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需要赵本山,哥谭市需要一本毛选
最近,有一部叫做《小丑》的电影风靡全球,一举拿下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史上最赚钱的漫画改编电影。
作为一部R级的影片,国内的网友也纷纷吐血力荐,豆瓣评分更是一度达到了9分的超高分,现在略微下滑到了8.9。
这还不是最有意思的,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引起了美国警察的恐慌!
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争议,成为美国司法部门重点关注对象。
美军向现役军人大规模发布警告,称可能有极端分子在《小丑》上映期间采取暴力行动。
于是,在这部电影首映的当晚,好莱坞的电影院里,警察在每一层的停车场都布满了安保人员,现场更采用了严密的安保措施,好莱坞大道被封闭,任何进出剧院的人都要经过检查。
美国许多城市的电影院还宣布,戴面具、化油彩妆或者穿戏服的观众,尤其是打扮得像小丑一样的影迷,将会被禁止进入电影院。
很多美国影评人都认为它极有煽动力,很可能引发枪击案、乃至暴动。
美国人会有这种担忧,主要是因为在2012年,在美国的奥罗拉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电影首映时,就有人模仿小丑在电影院制造了枪击事件。
嫌疑人名叫詹姆斯·霍尔姆斯,是科罗拉多大学神经科学专业的学生,硕士学位,算得上是精英了。
他硕士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学校后继续深造,攻读博士,但是在读博期间,他成绩不佳,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主动选择了退学。
退学后,他还是没有找到全职工作,只能在麦当劳打工,再加上他平时不善于交际,总是自己闷着头做事,每天情绪十分低落。
在此案之前,他没有任何前科,只有一项超速的记录。
枪击发生前,他给自己画上了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里面小丑的妆容,穿上一身黑衣,准备好了枪支弹药,走进电影院。
当他来到放映厅时,观众虽然见他打扮奇怪,但也觉得只是在cosplay,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案发现场
影片中枪声响起时,他朝观众扔了一个冒烟的罐子,阻挡了人们的视线,然后拔枪向观众开火,影院里顿时乱作一团,大家慌不择路四散奔逃,但子弹还是如疾雨般扫在他们身上。
据说,第一批警察几分钟后就赶到了现场,然而仅仅短短的一分半钟,就有10人当场死亡,70人受伤,最小的死者只有6岁,还有两位伤者被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
警方逮捕了枪手霍尔姆斯,他并没有抵抗,似乎还很满足这样的结果。
被警方质询时,他也称自己为“小丑”。
虽然法庭判了他无期并不得保释,当时的奥巴马政府也让全美降半旗6天为死者默哀。
但是,凶手在网上却意外的有不少粉丝,ebay上很快就出现了用霍尔姆斯的脸做的面具。
还有很多女粉丝给霍尔姆斯寄照片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拜。
这也让警察意识到,民众中有不少有这种极端思想的人。
正因如此,《小丑》在上映时,奥罗拉枪击案的受害者家人才会站出来,联名写信给华纳表示担忧,而警方也如临大敌,看个电影都严阵以待。
但是在中国网友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画风。
大家都认同这部电影拍得还不错,但是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影片压抑、阴郁的风格,觉得太负能量了。
于是,这两天,就有网友做了一个赵本山给小丑做心理辅导的视频,B站网友看完以后纷纷点赞:
“哥谭市人民翻身把歌唱。”
“资本主义废物(X),社会主义爷们(√)”
“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社会主义把鬼变成人。”
“来人,给丑哥整本毛选!”
“小丑要是在铁岭,估计都上春晚了,你看哥谭给这孩子逼的。”
“Joker这一身红黄绿的打扮其实非常有讲究……红色代表了红红火火,黄色代表了丰收富足,绿色代表了节约健康,多么美好的象征!”
视频在这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美网友看同一部电影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归根结底是中美民众在价值观上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先看看《小丑》的剧情,它讲的是蝙蝠侠的敌人小丑,从一个普通人亚瑟,慢慢变成小丑的过程。
(诺兰版的蝙蝠侠和小丑)
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哥谭市,男主亚瑟是一个蹩脚的喜剧演员,作为底层的loser,落魄而失意,没人瞧得起。
他在商店门口扮演小丑,举着广告牌做促销,被街上一群恶少捉弄,不仅抢走他的广告牌,还对他拳打脚踢。
因为患有精神疾病,亚瑟会经常无故大笑,在公交车上逗小孩的时候,被孩子母亲斥责。
得知亚瑟被殴打后,同事送了他一把枪想要安慰他。
因为广告牌被抢,以及在幼儿园表演时不小心把枪丢在地上,亚瑟的屡屡失职,让老板不满,决定辞退他。
这一切让他心理开始扭曲,在地铁上的又一次大笑,引来了三个“华尔街精英”的不满,开始嘲讽和殴打他。
终于,他爆发了,掏出那把枪,射死了这三人。
小丑的杀人行为把城市底层对社会的不满彻底点燃,他被当成精神领袖,底层人纷纷带上小丑的面具走上街头,从简单的抗议开始,一步步发展到冲击警察,当街放火。
与此同时,在母亲的信中,亚瑟得知自己是市长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父亲抛弃了他和母亲。
于是,亚瑟找韦恩去认亲,却被财大势大的韦恩拒绝了,韦恩还警告他,这都是他母亲的幻想,自己从来没有跟他母亲发生过关系,他的母亲是个精神病,不信可以去阿卡姆疯人院查。
亚瑟去疯人院拿到了母亲的档案,发现母亲果然有精神病,而且,自己并不是亲生的,而是被母亲收养,小时候也经常被虐待。
这让亚瑟的精神瞬间崩塌了,他回到医院,直接用枕头闷死了病床上的母亲。
此时的亚瑟,已经蜕变成“小丑”,彻底黑化,他要肆无忌惮地报复社会,先是用刀捅死了当初借他枪的同事,又在节目上拔枪射杀了嘲笑他表演的主持人。
在小丑被捕的同时,整个哥谭市也在狂热的情绪下,沦为罪犯的天堂。
押送小丑的警车被撞毁,其他人把小丑从警车里救出,小丑看着把他当做神明的民众,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明星的快感,他当众跳起了舞,用口中的鲜血在嘴上画出一个血色的笑容。
而与此同时,一个小丑的狂热粉丝在巷子里开枪杀死了托马斯·韦恩,韦恩的儿子布鲁斯·韦恩正是因为这次事件,逐渐成长为后来的蝙蝠侠,也和小丑成为了一生的敌人。
在豆瓣上,《小丑》被视为神作,极尽赞美之词。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在拍摄手法、光影运用以及演员演技上,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男主角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可以说是一个人就撑起了整部电影。
但是,很多豆瓣网友认为小丑的行为,是在对不公平体制的反抗,思想深刻,觉得看小丑有代入感,能共情,这就有点想当然了。
这部电影虽然拍得还不错,但完全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上,描述了一场属于民粹的暴动,根本不是为底层人代言。
外国电影中会频频描写这样的“革命”,完全是出自商业利益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1957年,政治学家安德鲁·哈克提出“WASP”一词,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简写,含义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新教徒。
当人们说“他们是WASP”时,背后往往有这样的弦外之音:他们出身高贵、生活优渥,居住在美国东海岸或旧金山附近,从小被安排就读昂贵的私立高中和常春藤盟校,是古老家族的继承人。
美国几乎就是由这些“WASP”统治的。
奥巴马任总统时,人们就挖出,他的祖先有两位国王:一个是爱德华一世(就是《勇敢的心》里民众起义反抗的那位英王),另一个是苏格兰的狮王威廉一世。
沿着这样的蛛丝马迹,似乎感觉所有的美国总统都与英国王室有关系。
这些以奥巴马、希拉里为代表的美国精英阶层,对底层人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表现得自己很关注所谓的“弱势群体”,把自己包装成圣母一般,动不动就要向黑人、穆斯林、LGBT让利。
但是,在私底下,他们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
“维基解密”曾公布数千封希拉里和竞选委员会主席波德斯塔的邮件,希拉里就曾说黑人和穆斯林是“糊不上墙的烂泥,在任何社会都是差生,而华人和犹太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优等生”。
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内心并不相信种族之间没有优劣差异,他们并不关心底层人到底生活得如何。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故意为底层说话呢?
不妨举一个中国古代的例子。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士大夫阶层百般打压,对社会底层总是同情。老百姓可以手持《大诰》缉拿官员,而官员不仅俸禄微薄,而且稍微贪墨一点,就要被剥皮,处以极刑。
朱元璋时期的犯罪案例集合,着重描写官员贪赃枉法事迹
因为朱元璋深谙帝王权术,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社会就会稳定。士大夫就不一样了,他们时不时规劝皇帝,这不让做,那不让做,还不肯交税。
如果发动人民群众,限制官僚的权力,那他皇帝位置才会坐得安稳。
在西方也是一样的。上层白左也不喜欢阶层流动,害怕自己被挤下去,当自己上位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关上车门。
但明目张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于是他们走起了“曲线救国”的道路,把大量的黑人和穆斯林融入到美国社会,不断挤压竞争者的空间,让他们互相内斗。
这样的手法既隐蔽,又安全,还获得了口碑,简直是一石三鸟。
《小丑》从侧面反映了这点,内心敏感的亚瑟,被包装成饱受社会欺凌的弱者,以至于人人感同身受,恨不得都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砸烂这个万恶的社会。
向V致敬的香港科大生
可是,他们走上街,拿起武器,横冲直撞,摇旗呐喊,毁天灭地,对上层社会能有什么影响?
白人精英难道会去肯德基吃高碳水的垃圾食品?李摘瓜老爷子难道会开劳斯莱斯去7-11买豆浆喝?
他们能伤害到的,只有和他们一样同为被压迫者,只是日子比他们好一点的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罢了。
《小丑》这部电影正是如此,它并没有从制度上去分析社会问题诞生的根源,对阶层固化的本质只有只言片语,草草略过。
这部电影拍得还不错,值得一看,可以给个8分(多0.5分给男主精湛的演技),但真谈不上有多深刻。
你现在买张机票飞去智利,去问问现在智利街头那些人为什么上街,看看他们的举动有哪里对哪里不对,都比看《小丑》电影对社会的认识深刻得多。
“小丑”亚瑟被别人冷眼了两下,就心情抑郁,不能自拔;被同事捉弄了几次,就要喊打喊杀,拔刀相向;因为喜剧表演拙劣,被主持人开个玩笑,就冲动到一枪崩掉。
它不过是精英人群对底层人的一种傲慢的想象。
有一部同类型的电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大名鼎鼎的《V字仇杀队》。
在《V字仇杀队》里,神秘男子V,自称继承了前革命英雄的使命,为了推翻荒唐极权的“苏特勒”政权,大搞暗杀和袭击活动,最终以极为“诗意”的方式炸毁了作为伦敦标志性建筑的国会大厦。
从制作水准和故事上看,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电影里的金句也被无数次地拿出来讽刺政府的荒唐举动:
“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他们的人民。”
“在这张面具下不仅是肉体,还有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政治家用谎言掩盖事实,艺术家用谎言揭露真相。”
但是和《小丑》的问题类似,很多豆瓣文青都以为,这是一部帮他们说话,反抗强权的作品,他们极度崇拜V这个角色。
以至于V的形象到后来都成了一个符号,全世界各地的暴动中,都能看到有人戴着V的面具。
也难怪,毕竟里面的主人公很浪漫,很温文尔雅,配以眩人耳目的时髦特效,和政府搏斗最终牺牲自己的场面也极为悲壮。
但是,《V字仇杀队》的原版漫画,根本不是在夸奖V,而恰恰是把V和极权政府一起批判了。
在《V字仇杀队》原版漫画的结尾中,英国极权政府虽然倒塌,但城市的混乱却刚刚开始,到处是血腥的场面,人们纷纷逃到乡下,更黑暗更可怕的时代来了,未来没有定数。
电影里面也有一段,是平民戴着V的面具抢劫了商店,还兴奋地开枪庆祝,颇有点“无政府主义万岁!”的感觉。
《V字仇杀队》的最后,V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目的并不是反抗压迫,而是为自己复仇,反抗压迫只是一个借口。
V是一个毁灭者,而不是建设者,用炸弹和恐怖袭击是给不了人民幸福的,他和那个极权政府一样,注定要和旧世界一起毁灭。
漫画原作者并没有把V捧到电影里的那种高度,他更是公开对电影的改编表达过不满,认为沃卓斯基篡改了自己的原意:
“他们把漫画变成了一个布什时代的寓言,但是他们十分胆小,以至于不敢把地点设在美国。”
“他们用美国式的自由价值观,替换了原作中的无政府主义。”
从漫画原著到电影,都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种无政府主义和民粹的批判。
《V字仇杀队》和《小丑》的这种价值观,中国人普遍是不认同的。
因为中国从古至今的革命次数太多了,数不胜数,中国人太明白了,即使是反抗压迫和起义革命,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只是搞儿戏般的恐怖活动,注定就要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就是个典型,好的没学到,同盟会的暗杀学得有模有样,动不动就把枪指向异见分子和无辜百姓,根本是自甘堕落,活该被人民抛弃。
而且,中国人骨子里更喜欢建设、劳动,中国人也普遍有一种韧性,讲究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
《小丑》在B站火了之后,我都已经看到了《赵本山》《好日子》《改革春风吹满地》三个版本的剪辑了,一个比一个正能量。
(好日子版小丑)
但豆瓣却有一些文青,只看到了V身上反抗强权的一部分,然后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图腾?
说到底,豆瓣有一些人,精神上和普通人脱离太久了,身上还普遍有一种病:
明明世道太平,他们却幻想兵荒马乱,自己备受压迫。
总之,代入感很强,认为满世界都是恶意的。
别人稍微批评《小丑》两句,立马就迎来他们的指责:你永远不会懂,因为你没有经历过。
搞得好像这些人经历过什么似的。
在北上广租个小房子,搞不到对象,生活枯燥了点,买不起最新的限量款球鞋或者游戏机,就感叹“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
在公司里被老板说了两句,就委屈到不行,回家读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突然就泪流满面,觉得“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地铁上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就觉得陌生人都是恶意的,立马掏出手机,打开朋友圈,配上韩剧台词,感慨“他人即地狱”。
总而言之一句话:世界糟糕透了,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有些人其实并没有从《小丑》里看出什么深刻的东西,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戾气。
(槽点太多,就不吐槽了)
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谁这一辈子在生活中还不会受一点委屈、歧视、打压呢?
如果受了点委屈就要报复社会,那希特勒因为从小不被重视,画的画被当做垃圾,于是走上了毁灭世界的道路,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犹太人在一战后在德国经商,利用德国经济不好疯狂挣钱,民众对犹太人普遍有不满,如果照《小丑》的思路来看,这犹太人被种族屠杀岂不是不冤枉?
就算亚瑟设定上是个精神病,他在电影里的行为勉强说得通。
可是现实中的正常人肯定不会去做,《小丑》又如何算的上反映现实“特别深刻”呢?
相比之下,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和《黑暗骑士崛起》两部电影,则把正义和邪恶,秩序与混乱的界限讨论得更深刻:
小丑原本给两艘船各自送了一个炸弹开关,让他们在12点之前炸掉另一艘船,不照做就把两艘船都炸掉。
但是到了时间之后,两艘船的人都没有选择炸掉对方。
那一刻,之前一直胜券在握的小丑第一次开始自我怀疑。
蝙蝠侠随后的话更是杀人诛心:“你想证明什么?每个人的内心都和你一样丑陋?你孤身一人了!”
小丑极力试图证明全世界所有人都没有原则,但是蝙蝠侠和高谭市的市民向他证明了这个世界上多数人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现实也是如此,这个世界虽然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坏,大多数人都是心存善意的,只要好好引导,没几个人会义无反顾走上犯罪的道路。
班恩打破了哥谭市原有的秩序,但是他建立的新秩序比原来的还要糟糕:
司法体系就是个笑话,只要是他的敌人,不需要任何审判就定罪;
看上去给了你流放和死刑两个选项,但无论你选哪一个,最后都会让你走浮冰送死,等于都是死刑。
班恩嘴上说着把引爆核弹的按钮给一个不知名的哥谭市公民,要还政于民,但其实按钮还是在自己人手里,政权永远不可能给老百姓。
现实就是:建立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秩序难如登天,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的制度和政府是十全十美的。
如果对现有的制度不满,可以有很多种改变它的方式。
因为不满就戴上面具杀人放火,那是懦夫的行为。
如果摧毁一个秩序之后也拿不出更好的,打败不了压迫自己的人,却让同样被压迫的平民陷入恐慌,那更是跟恐怖分子没有任何区别。
美国警察担心《小丑》引发骚乱,是因为美国社会本来就因为种族和宗教问题彼此割裂,再加上民众普遍持枪,蝙蝠侠电影的那次枪击案还历历在目,他们要维持治安。
小丑如果生在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人就是有把负能量的东西变成正能量的能力。
几年前,外国有个流行的蓝鲸游戏。
从2013年开始就在网上流传,游戏通过心理暗示,诱骗青少年进行自残和自杀,参加者加入后,必须听从游戏管理员发出各种疯狂指示,一步步破关,例如在私处拍照、割腕、冲向高速行驶的汽车等。
到2017年5月,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这个游戏相继自杀。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样,由社交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英国、阿根廷、墨西哥。
不过,当这个游戏来到中国后,却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很多网友自发建立了具有关怀精神的QQ群,如果有抑郁症的孩子一心寻死,搜到了他们的群,他们就免费教孩子好好学习,督促他学习,按时叫他起床,寂寞时陪他聊天。
为鼓励相互学习,还画起了萌版鲸鱼彼此监督。
还有劝人积极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版。
中国网友愣是把这个冷冰冰的游戏,改成了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游戏?!
亚瑟主要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才会找不到工作的。
这种情况如果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劳动局都有就业训练中心,手把手教你一门手艺,帮你就业。
想学烹饪?有鲁、川、苏、粤四大菜系的代表菜,喜欢西点,也有蛋黄酥、奶油曲奇、汉堡等,烧烤、涮锅、凉菜、豫菜,想咋整就咋整,包教包会。
办公技能不过硬?电脑基础知识、软件、硬件系统、键盘操作和汉字输入、键盘指法、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能想到的,全部都教。
有没有高端的课程?市场营销概括、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市场和购买卖行为、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虚心学习,妥妥成为写字楼白领人士。
而且,这些课程全部都是免费的,属于福利,哪样不行就换哪样,学到你找到工作为止,如果你想创业,还有低息贷款给你。
如果亚瑟觉得没有舞台表现自己,中国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以去乡村支教,去西部扶贫,大把孩子嗷嗷待哺。
如果对社会黑暗势力不满,可以报考公务员,加入扫黑除恶小组,重拳出击,将为祸百姓的不法之徒狠狠按在地上摩擦。
如果实在很想走喜剧这条路,抖音和快手也完全有他发挥的空间,就小丑这个魔性的舞蹈水平,分分钟几百万粉丝。
你看,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一个能“把鬼变成人”的社会,有一百种拉着你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你想发疯都找不到理由。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