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英雄吗——彭城之战(续)
项羽是英雄吗——彭城之战(续)
还有必要说明三个问题:刘邦有没有五十六万人?刘邦是败退还是主动撤退?刘邦为什么发动彭城之战?
一、刘邦有没有五十六万人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的比较。淮海战役是以徐州(相当于古代彭城)为中心展开的,参战的解放军是六十万,支前的民工是五百多万。其中运送弹药的民工应该在四百万,剩下的一百多万是运送粮食的民工。道理很简单,按照一个解放军战士一天消费一斤半粮食计算,一百斤粮食一个解放军战士可以维持二个月。而一百斤子弹呢?如果是步枪子弹的话,一个解放军战士用不了一个月。如果是机枪子弹的话用不了几天。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
例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就有支前民工的镜头,而这些支前民工中是运送粮食的多,少见运送子弹的。
冷兵器时代没有子弹消耗的问题。刘邦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天最低也得消耗六十万斤粮食,为五十六万人运送粮食至少也应该在一百万人以上。
由于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是进入了项羽西楚国的地盘,没有刘邦的基层组织,刘邦到哪里找一百多万人为其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运送粮食?就算刘邦强征硬拉能够凑到一百万多万人为其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运送粮食,西楚国的老百姓会为心甘情愿刘邦提供粮食吗?肯定不会。因为以项羽的统治方式,资敌不仅要杀头的,甚至还会株连。所以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不用项羽动手,自己就会为争夺粮食打起来了。
总而言之,如果五十六万人是实际人数,刘邦无法解决军粮供应。所以刘邦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人是不合理的。
其实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根本无须五十六万人。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
项羽心里很清楚,两面作战兵家大忌。所以项羽的战略意图是,先灭了齐地田氏兄弟,然后再灭刘邦。这就是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的时候,项羽的主力尽在齐地镇压田荣、田横兄弟的反叛。刘邦可以说是乘虚而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项羽先灭齐地的田氏兄弟然后再灭刘邦战略意图的信心来自于对刘邦防范的合理安排。即,项羽把刘邦分封在巴、蜀、汉中。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邦进了巴、蜀、汉中以后再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项羽还分封了三个秦朝的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挡住了刘邦东进的出路。
但是项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当项梁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就杖剑从之,但到了项羽成为霸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的韩信感觉郁郁不得志而投奔了刘邦。韩信为刘邦杀出巴、蜀,灭了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乃至杀项羽灭亡西楚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刘邦打进彭城以后,必定会有西楚国的官员去向项羽报信。“项王闻之”以后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刘邦来了多少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项羽一方面“即令诸将击齐”, 如果攻击占领彭城的刘邦兵多了影响“击齐”;另一方面又要攻击占领彭城的刘邦,兵少了奈何不了刘邦。所以项羽“自以精兵三万人”不是拍脑门子决定的,而应该是根据判断刘邦大致的实际人数决定的。
《孙子兵法》中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虽然项羽三万人在数量上少于刘邦,但却是精兵,质量优于刘邦。再加上项羽是在本土作战,所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战胜刘邦有一定的必然性。这就叫“敌则能战之”。
据此推测,刘邦诸侯联军的实际人数应该不会超过六万人吧。
总而言之,秦始皇是灭楚,所以王翦对秦始皇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怎么看也不象是灭楚。反之,如果刘邦是灭楚,领兵统帅非大将军韩信莫属。必然会发生王剪对秦始皇那一幕,韩信对汉王刘邦说:非五十六万不可。事实上韩信根本就没有参加彭城之战。所以彭城之战根本无须五十六万人。
事实上,刘邦以及五路诸侯军队总数加起来也没有五十六万人。
刘邦打进关中的的时候是十万人。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分地在巴、蜀。然后刘邦再从巴、蜀杀出来打下关中以后,军队人数应该是有所增加。但是从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到公元前205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才一年时间,就算刘邦军队人数增加了,撑破了天也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都在招兵买马。中国传统社会就有一个说法: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到公元前205年,愿意当兵吃粮的也基本上到了极限。不愿意当兵吃粮的强拉硬拽会丧失民心的。刘邦打下关中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当然不可能强拉硬拽。
刘邦西入秦关一路上不断招兵买马,所以进了关中以后才有十万人。刘邦再杀出关中大量招兵买马已经不可能了。只有韩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不断收编诸侯的军队,所以肥的厉害。在荥阳屡战屡败的刘邦也只能去韩信那儿抽兵。
还有一些间接证据似乎也证明刘邦总兵力不足二十万人。
有一个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北伐是四万人是少了点。韩信为什么不多点一些兵?答案应该是刘邦没有更多的兵可以让韩信点。
既然刘邦在蜀中就郑重其事地将韩信拜为大将军,大将军韩信带的兵当然是最多的。虽然韩信带兵四万人北伐是少了点,但是曹参(后来至少在名义上还成为韩信的部下)、周勃。樊哙带的兵比韩信少,韩信也不好说什么了吧。
更低一级的将领如,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蒯成侯緤等等将领带的兵就更少了。估计也就不过数千人而已。
一般来说,用于前方作战的部队肯定多于后方留守的部队。这就是说,关中留守的部队少于前方作战的部队。以韩信北伐四万人为基数来估计,刘邦的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于二十万人。
事实上刘邦到巴蜀做汉王的时候也只有三万多人。打下关中刘邦可以收编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军队,刘邦的总兵力就算翻二翻也才十来万人。
再说五路诸侯的军队总数。
韩信北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魏王豹,而且一战就活捉了魏王豹和灭亡了魏。这样看来,魏王豹的军队人数与韩信北伐的四万人应该不相上下,算它五万人吧。
赵王的军队人数是近十万人。
刘邦加魏王加赵王的军队总数是三十五万人。剩下的河南王、韩王、殷王是怎么被灭的不见详细记载,可见河南王、韩王、殷王的国力比魏王还弱。估计河南王、韩王、殷王军队数量比魏王豹还要少,河南王、韩王、殷王军队总数加起来也就是近十万人。
刘邦及五路诸侯军队总数也不过四十五万。
以此看来,什么“杀汉卒十馀万人”啦,什么“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啦等等都是夸大其词。说得难听点,就是胡编乱造。
当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十六万人这个数字又不能轻易否定。这就涉及到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又该如何合理解释的问题。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龙且有多少人敢号称二十万我们不知道。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那么赵军多少人敢号称二十万?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深谙兵法的李左车张口就要三万人,那么赵王和陈余手中兵力的肯定要大于三万。这样算来赵国的军队人数应该近十万。赵国近十万就敢号称二十万。那么刘邦胆只能更大吧。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没有一钱也敢“贺钱万”,有五、六万人当然就敢号称五十六万。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刘邦在关中的时候已经玩过“号称”这种把戏。难道到了后来的彭城之战时候就不会玩了吗?
更重要的是,关于刘邦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流氓无赖。既然是流氓无赖,那么五十六万肯定是虚数(号称)而不实数。反之,如果五十六万是实数而不是虚数(号称),还能说刘邦是流氓无赖吗?
韩信北伐四万人似乎还证明了彭城之战五十六万人确实是虚数。
刘邦发动彭城之战五十六万人与五十万人差别不大。更何况秦始皇灭亡楚国也才六十万人。再说项羽国土面积不如楚国大,国力也不如楚国强。五十万人足矣。
如果刘邦把五十六万零头六万人拨给韩信,韩信就是十万人。对韩信而言,这可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刘邦没有把五十六万零头六万人拨给韩信似乎也证明,刘邦发动彭城之战的五十六万人就是虚数(号称)。
所以说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六万人应该是号称而不是真实的人数。
很可能司马迁在五十六万人之前应该有“号称”二字,后来《史记》在流传的过程中不知道被什么人删掉了。时间至少应该在班固《汉书》之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所以“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当然不会告诉刘邦,实际作战的时候应该至少是号称十万人。
二、彭城之战刘邦是败退还是主动撤退
讲到彭城之战是刘邦的一场大败战一般会引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这段记载可信吗?根本不可信。
1、刘邦逃跑不合理
按常识,合理的逃跑方式是离险境越近是跑得越快,离险境远了才会放慢逃跑的速度。骑马当然比坐马车跑得快。可是刘邦正好相反,离险境彭城近却是坐马车逃跑。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这就是说刘邦到了下邑,也就是离险境彭城远了才骑马逃跑。有这么逃跑的吗?
2、刘邦未成年儿女的反常现象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乘人力三轮车,当快到目的地看到人力三轮车减速就跳了下来,落地以后根本站不住,手和膝盖都磕出了血。当时人力三轮车师傅就对我大光其火,回到家里又被父母骂了一通。由此想到,逃跑时候马车的速度肯定比减速的人力三轮车快,刘邦多次把自己未成年的儿女推下马车难道不会摔伤吗?当然也有可能刘邦未成年的儿女运气好得出奇而没有受伤,但是肯定会受到惊吓。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受到惊吓很难哄。
什么是“徐行面雍树”?就是刘邦的儿女一边一个抱着夏侯婴的脖子站立两边,刘邦的儿女还是很乖的嘛。有这样的未成年人吗?
3、丁公追刘邦的戏曲化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按常识,骑马比马车跑得快,追上马车轻而易举。但是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出丁公是如何追刘邦的:
刘邦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夏侯婴停车把刘邦的儿女抱上车,丁公认为追之不义,于是下令停止。直到夏侯婴不再停车以后丁公才追上刘邦。这样的情节也只有在戏曲舞台上才能看到吧。
更有意思的是,丁公追上刘邦还进行了“短兵接”。马车上只有刘邦、夏侯婴和刘邦未成年的儿女,“短兵接”如何进行的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如此违背基本常识段子应该是某些消遣汉高祖的酸腐文人闭门造车。司马迁应该没有这么无聊低俗。更关键的是,司马迁已经记载很清楚“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再塞进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玩艺岂不是自己打脸。
二千多年来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刘邦的,所以也需要彭城之战刘邦败得很惨的证据和刘邦流氓无赖证据,就算违背常识也宁可信其有而不能说破。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讲到刘邦在彭城之战打了大败仗都会引用“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条记载。单独看这条记载似乎成立。但是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如果从历史过程来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彭城之战之前“鸿门宴”的时候,“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彭城之战后,刘邦被围困在荥阳的时候,“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
由此可见,刘邦是骑马出行,根本不是乘马车出行。同时出行时的“百馀骑”和“数十骑”当中必定有汉王刘邦的贴身护卫。丁公追上刘邦后应该是与汉王刘邦的贴身护卫进行“短兵接”。汉王刘邦的贴身护卫应该是百里挑一的,丁公占不到便宜“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这是实力较量的结果,而不是什么丁公私放刘邦。
其实刘邦根本不是坐马车逃跑,就是骑马撤退。“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就与“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前后呼应。
由于大多数人不喜欢刘邦,所以主题先行——对于史料都往刘邦时的狼狈相去解读,从而满足幸灾乐祸心态。
其实只要放平心态去思考就不难发现,汉王刘邦不是直接带兵的人,而是各路将领听命于刘邦,兵听命于各路将领。要想知道彭城之战刘邦到底是败退还是主动撤退得看刘邦的那些带兵将领的情况。
司马迁对信武侯靳歙的评价是:“从高祖起山东,攻项籍,诛杀名将,破军降城以十数,未尝困辱,此亦天授也。”
信武侯靳歙也参加了彭城之战,如果刘邦的败得很惨是事实,信武侯靳歙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那么司马迁对信武侯靳歙的评价“未尝困辱”又应该如何解释?
没有打败仗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把敌人打败了取得了胜利;二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从而全身而退也不能算打败仗。参加彭城之战的信武侯靳歙应该属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从而全身而退,所以不能算打败仗。
再查《史记》的相关记载,信武侯靳歙并非个别例子。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
(曹参)东取砀、萧、彭城。击项籍军,汉军大败走。参以中尉围取雍丘。王武反於黄,程处反於燕,往击,尽破之。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
(樊哙)从攻项籍,屠煮枣。击破王武、程处军於外黄。攻邹、鲁、瑕丘、薛。项羽败汉王於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
(灌婴)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以至彭城。项羽击,大破汉王。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於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於荥阳。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记载:
(靳歙)从东击楚,至彭城。汉军败还,保雍丘,去击反者王武等。
以上是因为封侯而载入史册的高级将领,我们看到的是,刘邦那些参加彭城之战的高级将领不仅没有一个是光杆司令跑回来的,而且还把自己的兵也带回来了。否则的话,曹参一个光杆司令如何“围取雍丘”?樊哙一个光杆司令如何“守广武”?灌婴一个光杆司令如何“军于雍丘”? 靳歙一个光杆司令如何“保雍丘”?曹参、灌婴、靳歙等光杆司令如何镇压王武、程处、魏公申徒等的叛乱?
那些没有资格载入史册的中级军官应该跑回来更多吧。
小时候看老电影《南征北战》印象很深。
其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解放军的师长说:这一次我们由苏北大踏步撤向山东,敌人错误地估计以为我们是在往北败退。我们自己有一些同志也这样认为,这就很成问题。
长大以后才知道,老电影《南征北战》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打败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背景创作的。历史事实是,华东野战军能够打败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重要原因就是,蒋介石把华东野战军的主动撤退误判为败退。
败退与主动撤退在形式上还是有些类似的,所以容易混淆。如果把败退与主动撤退区别开来再看刘邦的那些带兵的将领就不难发现彭城之战刘邦应该是主动撤退。
彭城之战刘邦主动撤退的真实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手段都比较落后,所以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应该是把诸侯的军队摆在前线,自己的军队放在后面,并与诸将约定,一旦诸侯军队遭到项羽的攻击就不用再通知了,立刻撤退。所以遭到项羽攻击后,刘邦的那些带兵将领一个个都跑得比兔子还快。
反之,如果彭城之战刘邦真的是败的很惨,那么以刘邦流氓无赖的性格,逃到下邑的刘邦肯定会对诸将破口大骂。
事实却是,刘邦在下邑不仅没有破口大骂诸将,而且在与张良谋划未来如何战胜项羽。“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从这段记载来看,刘邦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嘛。从中可见,刘邦对彭城之战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才会考虑下一步。
那些参加彭城之战的诸侯是如何考虑的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
彭城之战后,魏王豹走上了投降项羽与刘邦对抗。魏王豹没有一定军事实力敢与刘邦对抗吗?肯定不敢。魏王豹也跟随刘邦参加了彭城之战。可见魏王豹只是派出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部队参加彭城之战。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由于这里有具体数量就更清楚了。赵王、成安君陈馀也跟随刘邦参加了彭城之战,他们同样是派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部队参加彭城之战。所以还会有号称二十万的军队与北伐的韩信对抗。
那些与刘邦一起参加彭城之战的诸侯们的心态应该是:如果刘邦打了胜仗就乘机捞点好处,如果刘邦打了败仗又不想有所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老弱凑数。而刘邦为了借助诸侯的气势也不会认真清点。
彭城之战项羽只不过是以精兵三万人将那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诸侯军队打败而已。
当然要从根本上讲清楚彭城之战刘邦是败退还主动撤退就涉及到刘邦为什么发动彭城之战。
三、刘邦为什么发动彭城之战
今天我们看不懂刘邦为什么发动彭城之战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司马迁有意避开了有关刘邦发动彭城之战的史料。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彭城之战以后的两个战场,一个是刘邦为主的荥阳战场——正和,一个是以韩信为主北伐战场——奇胜。这个两个战场的形成绝对不可能是彭城之战后刘邦拍脑门子临时起意。
这就是说,刘邦以荥阳为正和,以韩信北伐为奇胜是彭城之战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以及其必然结果——以荥阳为正和,以韩信北伐为奇胜肯定是在打下关中就决定的。但是我们看《史记》的相关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还有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汉之败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刘邦打下关中以后,司马迁在《史记》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刘邦发动彭城之战的决策和其必然结果的荥阳为正和,韩信北伐为奇胜的内容。
由于史料太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空白,这样思考起来就比较头痛。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
既然“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与项羽“东乡争权天下”的刘邦当然不能坐视项羽实现其战略意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