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兴替的合法性——读《尚书》有感

《尚书》据传为孔夫子所编纂,主要汇集了自尧帝至周王朝重要的政府档案,是儒家进行教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拥有崇高的地位。但这部书另一方面佶屈聱牙,那是比《道德经》还要难读的存在,倒不是书上的字不好认,多查查古汉语词典还是能搞明白的,也不是文章的意思难明白,毕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做过不少的研究翻译工作,而是难以让人明白她为什么会如此重要。笔者曾尝试着读过很多次,这个问题一直都很令人费解啊,直到硬着头皮,对照着现代文翻译,又反反复复读了好多好多遍,脑瓜子才有点开窍了。

《尚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她隐含着解决古代王朝兴替合法性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即由禅让制的内核所发展而来的“天下为公,唯有德者居之”的观念。

我们知道,夏王朝建立的一个标志即大家废弃“禅让”制度而确立最高领导权在直系亲属中进行传承的制度,详情参见《夏王朝的建立与背景》一文。夏王朝之后是商王朝,商王朝凭什么可以夺取夏王朝对天下的统治权呢?同样的,商王朝以后是周王朝,周王朝又为什么可以夺取商王朝对天下的统治权呢?反过来,我们或许也有人会反问,后者难道就不可以夺取前者对天下的统治权吗,谁又规定对天下的统治权就是某一家独有的呢。

确实,这个世界,只要有心志、有能力且不计代价,任何事情在理论上都是可以去做的。那王朝的更替并不是不可以做,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回答,干就完了。可是,如果我们要计算代价,就必须要回答我们为什么可以进行王朝兴替的问题,因为这关乎着天下的兴亡与安定。

社会的安定与否关乎每个人的生死存亡,通常来说社会越是稳定,不确定性的事情也会越少,我们的生活就越是不会被打扰,越能有利于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社会一旦陷入动乱当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比如如今仍处战乱当中的中东和北非的几个国家,即使是领导人也不能说就绝对安全,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流离失所,哪有安稳日子可过。再比如拉美目前正处于经济崩溃境地的国家,物资短缺,即使有钱也只能高价购买各类生活物资,除非特别有钱,要不然终有一天会沦为普通民众,而普通民众可是要去垃圾堆才能讨口生活。因此,维持社会的安定是如此的重要,这首先就需要维持社会的秩序。为达此目的,就不能强调王朝的可更替性,反而是要着重强调王朝的合法性。而当有人要推翻原来的王朝与社会秩序,使得社会陷入战乱之中,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与幸福生活,就一定需要向民众解释进行王朝更替的原因,并争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如此自己才能获得进行王朝更替的正当性和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合法性,也利于长治久安。我们的夏商周三大王朝的更替都符合这样的历史逻辑,下面我们就进行具体的分析。

要进行王朝更替就必须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得有合理且充分的理由,在商汤这里就集中反映在《汤誓》这篇战争动员令上。

《汤誓》说:“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有 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其大意是,不是我(商首领汤)胆子大,故意要挑起战争,也不是特意不让大家去耕作而是去打仗,实在是夏王朝的统治者倒行逆施,祸害天下,大家都已经忍无可忍了,不打仗不行,因此我才带领大家去征伐夏王朝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商汤并不把夏王朝的天下统治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强调当统治者倒行逆施,危害到天下的安定时,人们就可以起来反抗并推翻这种残暴的统治,重新建立社会秩序。

在商王朝取代夏王朝之后,商汤面对社会的质疑,在途径泰卷陶(今山东定陶)时做了一篇文诰,进行自我辩解,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人为什么自己能取代夏朝的统治,这就是《仲虺之诰》。

“「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

其大意是天下的统治权是上天授予的,是为了让天下长治久安的,夏王朝曾经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获得了天下的领导权,可如今他们德行受损,不但不能安定天下,反而危害天下,于是就不能再获得天下的领导权了。相反,商汤带领百姓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拥戴,“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不但商汤发起的战争是正义的,百姓还都埋怨商汤的讨伐太慢了,怎么还不去解救他们,可见天意民心,商汤自然而然就获得了上天的授权。此篇文诰整体逻辑和《汤誓》的逻辑差不多,其所高举的理论和伦理大旗就是天下领导权的归属得看天心民意,而不是先天就决定的。

当然,等商纣王无力维持天下的统治时,周王朝的开国领袖也给落败商王朝的统治阶层来了这么一出。

首先还是表现在周发起王朝战争的动员令上,这就是《牧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即纣,笔者注)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其大意就是声讨商纣王的无道,致使四方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都想逃离这已经坏透的世界,因此我(周武王)代表天道去讨伐商纣王,推翻其残暴的统治,还社会以安定美好,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务必一战功成,否则必受天谴(周武王的惩罚)。——瞧,是不是跟商汤伐夏战争动员令所说的差不多。而且这次,周武王已经商汤一样,反复进行苦口婆心的解释,而是直接宣布商纣王的罪状,并发布战场纪律和奖惩措施,整篇文诰浩浩荡荡、理所当然的气势与《汤誓》不得已而为之的语气已经完全不同。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另一篇文诰,《多士》,现引述原文并解释大意如下。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文诰发表时间与背景。商朝旧贵族武庚挑唆监视他的三个诸侯对新建立的周朝发动了叛乱。叛乱被平定以后,周统治者为了彻底制服殷商遗民,便将他们迁往洛邑集中管理,并发布了这篇文诰,作出解释,希望能够就此安定他们。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说明武王伐纣是天命所归,是商人自己作恶太多。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回顾成汤等前人的功绩,说明他们具备拥有天下的资格。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指出商后人不能善待天下,反倒作恶多端,致使自己丢失了对天下的统治权。
  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灭殷大业已经完成,对于殷商遗民只要不犯法则不追究前愆。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让殷商遗民迁居西方,以求天下安稳,希望殷民能理解。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解释不继续任用殷商原来官员的缘由。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用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希望殷商遗民能够安居乐业,为天下的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便能再次获得上天的眷顾,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这篇文诰中,解释了武王伐纣,周王朝统治替代商王朝统治的正当性,并从正反两面证明只要商王朝能够善待天下就自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统治大权,相反则只能被人夺去这种统治大权,就像曾经商王朝对夏王朝所做过的那样。因此,殷商遗民应该珍惜当下,在洛邑安居乐业,为天下安定作出新的贡献,而不要再挑起叛乱瞎折腾、做出危害天下的恶事。很明显,周统治者的逻辑和当初商统治者的逻辑是一样一样的,而且既然你商王朝可以替代夏王朝,为何我周王朝就不能替代你商王朝呢?

从上述也可知,夏商周王朝之间的统治更替已经不是五帝时代“禅让”时的彬彬有礼了,但笔者仍然觉得这符合“禅让”的根本精神,即天下为公,唯有德者居之。这种思想经历演变,最后在《六韬》这本著作当中就成了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据此,后世又根据历史发展总结出一句更简短的普世规律,即“得人心者得天下”,反过来说,不得人心者,即使一时窃据天下,最终也将失去天下。与此相关,还有一件历史事件尤其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我们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涉起义。笔者以前读书的时候也学过关于陈涉起义的文章,当时还没什么感觉,如今再看《史记》所载陈涉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那真是犹如惊天一雷,直接畅快地喊出了我们华夏民族不信邪、不认命、遇到压迫即反抗的民族精神,叫人震撼!今年我们上映了一部动画电影《哪吒·魔童出世》,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圈粉无数,最终仅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即豪取50亿票房,一举超越众多前辈夺取我国影史上票房第二的位置。这辈子能看到如此能反映我们民族精神的优秀电影,三生有幸!

言归正传,陈涉起义首先喊出的第一句公开宣言还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是“天下苦秦久矣”。大家明白这话的意思了么?就是“暴秦无道”,我们造反并非蓄意制造战乱,而是替天行道,拯救天下民众于水火,大家加入到我们的起义队伍一起大干一场吧。相比于夏商周三代,这就是陈涉版发起对秦讨伐战争之前的战争动员令啊。从后续事情的发展来看,陈涉这场战争动员令可是相当成功的。

再后来,咱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发起战争,尤其是进行王朝更替的战争,不管自己本身是否占有道义,都要发表战前动员令或者讨罪檄文,将对方打扮成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而自己则是替天行道。典型的如袁绍在讨伐曹操军事集团时让陈琳写的《讨曹檄文》,那可是将曹操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历数曹操的罪则和过失,《三国演义》讲曹操听闻之后是怒气冲冲,却意外缓解了自己的头风病痛,一时对讨伐自己的檄文是赞叹不已。唐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这就是骆宾王为李敬业写的《讨武曌檄》。该篇檄文熟练运用骈文句式,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又工整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叫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记得笔者在上学时曾读到过此篇檄文,一下就喜欢上了,连日通读过后竟能熟练背诵而出,直至如今也能记得其中的经典辞句。而檄文中的女主,我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看到这篇檄文的时候竟也是不气不恼,反倒是连连称赞,还责怪手底下的官员没能发现荐举如此青年才俊为国家社稷建功立业。再者我们熟知的故事如努尔哈赤在起兵反明之初也发布了《七大恨》的檄文,将自己和族人的不平昭告天下,以利于统一各部族的人心,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

最后,做个简单的总结。由“禅让”制这个在今人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切实际”的制度所发展而来的“天下为公,唯有德者居之”的精神内核经过《尚书》的深化而流传天下,培育出我们华夏民族“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和“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文化理念,确立了我们有史以来关于王朝兴替的合法性基础,影响至今。由此,“为人民服务”就只能从我们的文化传统土壤里生长出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