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乐队吧:不让「骄傲的少年」「可笑」收场

作者 / 乐手

“这群年轻人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充分对话的时代,他们是中国新一代乐队的注解。”

这是汪峰在《一起乐队吧》总决赛现场的开场白,也是对这个节目意义的重要注解——新一代乐手的成长。

500

10月26日,《一起乐队吧》正式收官,由汪峰带领的旅行新蜜蜂,唱着原创作品《可笑》,成为了本季节目的冠军乐队。

这首《可笑》由旅行新蜜蜂乐队的童宇原创,讲述的是人在困境中的压抑与挣扎。在演唱过程中,主唱童宇饱含深情,情绪层层递进。伴随着这首歌曲的结束,历时三个月的角逐终于落下了帷幕。

500

结尾,童宇用歌词连问自己两遍“还要继续吗?”。

这个年轻的乐手告诉我们,做乐队的前辈们曾经面对的困境、挣扎与疑惑,年轻一代乐手们依然在面对,也依然缺少机会。

“养成”不该是原罪

  年轻人需要机会

过去的这个夏天,“乐队”的确成为了关键词,而不同的呈现形式自然也就带来了不同的讨论。

500

《一起乐队吧》用独立的乐手主唱临时组队,公演、淘汰、再组队、再公演、再淘汰、再组队的形式,最后诞生一支终极冠军乐队。这样类似选秀的赛制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个中缘由,很好理解。在传统的音乐节目审美中,表演性节目天然要比选秀类型的节目好看。就好比《歌手》,参赛的都是行业翘楚,无论境遇几何,或巅峰过,或正走向巅峰,对普通观众而言,这样的节目,观赏性自然要强上许多。

但《一起乐队吧》用类似选秀的形式,设定晋级淘汰制,本质上是为了选拔、培养年轻乐手以及最大程度的展示新生代乐手。因为最后这些年轻乐手可以通过这样的展示舞台,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现实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最需要的。

500

从节目形式上看,《一起乐队吧》最大的目的——挖掘隐藏的年轻乐手。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挖掘、隐藏和年轻乐手。

如果你认真看过整季节目,你应该会发现,比起展示成熟、成名乐队,《一起乐队吧》更像是一个把年轻乐手聚集在一起,彼此配合、交锋、竞赛、演出的舞台。换言之,用选拔的形式,挖掘年轻的乐手,这是一个破土的过程。

奶气的椒盐菠萝,是B站人气up主,CEM-电音现场技术讲师,也是一个launchpad的技术大神,他使用乐器Launchpad非常独特,可以同时担任节奏、色彩、主旋律、采样等各种功能;

被称为真人版节奏大师的安雨,看上去是个很腼腆的男生,但在拿起鼓棒的瞬间,就能凭借优越的节奏把控能力迅速吸引全场目光;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王柯,娱sir至今都记得她初次竞演带来的那些新奇乐器,和她那游刃有余的表演;

还有19岁的陈乐一、京圈双踩怪人马万万、前丢火车乐队贝斯手周骏等等。他们都在《一起乐队吧》得到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500

老炮儿都需要舞台为乐队文化正名,而还在路上狂奔的年轻一代,更需要机会,哪怕只是露个脸。

综艺节目,对于乐队或者乐队文化而言,其最大的意义与能量就是提供最大程度的曝光。作为主流的传播渠道之一,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综艺节目拥有着肉眼可见的传播优势。

作为乐队爱好者,娱sir私心希望这些面对困惑依然在努力赢取机会的年轻乐手们,有一天可以纵情燃烧,而不用一再的问自己要不要继续。

年轻乐手的破土之旅

当汪峰在节目里调侃说周骏拉高了旅行新蜜蜂的平均年龄时,娱sir突然意识到乐队前辈们都已经不再年少了。

决赛当晚,三进二的比赛中,旅行新蜜蜂演绎了汪峰的原创作品《薄雾》。

500

48岁的汪峰,为了给予旅行新蜜蜂最大的支持,把一整支管弦乐团,连带自己战队的其他乐队被淘汰的人气学员都一起请来做了一场“合作演出”。联想周骏曾经说过的话,“比如说我必须去音乐节看乐队演出,这本身就是乐队文化的一种停滞”,汪峰对乐队的用心之处不难理解。

汪峰以及与他风格类似的鲍家街43号、痛仰等等,堪称中国经典传统摇滚的中流砥柱。

他们走的是鲜明人文气质的中国摇滚路线,他们见证过属于摇滚乐队的抛物线顶点,那是“94红磡”“魔岩三杰”和“一块红布”的崔健,然后也眼看着老炮儿们没法用做乐队养活自己,更别说年轻的乐手了。

500

于是,在所有目光都聚焦老炮儿们的时刻,《一起乐队吧》尝试了属于乐队的另一种可能——开辟一条路给不止摇滚,更缺机会的年轻乐手们。

因而,节目在四位领队的设置上,选择了人文气质鲜明的中国摇滚人汪峰、流行音乐人李荣浩以及与乐手们共同成长的白举纲和郭采洁,三组领队代表着不同的风格,以及在他们的带领下乐队与时代的融合方向。

而更为重要的是,《一起乐队吧》主体分为主唱、吉他、贝斯、键盘、鼓、特殊乐器六个类别。节目的多元化,给了乐队新的机会和更加独特的风格。

500

当阿圣吹着唢呐登场时,娱sir想起了电影《闪光少女》里西洋乐与国乐对决的那一幕,这个传统乐器中的硬核武器,果然到哪里都独特又强悍。

节目不仅展示了传统乐队四大元素键盘、吉他、贝斯、架子鼓的组合,还加入了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古典乐器,以及唢呐、琵琶、尺八、马头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从多角度展示这些年轻乐手们的才华。

正如汪峰所说“好乐队是做什么像什么之后,最终成为他们自己。”

这些年轻乐手也在努力通过节目告诉普通观众,乐队不只是摇滚乐,实际上古典、爵士、摇滚、流行等不同的音乐流派和风格也可以组成乐队。

节目另辟新径,选择“展示”不太出名、还未成熟的乐手,这是乐队行业的另一种突破。这个夏天,关于乐队的节目,都在非常努力地推动着这个贫瘠市场的前进。

而对于国内还在坚持玩乐队的年轻人们来说,《一起乐队吧》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种下了这颗“乐队”的种子,等待更多人的浇灌。

等等他们吧

“再牛逼的乐队,最开始也是硬选出来的”周骏曾在某次采访中这样解释节目给他的惊喜之处,他希望《一起乐队吧》的年轻乐手们可以向观众传达他们自己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的存在,至少会有一部分人觉得这个东西挺酷。”

可这个想着挺酷的贝斯手,也在节目之初被骂不懂乐队,尽管他原本就是丢火车的贝斯手。

走到后期,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还擅长编曲、玩合成器,写的了一手好词。

500

组建一个乐队自古就不是平地起高楼,真正属于乐队的故事,都发生在台下、幕后,观众不容易看到的地方。而这也是普通观众与乐手们之间的壁垒。

作为新歌声的冠军,蒋敦豪也曾表示“在来这个节目之前,出去演出也好,或者是所谓的商演也好,都是一些专业的乐手在后面伴奏,那也叫乐队。”

如汪峰在节目中说,“我们永远不能够要求观众要懂和声”。

一般观众,对一个乐队的认知,基本来自于舞台演出。尽管这个夏天,两档节目点燃了年轻乐迷们的热情,但对于乐队文化,或许也仅仅只能解读到这里了。

从这一角度来理解,《一起乐队吧》更像是一次离开舒适区的冒险。

半决赛过后,《一起乐队吧》的舞台上,留下了二十二和旅行新蜜蜂两支乐队,以及复活的犬舍乐队与迷航乐队。四支队伍中的二十位乐手,都经过海选、组合、拆分、重建,以乐手为基本单位的排列组合,搭配过不同的风格,也磨合过不同的搭档。

正如旅行新蜜蜂的鼓手吴健所说“乐手是需要相互成全,做一个取舍的,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乐手,共同创造。”

节目组乐队的核心就是用音乐寻找志同道合的灵魂,对于这些年轻乐手来说,乐队的道路还很长。

500

节目带着实验拓展性,不停的调整搭配,不断打磨出能够给观众惊喜的乐队和乐手。

梳着平刘海的陈乐一,跟着犬舍重返总决赛的舞台,这个19岁的女孩,穿着紫色的短裙,没上台前是一个可爱少女,可站上台,摇身一变成为了唱摇滚的暗黑萝莉,和吹着唢呐的阿圣配合默契。

之后上场的林朔,是李荣浩眼里“在中国听到电吉他手感最好的一个人,没有第二”;龙向楠,主唱翘楚;“鼓神”安雨,一个仅靠打架子鼓能打出音乐性的乐手;蔡辛豪,人体节拍器等等。

500

“乐手一直站在舞台后方,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是时候让大家认识这群人,他们的可爱和伟大。”就用节目开篇时李荣浩说的这句话,为收尾打个call吧。

《一起乐队吧》的每个年轻乐手,都个性格鲜明,技能多元。他们正年轻,他们正走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