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小结

《孙子兵法》(后简称孙子或《兵法》)六千余言,归结起来其实就一个字:胜!

第一个问题,为何要胜?

因为“兵者,国之大事”,兵事是对国家力量与资源的极大损耗,“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于是胜败就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胜利了或许还能从敌人那里补足战争损耗,扩大实力,一旦失败了,不仅战争损耗难以弥补,更需要被敌人抽血,不得喘息。所以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战争失败就意味着身死国灭,战争得胜就直接步入巅峰,其道理就在这。正常人都趋利避害,更不会自寻死路,所以终究是要得“胜”。毛主席亦曾总结道,战争的最直接目标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的还是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二个问题,如何胜?

这是孙子论述的重点所在,答案也就两个字:谋略。我们知道《兵法》特别讲谋略,谋胜也是孙子的最大特点,“上兵伐谋”就是最好例证。但是谋略并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再者说,“兵者,诡道也”,一种谋略又如何自始至终都适应战争环境和战场条件的变化呢,所以孙子主张“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并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就需要进行后天的谋划。如何才能做到谋胜呢?循着孙子的思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孙子在《兵法》中论述的几条取胜的原则。

知胜第一。这就是要知兵。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既强调兵事的重要性,也进而强调用兵者对于关乎兵事的“地”与“道”不能不明了于心。这里孙子用了双重否定来肯定“知兵”的紧迫性,可见其重要性。须知,知兵是用兵乃至善用兵的基础。其后,孙子主张起兵之前要通过庙算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决定用兵与否和用兵谋略,展开论述了“五事”“七计”的比较,而这些都是以知兵为基础的。包括最后一篇《用间篇》,那就是论述如何用间来获知敌方情报并误导敌方对我方情报的了解。当然,孙子对于知胜的重要性他本人就做了十分精彩的总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同时,在《兵法》中的很多篇章孙子都对知兵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也是对行军打仗过程中具体问题给出指导性意见,笔者稍后论述。综上,知兵是用兵的基础,知胜是谋胜的基础。

备胜和政胜第二。孙子很懂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所以在论述兵事时非常注重自身实力的强大,并将其作为谋胜的另一个基础。“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意思就是地盘大,产出就充足,兵士就多,实力就强大,碰到敌人基本就等于是对阵弱小之敌,犹如狮子搏兔,取胜是易如反掌。另外,孙子在《始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思就是自身实力在多方面能够胜过对方,那么取胜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反之就没有多大的取胜的可能。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中强调兵事对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耗,由此推导出速胜的重要性,同时要因粮于敌的策略,但更多的难道不应该是自己要在起兵之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吗?毕竟敌人不会让你如愿以偿地速胜,更有可能提前坚壁清野,让你无所可取,那么前两项计谋又如何能实现呢?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自己做好准备,为取胜打下基础。稍后,孙子在第四篇《形篇》中就阐述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就是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强大,那么自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再趁机利用敌人的失误打败敌人,取得胜利。这是一切谋略的根本所在,否则再高明的所为“谋略”也会变得没有根基,难以变通,更不能称得上是“能谋善断”了。其中,政治上的上下一心尤其重要。孙子在论述“五事”“七计”的对比时,政治上能否得人心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最能凝聚力量的方面,人心不齐,国再大也是一盘散沙,完全可能被逐一击破。所以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全胜第三。不战而胜第四。这两条是谋胜的要求。全胜就是要求最大程度地保存胜利果实,不战而胜就是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孙子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为此,“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傻的乎乎地乱干一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事情孙子是决计避免的,用最小的代价就分出胜负高低,既需要谋略,也体现人道。孙子被称为兵圣,实至名归。

做个阶段性总结,孙子谋胜就是要求在知兵、知己知彼,通过庙堂筹算和战前准备,寻找和创造敌人弱点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至于具体做法得看具体情况,追求的是“因敌而制胜”。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谋胜是如何贯穿在兵事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的。

选将第一。谋略既定以后,将领就是那个随机应变将谋略成功付诸实施的人,这时将领尤其重要,孙子对于将领的要求自然很高。如何选将,那就得看孙子对于将领的要求了。然而,《兵法》十三篇,每篇都有对将领的要求,毕竟孙子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与兵事极其相关的,每个带兵的将领都必须掌握才行。比如《兵法·始计篇》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就是要求在庙算过程中,将领得服从庙堂对于兵事大计的总体谋划与安排,不得擅自更改。《兵法·作战篇》最后讲到:“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就是说将领得知道兵事的巨大损耗,尽可能要缩短兵事过程,否则就有可能置国家于危险境地。《兵法·谋攻篇》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其实是在讲将领应当懂得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攻之法,否则弄得鱼死网破,玉石俱焚,就并非国家幸事了。其余以此类推,大家可自行解读。

为势第二。为势,就是创造更好的取胜条件。孙子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能作为对手的,就绝不是弱鸡。况且“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左传》)所以,即使自己更加强大,也必须想办法创造更多更好的取胜条件,争取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标。如何做呢?就是“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简单而言就是示形于敌,令其产生错误的判断,并想办法消解对方的优势,出奇制胜,具体做法有很多,比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还比如“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是针对敌人情况,通过奇正变化,使之处处挨打,而我方则以逸待劳。同时还有通过利害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不便和自己的方便,扩大优势,“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总之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把握住战场主动权,为取胜打下基础。

地利第三。关于地利的问题孙子除了在第一篇的“五事”“七计”中提到过以外,在《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等大量篇幅中都有专门论述,其主旨在于军队与地利的结合,不管在行军、宿营还是在选择战场、抢占地利等方面都要做到于我有利而于敌不利。比如军争,求快和求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追求快就难免要舍弃辎重,只能轻兵简从,虽快但不能持久;求全,或许可以使得大军相对齐整地到达目的地,但是却会失去速度和可能的作战时机,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为此,孙子给出的解决思路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具体做法是,“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对于军争途中军队的分与合问题则要“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三篇主要讲不同的地形有着不同的利弊,作为将领不但要熟识这些地形,更需要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地形,时刻使得自己占据有利地位,更要懂得避免敌人利用地形对我方造成可能的伤害。《九变篇》则主要讲将领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应该对战争态势要有基本的判断,对于战场环境应该要能够随机应变,就是在此篇孙子提出了那句经典名言,“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

《孙子兵法》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笔者力有未逮,只能大致作出以上解读。小结一下,战争是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一切的谋略都要从这个基础上出发。在战争之前,要通过计算双方的实力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形成总体谋略,并通过将领的随机应变将此谋略成功付诸实施,取得最后胜利。除此以外,《孙子兵法》论述的问题很多,给出的方案不少,同时也对很多问题只是提供一个大致思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变通。总体上说,《孙子兵法》只有区区几千字,但却不失为一座殿堂,笔者在此也只能提供一把不成样子的钥匙,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