地货币1万多,职业关系,配偶和子女保险包办。子女(三个以内)教育全免。但目前无子女,所以是空头支票。
老公自由职业者,他的收入还算可以,纳税很低(欧美比起来)。
缺点:买房印花税20%,只能买condo(一种公寓)。
如果申请入籍,保险教育马上报废,但是买房印花税减少。
然而据当地朋友说,以我和老公的收入就算入籍也没资格买hdb,hdb要月入4k以下,ec要月入8k以下。可以买resale的,但是贵很多。
1、新加坡是个强国吗?
强弱是相对的,新加坡比起马来西亚当然是强国,但是个人体验是80后的人大多数认为中国比新加坡强。90后的不少都是攒攒经验,做个跳板,然后可回北上广深,可闯美澳,亦可颐养天年于东南亚/欧。
我个人不打算入籍,因此潜意识应该是觉得它没有中国(广州)强。
但是本人广州土著,在广州有房子有人脉有资源。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出生混到现在的人来说,很多人认为入籍后新加坡的公租房(以下简称hdb)性价比远远高于北上广深。这点我也能理解。
2、新加坡是个富国吗?
我司的羽球教练,跟老妈住最老的hdb,买最新的hdb出租(定金2%,首付10%,总价30-50万,利息奇低),一个月高兴的时候5、6千,不高兴的时候3、4千,他自认为是社会中下层了。然而还是可以全世界到处转悠。来了新加坡以后我忽然发现,人生里头要是没了“一线城市商品房”这压力,真的活得很滋润。我觉得他过得比我见过的大多数中国人都富足。
对于富人阶级就更不用说了,在哪国都富足。
3、新加坡是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吗(主要指受西方国家尊敬)?
表面上是的。
但是实际上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很多人都吐槽新加坡人。
槽点一:kiasu(怕输、爱面子)
槽点二:死脑筋、不懂变通
槽点三:蜜汁自信
槽点四:MSG(味精)
......
不过奇怪的是,华人饮食真的很有魅力,吐槽归吐槽,大多数西方人来了两三年以后还是会跟在华人屁股后面去找好吃的。
4、新加坡是个令人向往的国家吗?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我的家庭而言是的。
首先,新加坡文化多元,是世界上少数对异族婚姻特别包容的城市/国家。
其次,新加坡是世界最安全城市之一,排名仅次于东京。(这点我不服,东京可是会地震的)
我老公的话说,他可以知道我晚上和同事玩到两三点自己回家,都不用担心。
再者,新加坡在女性选择权上比较开明。
不少新加坡女性35+以后才结婚,40+才生孩子。也有很多不结婚不生孩子,还有很多同性恋。不是说她们被社会鼓励,而是说相对而言,收到的压力和歧视会比中国少些。
以我们这种异族婚姻,不打算要小孩的家庭而言,新加坡很适合。
5、不考虑气候因素,新加坡宜居吗?(指政治、人文等因素)
气候确实不好。政治上不了解,但是肯定不是西式民主。这也是很多西方人吐槽的地方。但是谁在乎呢,新加坡模式适合于新加坡,中国模式适合中国。我欣赏新加坡政治因为它们和中国一样在找自己的路。
人文方面,你可以看到清真寺、印度庙、和佛教寺庙在同一条街上。
还可以过中国节、印度街、穆斯林节。
sistic票务上每天都可以找到免费的音乐演出,每周末都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话剧、舞蹈、音乐会等等。热门我就不说了,我有一次被人拖去看粤剧西厢记,居然还满了。我当时觉得这新加坡的人真是闲的蛋疼才会花钱看这个,很努力才忍住没打瞌睡。
年轻一代因为攀比文化自然是上各种音乐兴趣班了,这和国内没什么不同。
但是成年人也很进取。
周六周天早上9点tampines这么偏的区,图书馆都是满座的。(当然广深的图书馆也一样)
我看中的成年绘画班一直满员报不上。
我的琵琶老师70岁了还在教学,学生有不少25-45的。
长笛老师的课表和演出表也是满的,一个月能约上两节课就很幸运了。
过年前遇到过石家庄的两个画家来一个不起眼的禅修中心搞画展(grab跟着导航都找了半天)。
3千起5万止的画居然全卖完了。
对了,我来新加坡以后在职读了两个硕士,新加坡政府给我退了3千新币的税。
你在任何年龄深造,都是可以退税的哦。
不过中国新税法也加入这条了。大家一起来努力学习吧
6、新加坡是爱好什么的人的天堂?又是爱好什么的人死都不想去的地方?
我爱好:宅、吃。
但是我们组里的金发妹子呆了两年就闪了去台湾了,她爱好骑行徒步驾车远行看风景发呆。我其实也爱好旅游的,但是我喜欢假期高高兴兴旅游,上班就认认真真地宅!
moyi1234(曾去过新加坡):
来新加坡之前,我的德国朋友三次劝我慎重考虑。他说,“这里不喜欢中国人。做好准备,你会遇到culture shock。”
他太太是北京人,两人已经在新加坡生活了一年半,他的观点应该是有事实依据的。可我还是来了。不过,我并没遇到担心的歧视,起码我没感觉到。
来的早的中国朋友说,放在十年前,歧视还是比较严重的。后来,到新加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新加坡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也渐渐增多,了解到中国人素质也不都是那么低,生活水平也没那么差,歧视在不断减少,新加坡也变得更加包容。
当然,这也跟中国的崛起有关。来新加坡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没来新加坡之前,永远不知道中国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有多大。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从小在新加坡出生长大,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吃饭的时候,他太太问我:“你会背白居易的《琵琶行》吗?”
我还在摇头,她已经一口气把《琵琶行》背了下来。我瞠目结舌,几乎把嘴里的菜掉到地上。他自己说:“我喜欢样板戏和革命歌曲,喜欢听也喜欢唱。当时被新加坡政府禁止,我就偷偷从香港带了一堆录音带回来。”
没跟出租车司机聊天,永远不知道他们对中国有多关注。他们会摒住呼吸收看神州七号发射,密切关注奥运会和其它重大事件,并为此欢欣鼓舞和自豪。
对于钓鱼岛事件,他们完全站在中国一边,痛骂日本,说中国应该怎样怎样。你可能无法想象,我甚至曾经跟几个司机深入讨论文化,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已经超出许多中国人。他们出生在新加坡,只是父母来自中国,虽然不会把自己称作中国人,可对中国的感情是在那里的。中国的强大,也给新加坡华人带来了好处——华人腰板硬起来,不用再受洋人的气了,可以跟他们比较平等地相处了。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华校生,而且年纪多在五六十岁左右。换句话说,华校毕业的人,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多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之前新加坡分华校和英校,华校以华文教育为主,英校则只使用英文。很多英校生,甚至不会说中文。
英校生在求职时处于绝对优先地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管理职位多由英校生担任。自1981年起,华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自小学一年级起,除华文科和品德科外,统统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华文只占课程的5%。李光耀自己就是个英校生,开始根本不会讲中文。不过他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二三十年前就已经看到中国会在未来崛起,于是请了老师专门学习中文,终于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近些年来,也重新在新加坡推行华文教育。
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中国已经没有什么深厚感情。不过,他们对中国是向往的。要么去旅游,要么打算去工作。要么,已经在中国工作了。
Holly Xie(曾在新加坡定居14年):
2003年大学毕业去了新加坡。作为一个22岁前没出过国门、22岁后在国内单次停留不超过两周、35岁移居上海的80后,我想我经历的新加坡和上海是很有代表性的。
2003年的中国还没有雾霾的说法。但是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那种天高气爽、一尘不染、心旷神怡的感觉,仍然让十几年后的我记忆犹新。
刚到新加坡的头几年、25岁以前没去过医院,一个医学单词都不知道。
25岁以后,突然看医生就多起来了,从最初的专找能讲中文的医生到后来可以全程用英文跟医生交流,从最初抱怨在新加坡看病太不方便,私人医院那么贵,政府医院预约等候那么久,只能看门口的小诊所,小诊所的医生能行吗?不打针能行吗?不挂水能行吗?到后来对这种分轻重缓急、贫富患者不同需求的分级医疗制度的深深认同。
几年后再回到国内,孩子病了不得不去医院冒交叉感染的风险、排长队两小时看医生两分钟的时候,真是深恶痛绝国内这种不管大病小病有病就上大医院、动不动就打针挂水的观念和制度。
2007年我们在新加坡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那时HDB(政府组屋)的房价不到3000新币每平米。今年刚卖了,也不过4000新币每平米。十年涨幅33%,刨去通胀率,新加坡的房价真是控制得忠贞不渝。
而另一边的上海,当时我们看陆家嘴的公寓4万一平,觉得泡沫太大没买,呵呵,十年过去,现在那块十几万起步,涨幅高达200%!我妈还说,“千万富翁的命就这样没了喔!”。
言归正传,人生来到了30的一个重要节点、目前不知道是对是错的一个选择——2016年6月,拖着三个娃定居上海。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是2016年的中国与十多年前离开的时候不啻于两个世界。总以为新加坡无论在金融还是科技还是政府服务各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然而回国后还是不少eye opening、显得我土鳖的地方。
比方,由于习惯了在新加坡ATM取款先取卡再取钱,而在中国是先取钱后取卡,我取了钱忘记取卡,去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办挂失并办理新卡,被告知无需排队在柜台办理,直接去自助机器上操作,扫描身份证后,马上吐出一张新卡,旧卡自动失效。简直太开眼了。
这效率甩新加坡银行服务好几条街。还是人多好办事,人多容易形成scale of economy, 逼着你去提高。再比如,被评为歪果仁最想带回家乡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高铁自然不必说了,快捷安全廉价,已经是世界领先的了。
支付宝真正实现了零现金支付,出门无需带钱包,带手机就可搞定衣食住行。最近一次带娃看病,我到了医院才发现没带钱包,幸亏带了手机,全程支付无忧,换成在新加坡或者世界其他地方,我只能改天再带娃上医院了,因为大便样本两小时内有效。
那一刻内心的庆幸和中华骄傲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共享单车,现在坡县也有了小橙车了,但别忘了国内早就有五颜六色各种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已经可以不用押金凭芝麻信用分就可以骑走。再比如,我像土老帽发现新鲜事物似的拍了下面这个图发朋友圈问这是什么、怎么用:
对,共享雨伞,虽然目前发展并不好,另当别论,但这样的事物居然不是在新加坡这样多雨的地方先发明出来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
搬回中国后,我真的不敢想象回到新加坡的样子。还是说互联网服务吧,中国大陆已经完全碾压新加坡。
举个例子,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有一次女佣放假,我一个人带着三个娃,两个病着,一个抱着,冰箱空的,既出不了门去食阁打包,又不好给病着的孩子叫肯德基麦当劳披萨外卖(新加坡没有别的送到门的外卖),自己下面条又没食材,真是欲哭无泪。
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在大上海:在没找到住家阿姨的几天里,我一个人带三个娃,手机上翻着花样叫外卖,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后来有了阿姨,我也是等娃睡了半夜网上买菜买日用品买衣买鞋,真正是足不出户搞定全家衣食住行。
如果现在回到坡上,我会有多怀念大天朝的便利?其实仔细想想,大天朝的硬伤除了环境质量差一点,食品质量差一点,ZF部门效率低点儿(跟新加坡比)以外,真挺好的。医疗和教育,也还可以吧。
重要的是,你能真切感受到它想改善的态度和确凿的进步。
在今天,世界人口流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和广泛,好的东西,硬件的软件的,自己会传播开去。世界正趋于大同,批评别人就是批评自己,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我们该做的就是放眼看世界,低头建自己。
资料来源
素材来源:知乎、天涯论坛、海龟双城记
原文链接:
· http://bbs.tianya.cn/post-333-292708-1.shtml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579031
· https://mp.weixin.qq.com/s/odI54WaoQYQzLPY7smJn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