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还是那个香港
1997年6月30日,香港的天空一片蔚蓝,维多利亚港身后的多栋高楼大厦都亮起了巨幅庆祝回归的LED。
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挂着五星红旗,很多商店在玻璃门最显眼的地方也粘贴上了庆祝回归的头版报纸,来往的民众不时停留细看,大家脸上也都显得喜气洋洋。
而此时在香港最后一任总督的住宅门口两边,早就站满了普通民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长枪短炮的等待着,过去了良久,当两扇铁门缓缓打开后,一辆黑色的汽车缓缓的开了出来,透过汽车的玻璃可以看到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正坐在后面,他双目紧闭,仿佛郁郁不欢,原本港督卸任,汽车需要绕圈三圈,示意交替给下任,但是最后也只是绕了两圈便匆匆离去!
香港,东方的明珠,这颗明珠一直被英国强取豪夺了近百年,而现在终于到了要回归的那一刻!
但是末代港督彭定康给未来的香港留下了很多隐患,在香港700万居民中,尽管占总人口91%的香港华人在九七回归后自动获得中国国籍,但是香港居民中有近500万人拥有外国国籍,其中350万人拥有英国海外国民身份,并且有约10万人拥有英国公民身份。
重点是那10万英国公民,他们是依据1990年公布的《1990年英国国籍(香港)法案》获得的英国公民身份,而这些人主要是曾经在香港政府有过公职的香港人和“对香港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士(精英人才),而且这个名单是保密的。
同时,让人可笑的是英国统治香港150年都未实行民主,而在香港即将回归前夕,却骤然由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主导推行“民主化”,其目的当然是想迫使香港回归后,以民主的名义使得北京被迫接受一个由港英成立并且主导的立法会,而那些在港督彭定康改革中当选的议员,许多在后来成为了香港泛民主派的中坚力量。
这些反对派的存在,他们一边勾结英美等国,一边极力的操控舆论加以对香港民众的影响,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壹)
还记得小时候,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风靡全国,每当音乐响起: 昏睡百年. 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 因为畏缩与忍让. 人家骄气日盛. 开口叫吧高声叫吧. 万里长城永不倒!
电视机前的大人总会跟着哼两句,而我们小孩子就会跳起来跟着歌曲大声的歌唱,现在想来那是一堂多么好的爱国课,那个时候香港人的爱国之情丝毫不输于我们大陆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1991年5、6月间,中国内地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生水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安徽省,4800万人成为灾民,占全省人口的70%。当时距回归还有6年的香港反应积极迅速:演艺界人士拍摄电影义演电影《豪门夜宴》,在这部长两小时的电影中,港岛演艺明星几乎全部出镜,光是有名有姓的演员就达两百多人,全部工作人员都是义工,不取分文。随后,又在跑马地马场举行“忘我大汇演”大型音乐会,为灾民筹集善款。同时,香港政府也拨款5000万港元赈助灾区。全港随即掀起捐赠救助华东水灾的热潮。据统计,短短十天时间内,香港的赈灾筹款总额已达到4.7亿港元,占中国政府收到国际社会23亿人民币物款捐助总额的44%以上(90年代初港元/人民币兑换比率约为1.1:1,直到2007年人民币汇率才首超港币)。
1998年,中国大陆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许多省份都被洪水所侵蚀,我老家江西的,洪水都超过了1.5米高,那一天全家出动搬东西,急急忙忙的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搬上了二楼,站在楼上往下看,就跟身处大江中一样,不时看到有鸡鸭猪被洪水冲走。
而此时的香港虽然刚经历了97金融风暴,很多市民也深受影响,但是血浓于水,同胞之情下,无论男女老幼仍然慷慨的伸出了援手。
从7月份开始,香港所有的报纸,头版新闻都是报道大陆的洪水灾情,并且呼吁广大香港市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一时间,从湾仔的街道到清水湾电视城的舞台,从特区的长官,香港富豪到普通的市民,从才几岁的儿童到年长的老人...都纷纷走向了捐款箱。
李嘉诚亲自去到了新华社香港分部捐款5000万港币,新鸿基郭家兄弟捐款2000万港币...香港红十字会,仁济医院,恒生银行,香港马会等等都慷慨解囊...香港亚洲电视台,无线电视台联合多位知名艺人连日展开救灾筹款的节目。
在油麻地,数百名商贩将自己的商品以成本价出售,来募集捐款;在启德机场,上万民众冒着酷热参加“长江洪患救灾步行筹款”,不到一个小时就筹集了上百万港币。
一位已经80岁的李姓老人将自己养老的钱拿出了10万港币,坚定的对采访的记者说到:我的心时刻和国内受灾的同胞们在一起...一位姓刘的先生捐款8万港币,并表示将来有机会还会抚养几名大陆孤儿。
在大陆同胞遭受特大洪水的侵害时,香港各界民众都纷纷行动,献出了他们的赤城爱心,这些其实不单单是爱心,更是我们血脉相连的体现。
十年过去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
95%的香港人都参与了捐款,220亿港币的捐款让香港成为了除内地之外捐款最多的地区,相当于每个香港人捐款3000港币。
在香港大部分小学的门口就放着一个巨大的捐款箱,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们安安静静的把自己口袋准备好的钱放进了捐款箱里面。很多低年级的小朋友甚至还没有捐款箱这么高,只能踮起脚尽力的放入早已准备好的钱。
在香港的各处街道上,也可以随处可见各种公益组织用一张简单的长桌,桌子上面放着几个捐款箱,一条写着救助内地同胞捐款大行动的横幅,很多市民都纷纷的带着自己家的小孩前来捐款。香港十八区,区区都设了专门咨询点,市民捐款甚至要排队!
而遍布香港各个角落的自动柜员机、银行柜台、便利店,都贴满了 “让我们连成一线,尽心帮助灾区同胞” 的各种爱心图标。
香港慈善机构乐施会在全港 200 个站点,义卖大米 12 吨筹款。香港救世军收到 1 万件防护衣,不到 20 小时就送到受灾群众手中。不到 8 天,香港世界宣明会就在灾区派发了 1730 多吨粮食、600 个日用包及医疗用品,设立了 10 个儿童中心。
香港和内地,我们都是一家人!
(贰)
现在的香港到底是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才会造成如今这样的局面?不由的让人深思!
我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房价,在大城市打拼,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样才算在这座城市扎根了,但是香港让人乍舌的房价让太多的人只能叹气!
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数字,全香港去年的家庭(注意是家庭)月收入中位数为2.5万港元,以香港一般的“平价新盘”每平方米23-28万港元来计算,就算不吃不喝也仅够买约0.1平方米,如果想购买50平方米需要不吃不喝42年。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984年!
1984年12月19日下午,中英联合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确认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因为当时中央政府非常担心英国在1997年回归之前把香港给掏空了,所以就跟英国人谈判好很多的条款,其中有一条就是在1984年-1997年之间香港每年拍卖的土地不准超过50公顷,当时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英国人把香港土地大量拍卖,然后收钱拍拍屁股走人了,从1984年到1997年13年之间,这是香港房价火速上升的第一阶段,但是港府仍然有机会去控制它!
等到香港回归以后,第一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上任就开始着手解决香港高房价的问题,大刀阔斧的推出了“八万五建屋计划”,意思就是每年要供应不少于85000套住宅,希望10年内7成的家庭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巧合的是当年也发生了金融危机,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快就让房价大幅下降,很多房子都直接三折出售。
从1997年-2003年,香港的房价终于稳定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平,但是这让之前炒房的,已经买了房子的人无法忍受了,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的钱买了一套房,几年间就缩水了60%以上,这不是要老命吗。大量的已经买房的市民开始上街游行抗议,甚至还有很多人跳楼自杀,一时间,香港各种报纸舆论风向突变,都在批评政府,各种理由,八万五甚至成为了董建华的外号,一时间舆论风向又转变为要求政府出面维护房价,稳固民心!
香港政府被迫对土地供应采取了限制措施,这让房价很快就触底反弹,从此一路上涨,一直到了今天的这般景象,短视的香港人终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香港的房价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沫,很多没有买房的人想戳破它,但是已经买房的人,地产商却一直想小心翼翼的维护它!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那么这个泡沫就一直无法真正的破裂,而是越来越大!
根据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的报告显示,香港已经是连续第9年占据全球最难负担的地方之首,房价对家庭收入中位数比例上升至20.9倍。也就是说,在香港,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不消费21年才能买得起房。香港政府专门为低收入家庭建造的廉租房“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也达到了5.5年之久。
前段时间香港明星蔡少芬上综艺节目曝光了复式的房子,但是其实只是小复式,上下两层加起来才80平米左右,要知道蔡少芬和张晋一年绝对不少赚,同样的港星陈浩民一家六口,女儿还让住在客厅,居住的房子也才80平米左右;TVB一线小生马国明19岁就开始演戏了,一直到了2016年42岁的马国明才按揭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套住房,总面积90平方左右,花费2000万港币。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香港的出租车司机一般月薪在2万港币左右,这个工资在香港也算是中等了,在外面吃饭,算吃最便宜的,早餐20港币,中午和晚上两份最便宜的叉烧饭总共70港币,每天吃饭要花去90港币左右,每个月就需要2700港币,注意下这是最低标准,如果你天天吃叉烧饭腻味了,想换点别的吃了,那么不好意思需要提高预算了。
接着看下居住,目前香港最便宜的单间租金4000港币是跑不了的,再加上水电,煤气等等,一个月5000港币要花在居住上面。
再下面就是各种保险,就算买个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需要500港币左右,其他保险就不算了。上面三样是最基本的开支了,就这样2万除去开支之后,剩余了11800港币。
来吧,看下香港最便宜的房子,217呎的房子,大概也就内地不到20平,都要440万港币,出租车司机一年存14万港币左右,买这样的房子需要32年时间,而且他还必须要缴纳132万的首付!
日日夜夜的工作,最基本的生活开支,最大程度的省钱,到头来32年才只能买个不到20平米的房子,这实在让人无法想象!要知道2万港币的收入在香港已经是中等水平了。
目前,香港不同区域、房型价格不等,但绝大多数都在每平方米20万港元以上。一位香港市民表示:“20年前,大学毕业生就拿一万港元了,20年过去,涨到一万五到两万,这20年,房价涨了多少?算上通胀,大学毕业生实际是贬值的。”
按国际劳工组织2018年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7年,内地的实质薪资成长率达8.2%、澳门1.6%、韩国1.2%,台湾的实质薪资成长仅0.2%,香港甚至落后于台湾,只有0.1%。而从2004年至2018年,香港房价涨了4.4倍。
香港的高房价,让很多买不起房子的人只能选择租房,但是香港房子的租金同样让人无法想象。
德意志銀行研究指出,2019年租屋成本最高的城市是香港,香港人平均月收入是2,500美元(約人民币17565元),但租屋平均成本卻高达3,685美元(约人民币25890元),呈現月均收入远远低于租金的情况,以同样等级的公寓來看,香港的租金比起全球收入第三高的纽约市高了1.27倍。
这样的房租对于一些学历不高,收入偏低的底层香港民众来说太贵,所以又出现了劏房,棺材房,笼屋。
劏房,标配:厨房、卧室、客厅三合一,面积通常 ≤ 10㎡,租金约合人民币3000~6000/月,类似内地的群租房,在香港有将近20万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
几年前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在劏房拍了十几天的戏,主演曾志伟对媒体说住在劏房里“再怎么豁达的人慢慢都会受不了,在戏里面我已经很幸运,房间有窗,很多人连窗都没有。”
这点我深有感受,曾经上班租过15平米的单间,有窗,一个人,我都会经常感受到无形的压抑,更何况香港这种一家人在8平米以下的劏房。
棺材房,面积≤4㎡,最小的不过1.4㎡,仅仅放得下一张床,人在里面只能躺着,租金约合人民币1600~3200/月,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
在这里,家的概念被完全颠覆,所有的活动都只能蜷缩在一张小床上进行。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无法伸直双腿。而住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棺材房,租户仍需要支付每月数千港币的租金。也有数十万香港人,生活在这种房子里是霓虹灯也无法照亮的地方
这座城市已经完全被高房价给绑架了,房子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安生之处,却又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梦!
(叁)
其实香港的土地开放程度并不高,只有24.3%,其中用于住宅用地仅有6.9%,那么剩余未开发75.7%的土地去哪里了?
在这未开发的土地,有42%用于了建设公园绿地,还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用于任何用途。
在香港如果你想大量开发这些土地,不但有已经买房的人反对,而且还有政府反对派反对,比如在2010年,一位香港老太受反对派所撺掇哄骗,提出港珠澳大桥影响环保的司法复核,尽管政府官司打赢,但仅此一项,工程延宕一年多,造价增加65亿港元。其他类似经济、民生动议,不管是政策还是拨款,反对派都要使尽解数,制造各种阻挠,把立法会当政治秀场,绝不会考虑多数市民和香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样是一个明星城市,新加坡和香港有着类似的处境,差不多的GDP,同个数量级的人口,但是新加坡在住房这块就解决的非常的好,新加坡有一系列政策确保国人居者有其屋,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组屋HDB(公屋)政策,约八成新加坡人都居住在组屋,比例世界最高,组屋市场价格普遍是市面上房屋价格的1/3,而且可以获得政府8万-20万新加坡币不等的补贴。
如今,在新加坡的社会里,组屋占到整个住宅市场70-80%的份额,私宅占到26%的份额,组屋可满足社会70%-80%的需求。
其实在1960年新加坡也发生了住房危机,许多人生活在不卫生的贫民窟和拥挤的寮屋区,只有9%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公寓。
但是新加坡政府是强权政府,国内也没有什么反对派,所以在1960年就发布了“居者有其屋”计划。这一计划实施之后,新加坡人的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到2013年时,已经有超过80%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中。
除了住房这一块,香港产业的空心化也是一个大问题!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兴起。50-70年代,香港积极发展制造业,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高速成长,并带动了工业多元化。这是一个让香港获益良多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占总体经济30%以上,奠定了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基础。但是自动80年代,金融,物流,服务业等兴起之后,原本的多元制造产业就完全的给丢掉了,这直接导致香港制造业产值时至今日仅占香港GDP的1%左右,吸纳劳动力寥寥无几,而香港金融业占到了GDP的约19%,但只提供约6%的就业。
香港的支柱产业是物流贸易、金融服务以及旅游业。而实际上这几大产业中最主要的是金融服务业。在一个良性的社会,年轻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去实现财富的增长,但是在香港却很难,因为像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基本上都被几个大家族给垄断了,垄断是十分可怕的,大家族捞钱赚疯了,但是底层的人只能进入它的这个体系去给它工作卖命,而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香港的行业已经缺乏一定的想象力。
“科创产业没能发展起来是香港的一大痛点,”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荣休教授雷鼎鸣说,“香港金融业占到了GDP的约19%,但只提供约6%的就业。”金融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惊人,但只能吸收少数本土精英青年人,大部分本地青年没有能力从事高端服务业,何况许多香港金融从业者更是来自海外的人才。
对于当前的局面,特区政府曾尝试采取多种手段予以改变,但科技创新产业几次努力,几次夭折。这其中,反对派曾出于政治目的进行过种种无端阻挠,比如特区政府为推动创新科技发展而成立的创科局,反对派为反而反,不顾社会一再呼吁停止政治虚耗的呼声,在立法会百般阻挠,生生拖了三年。
又是反对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个强权政府的话,香港很难推行一些比较长远真正有利于民众的政策!
(四)
写在最后,有感于香港最近几个月的纷乱局势,这简直和我曾经印象中的香港完全变了一个样,看到网上很多大V写“30岁以下的香港年轻人对大陆都没有好感”,“香港这代年轻人无药可救”等言语,我深感不安,这些大V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难道是真的想煽动内地和香港的年轻人之间对立隔阂吗?真的是要一棍子把香港所有年轻人给否定吗?这样在做恰恰不是英美等国家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吗?
其实香港的暴徒真正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无论香港的暴徒多么的毫无人性,香港的反对派多么的卖港求荣,香港因为有了内地的支持,注定会重新扬帆起航,2019加油,香港!
香港还是那个香港!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刘生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