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67)番外傅作义与水利工作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丘讲古
关注微信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北平和平解放后,太祖问傅作义想干什么,傅作义回答说打了一辈子仗,想去当年打仗的河套平原带人种地修水利,太祖说:水利好啊好啊,但是你这么能干,直接当水利部长好了,淮河长江都要修啊,于是傅作义就当水利部长了。
1953年朝鲜停战,同时新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进步很快,秃子反攻基本没可能了,于是,傅作义找到中央反映“我想起来一件事,我在河套平原埋藏了一批武器,步枪十万支,冲锋枪机枪一万挺,大炮一百多,弹药几千多吨”当时中央的表情是这样的:《滑稽》 说起傅作义与水利工作的渊源,1943年他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时,曾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发放农田水利贷款,大兴水利。长官部成立了水利指挥部,统一调配军工、民工。军工所修干渠达1700里,支渠超过1万里,黄河后套地区水浇地面积数百万亩,粮食产量大增,一时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既解决了军民用粮,又增加了储备。
1945年夏,傅作义请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到河套,进行从宁夏石嘴山到后套的黄河流速、降波、河床变迁等一系列勘察。积累了珍贵的治理黄河的第一手资料。傅作义主政绥远几年间,屯垦治水,建设城乡,整顿金融,发展教育,使绥远成为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凡到过河套地区的人,都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确是绝无仅有的业绩。
中央在遴选水利部其他人选时,决定当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李葆华同志为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毛主席表示同意。当时中共领导人很尊重傅作义先生,在酝酿水利部领导班子时,请他推荐人选。毛主席说:“凡是傅提的人我们都要用。”
傅作义推荐了两位民主人士,一位是张含英,原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一位是参加北平和平解放一起起义的刘瑶章,曾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北平市长。这两个人都在水利部任了重要职务。张含英当了水利部副部长,刘瑶章当了水利部办公厅主任。傅作义还建议在水利部成立参事室,他自兼主任,一些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如覃异之、刘瑶章、黄翔等均为参事。
从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水利部部长(1958年2月后与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仍任部长)至1972年10月17日中央同意傅作义辞去水利电力部部长职务的请求,整整连任了2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部连任部长最长的一位。
在任部长的23年里,傅作义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等许多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他都在治淮工程、三门峡工地和密云水库工地等第一线研究指导工作。当一个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时,傅作义就会亲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他对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0年夏,淮河接连两次大决口,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毛泽东与周恩来二人经过商议后,派政务委员曾山赶赴受灾地区视察。回到北京后,曾山在政务会议上发言说,“津浦铁路两旁一片汪洋,一眼几十里都是如此,沿路数百里的河堤全部失去作用,村庄被淹没,怀远县县城的城墙也看不到了。许多灾民挤在一块高地上求生,干部情绪低落。这次被淹没的耕地达3100万亩,冲塌房屋几十万间,灾民995万人,其中断炊的已达109万人”。不久,毛泽东又收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致中共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转中央的电报,电报中说:“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城市因受淹而迁徙者约23万人。被淹田亩3100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全无收者2200余万亩,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80余万间,死499人。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堕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当毛泽东看到“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这一句时,就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下边重重划了两道横杠。
8月25日,水利部召开了第一次治淮会议,会议由傅作义主持。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确定了根治淮河的基本方针是:蓄泄兼筹,上中下游统兼顾。11月3日,在政务院会议上傅作义作了关于治理淮河的报告。1951年3月17日,傅作义第一次亲赴淮河上中下游视察,历时49天。在位于今河南省舞钢市境内淮河上游洪河支流滚河上视察时,傅作义看到在两山之间非常适合建造人工水库,凭他多年的治水经验,当即决定在那个位置上建一座大坝。建大坝时,还请来了德国、匈牙利、捷克等五个国家的水利专家共同设计建造,这就是有名的石漫滩水库。石漫滩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淮河流域上修建的第一个人工大水库,故称之为治淮第一坝,该坝的选址人就是傅作义。
在视察淮河下游洪泽湖边的蒋坝时,有一段大约30华里的路程,因为汽车无法通行,傅作义决定和所有的随行人员一起步行。当时出门不带铺盖是不行的,所以随行的工作人员就向群众雇了3头小毛驴用来驮行李,牵毛驴的是从村里雇来的几位女青年,傅作义看到后,立即批评随行人员说:“为什么让人家女孩子牵毛驴呢!我们到了蒋坝托人把毛驴捎回来不就行了吗?”第一次视察淮河结束后,同年6月底,傅作义详细向政务院汇报了自己视察淮河的情况。7月,傅作义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治理淮河的会议,并确定了治理淮河第二个年度的工程。
1952年4月中旬,傅作义第二次视察淮河,对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考察。1955年6月初,傅作义第三次视察淮河,对淮河中下游的几个水库进行了认真考察。回到北京后,傅作义出席了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他在发言中着重谈了减轻水灾害可增产粮棉,以及河流治理情况和防汛、灌溉、水土保持等工作。
由于经常到水利工地走走看看,在任何场合都非常注意倾听别人发言,他逐渐对水利工作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他的许多有关水利的发言和文章,既综合了别人的见解,也包括了他本人的构思和看法。这时的傅作义已称得上一流的水利专家了。
1951年至1954年间,傅作义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建设》和《人民中国》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中国治理淮河情况的文章。这些文章强调了“一定要根治淮河”的目标,指出“三省(指河南、安徽、江苏——笔者注)共保,一起动手”的口号是毛主席提出的,阐述了淮河治理规划及其成就,并提到一个三河闸就可以把淮河的大部分洪水拦蓄在洪泽湖里,既可免除苏北的水灾,又可灌溉苏北农田。1953年7月和1954年8月,傅作义在《人民中国》上分别发表了《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和《中国水利建设的新成就》两篇文章。因为《人民中国》以英、日、俄三种文字出版,因而文章发表后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水利同人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听完傅作义的发言后,多次对别人称赞傅作义:“对水利这一行,他是钻进去了。”
傅作义每次到水利工地视察时,不但了解工程情况,还要看看工人住的工棚和民工的伙食情况,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傅作义患有胃病,需要少吃多餐,每次出差时,他就带些馒头干,不时地嚼两口。傅作义还患有心脏病,每到一个地方视察,需要登高时,傅作义会照例先服硝酸甘油药片,以防止心脏病发作。繁重的工作终于压垮了傅作义的身体,总结一句话,水利部长,傅作义干的相当出色,黄河三门峡,淮河治理等一大批工程就是他主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