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气血——唐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政权更迭
大唐气血——唐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政权更迭
作者:球叔
唐朝前后将近三百年,她曾经所展现出的气魄,让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朝代之一。大唐的气魄来源于其融合了定居与游牧两个族群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兼具了塞北与中原两种不同的气血,即精悍又包容。但是这种气血又是珍贵而易逝的,后期的大唐逐渐退化为保守内敛的帝国,直至走向分裂。
一、“瞬间的帝国”
在隋唐帝国崛起之前,东亚腹地的族群分布是如何一幅景象?
中原地区经过三百多年的分分合合,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匈奴等族群与汉人开始逐渐融合成新的中原定居族群;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仍然处于松散的部落状态;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一只鲜卑部落建立起吐谷浑王国;在蒙古高原、西域以及中亚地区则是最为强大的突厥。
隋朝统一之初的周边形势
(593年,隋文帝开皇13年)
横跨整个内亚草原地区的突厥,很快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双方以金山(阿尔泰山)为界。融合了汉人和鲜卑人血脉的大唐皇室整合了周边的广大地区,陆续有新的族群进入到大唐境内,中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族群融合之路。
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唐军击败东突厥,占领了整个漠南地区,唐太宗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的政策,让大量突厥部落继续生活在北方边界地带,将各部落首领封为当地都督继续统辖本部兵马。此后数十年内不断有降附的突厥各部落进入大唐境内,这使得唐朝在北方边界地带的幽州到灵州一线形成了大量的胡人聚落。
其中在灵州以东、夏州以西,大唐设置了主要安置粟特人的“六胡州”。属东伊朗语支的粟特人在中亚和西域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在魏晋时期就开始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突厥崛起之后,粟特人大量的进入到突厥部落中。大唐在长安北方的灵州以东、夏州以西建立的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成为唐朝安置突厥部落内粟特人的主要地区,这些城池就是著名的“六胡州”。
唐朝初期的北方边境城市
红色方框内为六胡州的大致位置
(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
六胡州的具体位置现在还有争议,但大致区域可以确定为今天内蒙古、陕西和宁夏交界的一带。这里处于农牧交界地带,是北方游牧族群南下的前线区域,也是拱卫长安北方边界的重要关口。
其实“六胡州”存在的时间很短,行政建制多次变化,但是“六胡州”作为种族和地理概念却一直被保留下来。六胡州与其他河曲州县不同的是,六胡州不是“自治”的羁縻州,而是“以唐人为刺史”的正州。大唐将原本的粟特部落拆散,承担着繁重的徭役,为朝廷养马。
唐代粟特人形象
在唐初的征伐过程中不仅有北方突厥人和粟特人的降附,还有西部的吐谷浑人和党项人。与唐朝几乎同时兴起壮大的吐蕃在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吞并了依附于唐朝的吐谷浑王国,因此大量的吐谷浑人和周边居住的党项人向东迁入唐朝境内,居住在长安西北的灵州、庆州一带。
在太宗和高宗时期,大唐的疆域达到了历史最大值。唐朝征服周边的胡人部落率领着自己的部落军队为大唐效力。大唐的军队中可以看到突厥、粟特、吐谷浑、党项、高句丽、百济、铁勒等各族群的将领,唐朝广大的外围领土大多是由这些“胡人将领”所征服的。
初唐时期势力范围及周边间接控制的区域
(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
唐朝领土是中国历史上最广大的时期之一,但唐朝在将近300年(618-907年)的时光里,真正控制整个东北、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时间不足半个世纪。在高宗晚年、后突厥汗国兴起之后,大唐就已经完全退出了蒙古高原和朝鲜半岛。
唐朝管理蒙古高原的时间不超过半个世纪,管理西域的时间不超过一个世纪。因此,唐朝也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瞬间的帝国”,以此说明唐朝在高宗之后就迅速收缩的领土疆域。
二、从盛世跌落
“瞬间帝国”之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唐朝较为稳定的保持了与汉朝相似的领土范围,领土虽然没有扩张,但仍然长时期的占据了中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让唐朝成为汉代之后又一个让丝绸之路兴盛起来的朝代。
玄宗晚年的八世纪中叶,当大唐还沐浴在盛世光景之下的时候,其边境地区却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盛唐玄宗时期的大唐疆域
(737年,唐玄宗开元25年)
北方的蒙古高原上,回纥取代后突厥成为蒙古高原的新主人;西域天山以北的怛罗斯,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败于大食;西南地区的洱海湖畔,立国后的南诏击败唐军,转而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结盟;而在帝国的东北部,契丹与奚则时叛时附,严重的威胁着唐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
此时的大唐已经显露出进一步衰退的迹象。拥有粟特和突厥双重血统的安禄山在玄宗晚年时期担任着河东、范阳、平卢三大节度使,是实力最大的军阀,掌握十多万重兵,占当时唐朝军队的三分之一。而且安禄山所管辖的这三大地区是大唐境内胡人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不仅紧靠着契丹、奚,而且有大量当年的突厥降民,大唐在此的统治力非常有限。
玄宗时期北方四大节度使分布图
初唐时期的太宗不仅兼具汉人皇帝和草原大汗与一身,而且还保有塞北精悍气血。但是到了盛唐时期的玄宗,长期安居在长安,已经失去了兼容胡汉的气魄。玄宗虽然继续任用胡人作为将领,但是与太宗不同的是,玄宗任用的都是底层胡人,他们通过国家授权管辖了比太宗时期胡人将领庞大得多的部队,以至于完全脱离了朝廷的控制。
终于在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一举攻占了唐朝首都长安,玄宗被迫处死杨贵妃,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极大的影响了之后唐朝的统治方式,也深刻的改变了当时北方众多族群的命运。
南下的安禄山军队烧杀抢掠,致使大量汉人向江南迁徙。中原地区掀起了排胡厌胡的风气,大量在六胡州和其他各地的粟特人则东迁山西和河北地区,加入河北的各大军镇,这也使得河北地区更加成为唐朝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战乱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甚至之后的数十年内,唐朝都无法有效管辖河北地区。
吐蕃趁安史之乱逐渐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之后吐蕃还与回纥一同分割了西域地区,中原定居政权这次失去西域地区,要等到一千多年后才重新收回。
吐蕃占领西域,同时也将原居于西域的一些族群纳入了自己的军队之中,其中包括原本居住在天山东北部的沙陀人。这些沙陀人原是西突厥的一支部落,他们被吐蕃迁至河西走廊,成为吐蕃军队的一部分。
沙陀人的东迁路线
公元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向东望着忙忙的大漠,他决定带着族人从甘州出发,脱离吐蕃,向东投归唐朝。朱邪尽忠在途中被杀,他的儿子朱邪执宜继续带领数万族人抵达了灵州,被唐朝安置在盐州,之后他们又被迁入山西北部,成为唐朝的精锐部队。
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因平定庞勋叛乱有功被赐予李姓,赤心的儿子李克用击败黄巢起义军成为河东节度使,占据了山西大部分地区。此后的沙陀人融合了一些粟特、回鹘等部落,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山西为基地的河东割据集团。
除了从西北而来的沙陀人,前文我们说过在长安西北的灵州、庆州一带还有大量的吐谷浑人和党项人,他们都是吐蕃吞并吐谷浑后东迁而来的。吐蕃之后继续向唐朝进攻,这些吐谷浑人和党项人继续东迁到了长安北部的夏州、银州一带。其中的党项人将在两百多年后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这是后话了。
党项人、吐谷浑人东迁路线
经历了安史之乱,唐朝突然从盛世跌落,经历多年的战乱,不得不依靠北方的回纥势力才勉强维持着帝国的统治。在中晚唐时期,唐朝出现了几位中兴之主,并且依靠江南的经济发展让王朝依然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然而从帝国的气质和气魄来说,中晚唐已经完全与初盛唐不同了。
三、沙陀人的晚唐与五代
九世纪中叶,回鹘与吐蕃相继分裂,唐朝北部和西部的边患基本消除,然而紧接着就马上面临着起义频发的局面。这一时期河东的沙陀人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割据一方,而且建立了“沙陀三王朝”。
沙陀人石敬瑭和刘知远的画像
(满满的异域感)
公元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南诏三次派兵攻打唐朝的安南地区,朝廷在徐州周边招兵买马赶赴广西前线,其中在桂林驻扎了800名士兵,其他驻守邕州。唐朝约定,这些士兵将可在三年之后返回家乡。
然而当三年过去之后,桂林当地的官员要求这些徐州兵再呆三年,因为当地的政府不愿承担安置老兵和添置新兵的费用。又三年过去,当地政府又要求他们再呆一年。归心似箭的士兵于是发动了起义,他们以一位底层官员庞勋为首领,从桂林出发,向徐州进发。
庞勋兵变北上示意图
(869年,唐懿宗咸通十年)
《新唐书》中有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这其中的“桂林”指的就是晚唐时期的庞勋起义。庞勋起义不是唐末最早发生的起义,但是它却是最早发生的大规模、跨区域的起义,从广西到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触及。
之前的大唐只在东北、西北和西部经历过大范围的战争,但是庞勋起义之后,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陆续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叛乱,这直接动摇了大唐的经济根基。朝廷根本无暇顾及,只得依靠各地方军队和内迁的胡人军队镇压各地起义。于是各地方势力不断做大,直至颠覆整个大唐政权。
庞勋起义凭借着朱邪赤心率领的沙陀骑兵得到平定,赤心也因此被赐予李姓,成为河东地区振武军节度使。之后的黄巢起义,河东沙陀集团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赤心的儿子李克用因讨伐黄巢有功,被封为“陇西郡王”,之后又封为“晋王”。
唐灭之后,当时华北地区形成了以李克用为核心的河东和以朱温为核心的河南两大军事集团,中国历史也就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的历史纷繁复杂,其中公元937年的影响非常深远。
937年(后晋高祖天福2年)历史局势图
(南平、马楚、吴越使用后晋年号)
在这一年,石敬瑭攻入洛阳,灭亡了沙陀李氏的后唐,建立了五代的第三个王朝——后晋政权。作为沙陀人的石敬瑭取代了同是沙陀政权的后唐,包括之后取代后晋的后汉也由河东沙陀人建立,这足以看出当时河东沙陀人的强大军事实力。融合了部分粟特人、回鹘人的沙陀人,终于在晚唐和五代时期成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
从后唐到后周,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前朝的军事将领,最后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赵匡胤也是前朝后周的重要武将,这使得后来的宋朝为防范大臣和武将而采取了分散相权、重文抑武的国策。
同在937年,南方的徐知诰在建康称帝,割据了长江下游地区,因为北方中原的后唐已经灭亡,所以他决定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表明自己继承的正统性,这便是历史上的南唐。从南唐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是唐朝的继承者,让唐朝的旗号保持到了之后的大宋时期。
还是在937年,段思平结束了云南地区数十年的乱世,建立起大理国。在唐宋时期,云南地区还没有被纳入到中原帝国的统治之中,独立的大理国将一直维持到蒙古骑兵的到来。
就在中原地区打得火热的时候,一直不被中原王朝所重视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契丹政权,他们在回鹘汗国灭亡之后不断做大,完成了东北各部落的统一。937年,在契丹的帮助下才使得石敬瑭建立了后晋,为此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这块土地让中原王朝牵挂了数百年。
尾声
从六世纪到八世纪,大唐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时光。
太宗单枪匹马怒斥突厥可汗,这足以看出大唐融合胡汉的气血。凝聚成强大的政权后,唐朝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创造出绚烂的盛唐气象。然而长期定居中原,逐渐让大唐失去了草原视野,也失去了稳固统治中原农耕外围区域的可能。晚唐的起义,五代的乱世,中原族群又注入了西域沙陀的气血,这又为后来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契丹、金、元的疆域范围
都源自长城以北地区
长城以北诞生了后来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帝国,也让中华文明获得了更宽广的视角。而长城以北族群不断同中原族群的接触与融合也让整个中华民族更加包容与多元。
唐朝之后的契丹以及后世其他东北族群的崛起、南侵和汉化,其实是在说明华夏政权范围的扩大。与过去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不同的是,契丹之后,我们就应该以长城来划分华夏南北了。
[ 参考资料 ]
《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陈海涛,2002.9
《枢纽》施展
- END -
作者:球叔、地理爱好者,温大的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