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19年后互联网泡沫又破了一次

互联网最早是给美国军方量身定制的,后来大学和研究机构们也被允许一起玩,在它们玩了将近30年后,互联网终于褪掉它神秘的面纱,向普通民众开放。当那些有条件的外国人把互联网玩了10年后,我国最早的那批网民才开始出现。

不过接触的晚并不是坏事,起码上网玩电脑的门槛变得很低了。当普通人可以不经过培训就开机上网的时候,互联网用户注定要爆发式增长的。这种诱人的前景让互联网从业者很激动,也让手里有闲钱找项目的人很激动,这些人不一定会开机或打开浏览器,但是一定会砸钱投资互联网,因为这个行业够新够有前景。

如果人们手里普遍有闲钱,原因或许是经济整体上繁荣,以至于每个人都赚了钱;要么是银行利率很低,钱存在银行里没几个利息,以至于大家都把钱取了出来。2000年之前的美国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当时美联储把储备金利率设的很低,以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变得很低,导致美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500

(位于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

 

流动性过剩意味着大量资金离开了银行的金库,在市场上慌张地流动着。有句话说的好:资本最害怕的是被闲置。当一个人手里有闲钱的时候,心里多少都有点忧虑,要么忧虑钱被人借走,要么忧虑钱一天天贬值。本着不想资金闲置的忧虑心理,人们都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在2000年之前的那几年,互联网被一致认为是有前途的投资项目。

不过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行业盈利方式一点儿也不丰富,大多数公司都是靠点击广告赚钱,他们用自己的网站吸引访客,大量访客中总是有人点击页面广告并转化成消费者。如果某家互联网公司的访客很多的时候,那家互联网公司就被认为价值很高。

很显然当时投资者的思维没能与时俱进,他们用传统方式给互联网行业估值,就难怪把互联网企业的价值给高估了,直接导致当时互联网公司的股价普遍上涨。一旦公司股票进入了上升阶段,那么手里有闲钱的投资者们就会扎堆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股价也因为大量的购买而继续攀升,最后出现了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喜庆现象。

一旦股价超过了公司的实际价值,泡沫就与日俱增地变大了。不过只要泡沫不破灭,美好的生活就会继续往前走,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互联网公司个个都很风光,它们可以租下豪华的办公楼,给员工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优越的福利,发放令其它行业嫉妒的薪水。

500

(谷歌公司的一个指示牌)

 

互联网行业的风光让人眼红,各路精英纷纷进入这个行业一试身手,于是互联网公司遍地开花。这些新公司也同样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它们的股票也跟着往上涨,它们的办公楼宽敞通透,它们的员工作风土豪。于是大学毕业生热衷去互联网行业谋生,投资者也喜欢往这个行业砸钱,互联网行业就这样被全民追捧了。

但是股民们追捧是一回事,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互联网企业还是要做到心里有数的,如果一家公司不是纯粹的骗子公司,那么它务必要提升业绩让自己配得上疯长的股价。在这种压力下,互联网行业被逼着不断吸引用户,在产品和盈利方式不变的情况下,最立竿见影的办法便是砸钱投广告,想方设法吸引韭菜们访问自己的网站,并成为自己的注册用户。

打广告是很烧钱的,不停地打广告意味着不停地烧钱,想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自己,那就要烧掉海量的钱。以当时多数互联网行业那点可怜的广告费收入,早就入不敷出了。所以那些企业需要不断地融资,用拿到手的投资款打广告,只有足够的广告才能确保足够的用户,用户越多公司的估值就越高,估值越高股价就越高,股价越高融资也就更容易。

在那个互联网行业草长莺飞的时代,确实涌现了一些后来很伟大的公司,不过更多的公司是那些没有盈利能力的投机者,它们只是赶上了好时候,因为融资太容易所以靠着不断烧钱保持着光鲜的存在,它们每刷一天存在感,互联网的泡沫就被吹大一圈,一天天逼近破灭的那一天。

500

(我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不管泡沫最后以何种方式破灭,最常见的原因都是因为缺钱引起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也是因为缺钱。当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变少了以后,投资者们会变得比过去冷静和理性,应该投哪些行业会经过更严格的审核,审核的最重要指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那些靠点击率混社会的的互联网公司很难继续拿到钱。

当时美国市面上的钱变少还是因为美联储,因为美联储发现流动性过剩出现通胀风险以后,毫不犹豫地提高了存款储备金率,从之前的3%提高到了6%。储备金率翻倍后美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渐提高了存款利率,这就意味着把钱存在银行里变得比过去更加划算。

资本虽然最怕被闲置,但是资本也很害怕风险,既然有了更稳妥的方式,就没必要再冒险了,流通中的资金就这样因为银行利率的提高开始回到银行。这种趋势直接导致互联网公司开始缺钱了,一旦账上的钱所剩无几,那种烧钱换粉丝的模式就注定要被叫停,接着公司的用户数就要下降,公司的估值就要降低,公司的股价就要下跌,新一轮融资也就没有可能了。

就在互联网行业凌冬将至的时候,当时《华尔街日报》上出现了一篇深度调查后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烧光》,什么玩意儿被烧光呢?烧光的是互联网公司账上的钱。文章作者调查了几百家互联网公司,发现几乎一半公司即将发不出工资,剩下的一大半也会在几个月内烧光存款,如果不能尽快融到钱的话,这些公司都面临着关门跑路的风险。

500

(纽约股票交易所)

 

这篇文章问世之后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之前追捧互联网的股民们这才意识到,自己满怀期待的互联网行业并不怎么赚钱,那些非常有价值的访问量都是用钱烧出来的,如果没有人源源不断地送钱,这些公司终究会倒闭,自己手里的股票将变得一文不值。

恐慌的范围扩大的很快,恐慌不久变成了行动,股民们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很快市场上都在抛互联网行业的股票,导致互联网行业的股票全线大跌,大跌之下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破产跑路,那些光鲜亮丽的办公室人去楼空、满目疮痍。

当时美国的互联网行业泡沫就这样破了,泡沫破灭自然会有大量悲伤和遗憾的故事,有人失业,有人讨薪,有人卖车卖房,有人不知所踪。要在事后找原因,每个人都有责任。当时无论美国民众还是投行的精英,都不怎么懂互联网行业的规矩,他们按照传统行业的用户规模做判断和估计,得出诱人结论后追捧互联网企业,联手造成了泡沫并蒙受了巨大损失。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消失的公司,之前大都以烧钱的方式经营,想必这种方式大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类似的事情过去就在我们身边发生过,那就是形形色色的共享创业。

500

(曾经无比烧钱的共享单车)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流行起了“共享经济”的概念,身边看得到的传统行业都曾试图被共享,自行车、理发、做饭、修车、捏脚无一幸免。在这种风气肆虐的季节,大量互联网公司粉墨登场,它们总是把全国的市场作为自己产品的可能市场,因此单纯看融资文案这些公司的潜在价值非常诱人。

当风口出现后,玩共享概念的公司大受追捧,这些初创公司拿钱拿到手软,从天使轮到A轮,从B轮到C轮,公司的估值越来越高,创始人和投资人一起感到心花怒放。拿到了巨额投资,这些公司开启了烧钱打广告的模式,它们以诱人的补贴吸引潜在的用户,试图把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线下拉到线上。

可是改变传统习惯是艰难的,时间证明大部分共享经济是个伪命题。几年后的今天,真正留下来的共享经济项目屈指可数,不少名噪一时的创业公司也就撑了两三年,然后变成江湖传说和反面教材被人学习。共享经济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是个神奇的经济现象,这个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场新时期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史。

值得欣慰的是那些互联网公司还没能混到上市的那天,所以被它们烧掉的钱大多数来自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如果我们的政策可以让这些公司快速上市,那么共享经济的泡沫破灭后,倒霉的人群中会出现很多捶胸顿足的普通老百姓。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