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动物考古70年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博中国”
作者:吕鹏 罗运兵 袁靖
动物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资源,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古代先民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生业方式。动物考古学就是由动物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以资源、技术和生业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经过70年的学科发展,中国动物考古学已日渐发展成为以对动物遗存的定性定量研究为中心,涵盖古DNA研究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在内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动物考古学以考古实证材料重写了古代畜牧史,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祭牲、次级产品、骨器及制骨手工业等多个方面的学术问题,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动物考古学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期(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侧重于对动物遗存进行定性研究,1976年国际动物考古协会(ICAZ)的成立为其提供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第二阶段:形成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研究实践广泛开展;第三阶段: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动物考古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研究团队空前壮大,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促进研究实践向纵深发展。
动物考古学者现场鉴定出土动物遗存
中国动物考古研究成果丰硕。迄今,共发表动物考古研究中文文章2600余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由1949-1979年的年均3篇、发展到1980-2005年的年均40篇、再到2006-2019年的年均118篇,在《考古》《考古学报》《文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动物考古专著和专刊共出版18部,其中专著10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福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考古发现与研究》《长江三峡动物考古学研究》《科技考古文集》《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中国动物考古学》《永顺老司城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译著5部(《驯养动物的进化》《动物骨骼图谱》《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哺乳动物骨骼和牙齿鉴定方法指南》《动物考古学(第二版)》),专刊2部(《动物考古(第1辑)》《动物考古(第2辑)》),行业标准1部(《田野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
中国动物考古的研究遍及全国各地。共约300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开展了动物考古学研究,研究时间范围包括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
中国动物考古研究团队不断壮大。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动物考古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院所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13家,70余位动物考古学者就职于全国31家高校院所。2010年成立的国家文物局动植物考古基地和2014年设立的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推进了中国动物考古学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多学科研究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经应用于我国动物考古学研究,蛋白质组学、脂肪酸分析、几何形态测量、氢氧同位素分析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方法有助于科学“发掘”动物遗存“潜信息”。以辽宁大连小珠山遗址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及相关测试分析,认为史前居民在距今6500年登陆广鹿岛时携带狗同行,加强了狩猎方式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获取,随着狩猎压的增强,又在距今5500年左右引入家猪至岛内,强化了家畜饲养方式,并可能在距今5000至4500年左右进一步引入家养黄牛。
中国动物考古标本库和数据库建设颇具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多家单位着力建设标本库(包括现生动物和动物遗存等2个标本库)和数据库(包括动物遗存鉴定、现生动物信息、参考文献、标本数字化以及测试和分析等5个数据库),并已初具规模。
动物考古学术交流广泛而深入。开始于2009年的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已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国内动物考古学者及相关机构同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伦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学院,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远东文明研究中心,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琵琶湖博物馆、北海道大学等开展密切的国际学术交流和互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成功举办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第九届骨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理事会暨全球发展与中国视角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国内学者参加国际动物考古协会年会、美洲考古学会、国际生物考古大会等,积极向国际学术界宣讲中国动物考古学前沿成果。
树立明确的课题意识。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以及地方课题的资助和支持。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2014至2019年获批动物考古研究青年项目13项、一般项目5项。
多种方式向公众推介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继2013年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成功举办“与猪同行”专题学术展览后,自2014年开始在《中国文物报》开辟专栏从动物考古学角度解读十二生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8和2019年成功举办了两届骨器和鱼骨考古暑期班。
回顾70年的学术成果,中国动物考古学收获满满,在古代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及其与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关系、古代中国动物的次级产品的开发、动物在古代中国祭祀和丧礼等礼仪中的使用、古代中国骨器和制骨手工业等多个方面成果丰硕。
1、基本厘清古代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中国家狗的起源可以早到距今10000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家猪的起源可以早到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这两种动物是中国境内史前先民独立驯化成功的,其模式可归纳为本土驯化型。距今5500-5000年,家养黄牛出现在甘青和东北地区、家养绵羊出现在甘青地区;距今3800年,家马出现在甘青和东北地区,古DNA研究表明它们是从西亚或中亚传入中国境内的,此模式可归纳为外源引入型。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家犬的标本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家猪标本
2、探讨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及其与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关系。以中原地区为例,距今9000-7000年以前已经形成饲养猪和狗、种植粟和黍的基本模式,随着家养黄牛、绵羊、大豆、小麦和水稻的传播,至距今5000-4000年时,形成多元农作物种植和多品种家畜饲养的模式,从而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探索古代中国动物的次级产品的开发。依据山西襄汾陶寺、河南新密新砦、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出土羊骨遗存的死亡年龄结构,有学者认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较为普遍地存在以开发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业,并反过来刺激了养羊业的发展。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有可能是牛车的车辙,牛骨遗存趾骨等部位有病变现象加之死亡年龄结构偏老,表明当时已经开发了黄牛的畜力。新疆石人子沟和西沟等遗址出土马脊椎病变的现象与马匹的骑乘有关。
中国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遗址分布图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
4、系统研究动物在古代中国祭祀、丧礼等礼仪中的使用。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早期,中国古代先民用猪和狗祭祀,以猪为主,并开始用黄牛和绵羊做祭牲;商代中期至晚期,由猪优位向牛优位的多元用牲转化;周代最终确立祭牲礼制化,序五牲之先后贵贱以表征社会秩序和人群等级。
5、深入探讨古代中国骨器和制骨手工业。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骨器和制骨业的选材从多样化发展到择优化、形制从个性化走向规范化、制作从分散化趋于规模化、技术从简单化发展到复杂化。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动物考古学今后需要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标本库和数据库、学术交流和课题意识、原创成果和公众推广等多个方面继续努力,砥砺前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动物考古学学科体系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