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10下马之后中断大飞机研制20多年是否合理?

前几天风闻社区围绕一篇文章出现了激烈的辩论,现在整理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以及其他网友的精彩评论。

两弹元勋王大珩对运10飞机研制的评价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90002&fixcomment=18174654

500

我的观点:

对运十的争论,根本不是局限于这一个型号,而是对原本能带动数千亿经济产值,能产生数十万就业岗位的产业链,被里应外合摧毁、扼杀的惋惜。一个型号不行,或者大型飞机条件不成熟,那就应该从喷气式支线客机开始研制民机,而不是折腾来折腾去耽误20多年,错过了技术发展潮流,荒废了一代科技和工程人才。一些人纠缠细节问题,坚决认为运10就是拖拉机水平,永远不可能改进,以此来为中断大飞机研制的决策辩护。运10可以下马,但是下马之后国家确实有重大决策失误,芯片领域也一样。这一点那些洗地的人永远洗不干净。

因为技术落后,所以必须下马。根据这个逻辑,新中国压根就不该进行工业化建设,因为当时中国95%的工业领域都是比外国远远落后的。因为091核潜艇、051驱逐舰、歼7战斗机、85坦克全是一造出来就落后,所以这些项目应该全下马,应该买外国的,这就是那些不遗余力抹黑运十的人们的逻辑。然而,没有那些落后型号,就没有095核潜艇、055驱逐舰、歼20战斗机、99A坦克。

幻想着不通过工程实践积累经验,等到“工业体系高度发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纸上谈兵就能瞬间造出大飞机和相应的先进发动机,实在是不懂工业发展规律的人的空想。衬衫鞋帽建材家电造得再好,航空发动机、大飞机不经过几个型号的锻炼,不经过数十年研发经验的积累与工程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可能造好。现在是21世纪,不是20世纪,今天造汽车、家电的配套工业体系,不经长期艰难的自主研发实践,不可能转化为造飞机火箭的工业体系。

没有几十年持续的工程经验积累,没有几个型号来锻炼研发团队,指望临时抱佛脚就能造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吗?遗憾的是,从现在开始CJ1000没有10年搞不出来的。一些网友以为设计发动机就拿计算机算一下就行了?航空发动机全尺度整机数值模拟的计算量,他们根本没有概念。就算天河二号不让别人用,算力全部用于航空发动机数值模拟,把纸面上的设计方案评估优化出来,好几年就过去了。更别说材料和工艺问题,西方有不少工艺是试错法试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根本不行!因此,运10下马以及后续对中国大飞机产业彻底的破坏、扼杀,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必然是建立在大量研发实践基础上的,不去研发实践,指望“工业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地造出高端装备,纯属空想。韩国电子工业很强,但是韩国造飞机靠谱吗?造坦克靠谱吗?造火箭靠谱吗?虽然很多科技是公有知识,然而每个工业门类都有各自的技能、经验体系和门槛,高端装备制造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从一片空白到世界一流。

补充:C919的国产发动机还在艰难研制中,而2015年俄罗斯用于配套MS-21的PD-14发动机已经装上飞机试飞了,相比之下,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1000的进度落后了很多年。美国现在能断供芯片,难道不能断供发动机?我们在大飞机领域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发动机未能国产,C919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用于军事化改装,而这一级别的民航客机非常适合改造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海上巡逻机、加油机。

俄罗斯PD-14发动机首飞 用于C919同级客机MS-21

https://www.guancha.cn/TMT/2015_11_09_340600.shtml

观察员@werudite 发表的评论:

骂运10,肯定其下马的,他们只会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运10. 

1、用孤立的观点看待运10.  认为运10只能作为民用客机使用,事实上运10在研制的时候,就规划了各种军用型号,并进行了吹风。运10的构型和吨位非常适合作为军用特种机,尤其是作为预警机和加油机。而且军方在1988年下半年的时候,因为南沙赤瓜礁海战,发现我军的战斗机腿短,根本到不了南沙,急于研发加油机,于是就曾经派人到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察看运10的状况,并准备恢复其研制。但到了上海后,发现运10的工装已经被销毁,如要恢复需要太多的资金,于是军方转而用比运10更古老更落后的轰6业做加油机。  

2、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运10.认为运10只能保持1980年首飞的技术状态。事实上,一种大型飞机,在其研发、装备、运营的全过程、全寿命中,不断进行迭代发展是常态。波音737于1960年代研发出来,不断迭代改进,先后发展了三代,数十个机型。运8也是发展了三代,数十个机型,飞机的性能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运10如果能够生存下来,研制个几代,性能早超过波音707了。  

3、用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运10.那些人就运10论运10,没有想到运10是一个拉动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拉动中国产业升级的绝好平台。当年如果运10没有下马,以中国当年进口欧美国家飞机的金额,胜于购买运10,足够运10发展几代,足够让中国的产业提前数十年获得发展。

运十下马和MPC75失败,是一根藤上长的俩苦瓜。把国际背景写得那么眼花缭乱,其实就是一条,当时的大飞机产业路线还是一边倒的抱紧外国的大腿,没抱上外国的大腿,大飞机自己是不敢做的,外国人一变动,或者不够给力,这事是做不下去的。

MPC向外国学习,难道运十就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了吗?中美关系一缓和,国家就买了波音707全套图纸,运十团队如饥似渴全体学习波音设计资料,对比检查运十的设计,查找问题。 所以,MPC75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跟运十下马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是同一个,失败的产业战略,完全放弃主动权,把希望完全地寄托于外国人的产业战略。所以被欧洲人美国人来回玩弄于股掌之上,自己的大飞机几十年止步不前。如果没有1998-2003年全民对导致运十下马的丧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产业战略的彻底反思,没有科技部国务院对运十的“准平反”,中国的大飞机产业还将继续在失败中沉沦。  

所以,运十的下马和MPC75的失败,都是产业战略层面的失败,并无二致。运十黑们不停地在战术层面纠缠不清,其实是脑子拎不清的表现。  

不过,对比运十和MPC75,我更想讲的是第二点,具有现代的商业理念和扎扎实实的做基础产业,两个都重要,但扎实做基础产业更重要,也更难做到。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商业理念并不难,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商业上的精明和赚快钱的机灵人,远的如宋meiling的飞机和宋ziwen的盘尼西林,近的如联想的贸工技、中关村倒货一条街、房地产、金融贷、各种互联网APP层出不穷热钱不断,就算是在实业界,做的好的也是电子整机、集成应用,而长线的基础产业,上游产业,就乏人问津。中兴、华为事件出来,政府才匆匆忙忙跑到实业界调研,过了一年多才自己倒吸一口冷气,感情表面光鲜热闹的整机、系统产业的后面,是这么多基础技术、上游原材料被捏在美国及其仆从国的手里的冷酷现实,是随时会被别人掐断供应导致经济瘫痪的命门。  

反之,学习现代商业理念很困难吗?华为当初就是一帮子象牙塔里出来的教师博士硕士,做出一身毛病的C8&08,但只要有技术,完成产品循环,有客户意识,很快就能在市场中学习成长壮大。华为在2000年前就成为了深圳高科技产业事实上的教父,深圳高科技产业是目前国内发展最好、最快也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很多企业的掌门人和高层骨干都出自体制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但在我看来,他们从来不缺商业精明和眼光,真正缺少的,还是需要整个国家产业基础支撑的技术实力。 

纵观中国历史,能上下一心,不那么看重快钱,不那么看重生活的快速改善和商业的繁荣,扎扎实实地从基础产业、上游产业、重工业、国防工业做起,做完整的工业门类,也只有第一代领导下的那二十多年。  

所以,同样是下马,MPC75还停留在纸面作业,而运十已经表现出推动相关基础产业进步的迹象,比如对飞行寿命有决定性作用的7075航空铝,在运十项目的推动下,上海在1978年就研制出来了(qq97:运十的设计寿命是10年飞行3万小时)。而材料产业至今仍是我国另一个短板基础产业。 在中美贸易战的当下,这才是我更想表述的观点。

网友评论引用完。

习总书记视察商飞:“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每年花几百上千亿进口飞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一定要把国产大飞机搞上去。”

总结:那些疯狂抹黑运十的人试图用战术细节来掩盖战略失误,这是其一贯伎俩。只有深刻反思运十下马前后的决策失误,才能把大飞机、芯片、航发等问题解决好,才能把握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