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大学生,印度的目标似乎真有“可行性”

“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甘地

1

“印度梦”

2013年11月,印度工商业联合会(FICCI)发布了报告《印度高等教育:愿景2030》。报告称,2030年是印度宪政民主80周年,经济自由化40周年,教育改革加速20周年。届时印度GDP将超过10万亿美元,研发支出增加到1400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最大人才供应国,全球大学毕业生将有1/4来自印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上升到50%,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7000万,向全球输出高级劳动力:

500

《印度高等教育:愿景2030》报告截图

愿景很美,接下来先看看现实。

2

入学率放卫星

按印度政府的教育统计报告,2015年,高校(18~23岁群体)在校生人数342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3%。看起来已经很不错了,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还要翻倍。

500

500

50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按世界银行的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始终稳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这还是从2006年起高等教育扩张的追赶结果。而要达到2030年50%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意味着届时的大学招生人数等于现在的高中毕业人数。而目前只有德里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030年标准,阿萨姆邦只有这一指标的10%。

2016年中国全国高校在校生(本专科、硕士、博士)人数约为2894万,其中本专科2695.8万。按照印度的统计口径,中国的数据还应该加入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在18~23年龄段的招生数字,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超过40%。总数约3500万,正好是印度2030目标的一半。中国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多次大扩招才达到这个目标,印度打算如何翻番实现呢?


3

已经上天的印度扩招

实际上,印度在某些指标上已经秒杀了中国。

 

500

印度政府公布的高等教育大学与人数

按上表中印度政府统计,2015年印度高等教育共有760所大学,38498所学院,此外还有12276个可以授予文凭的机构——而在2006年大学和学院数量分别是348所和17973所。作为对比,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

印度用了9年时间,将整个高等教育建制规模扩大了一倍多。2006年印度高等教育在校生1050万人,按此前所述,到2015年达到3421万人,扩大到3.3倍!在这9年中,印度平均每个月要新开3.8所大学,平均每天要新开6.2所学院,平均每年净增高校在校生263.4万!怪不得印度有信心达到2030年7000万在校生的目标——印度正在经历不停顿的教育大跃进。

印度高校大体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综合大学、准大学、国家重点学院、研究院、综合大学附属学院。附属学院所属“宗主”大学被称为纳附大学,平均每所纳附大学拥有近百所附属学院。这4万学院绝大多数是挂靠在大学名下的私立附属学院。

附属学院扩张在印度并不是新鲜事。早在90年代互联网产业刚刚兴起时,数以千计的信息技术教育私立院校就突然涌现,并且绝大多数在10年内倒闭,这说明印度的私立院校经营本质是投机圈钱。进入21世纪,随着管理学、生物技术等热门学科兴起,又有一大批相关学科院校纷纷建立,圈钱吸血的游戏还在继续,奈何韭菜太多。

500

据2012年统计,这些仅需参加外部考试就可入学的纳附大学附属学院,容纳了印度85%以上的高校在校生,包括九成以上的本科生,以及接近九成的教师,但在经费分配方面,这些大学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得。

4

钱钱钱,命相连

高等教育经费占印度整个教育预算的1/3。中央直属大学和准大学的全部费用都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承担,不仅学费低,而且还有助学金。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印度理工学院,2014年印度理工学院获得政府经费367亿卢比,而同年全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才2488.5亿卢比——仅印度理工学院一家就吃掉了全国14.7%高校经费。而印度理工学院的在校生只有2.75万,不到全印千分之一!

在政府倾力支持下,印度理工学院被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中计算机和软件开发专业达到世界领先,保证了硅谷印度裔IT精英的社会地位。至于其他的学生……

500

印度理工学院课堂(注意配发的制式笔记本)

印度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月7日(2014年)报道,近日,印度发布报告称,数项调查显示,印度人才存在巨大的技能差距,大学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称,印度每年有约3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只有10%至15% 的毕业生具备达到行业标准的就业能力,工科院校中达标的毕业生也不到1/3。2013年印度劳工部发布的《青年就业与失业状况(2012-2013)》显示,尽管印度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1/3不超过29岁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城市地区有25%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农村地区则有36.6% 。

由法国人力资源咨询集团Em ergingAssociates和德国民意调查研究机构Trendence共同统计发布的“2013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印度只有两所高等教育机构位列前100 强,印度班加罗尔理工学院位列第23名,印度商学院位列第52名。

http://www.ict.edu.cn/ebooks/b3/text/n20140311_4870.shtml

5

梦想不靠一蹴而就

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中国高等教育经费从2010年的562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518亿元,用5年时间完成了69%的增长,2015年就达到在校生人均3.7万元。而印度2015年高校经费为2765.6亿卢比(约271亿元人民币),看似比2014年增加了11%,实际折算掉通胀影响则只剩3%。中国高校学生人均享有教育经费是印度的35倍。

 

500

中国大学经费

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0110亿元。中国顶级高校中,获得拨款最多的清华大学,共计92.89亿元,占全国9.19‰。而其在校生47762人,占全国1.65‰,即人均获得教育经费拨款不到全国人均的5.6倍。之前提到的印度理工学院,人均获得教育经费拨款则惊人地达到了印度人均水平的183.8倍!所以说,如果比较普通学生享有的教育经费,则中国大学生从国家拿到的支持是印度学生的上百倍。

经费不是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但对于亟需工业技术人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钱肯定就没有合格的高等教育。

500

500

印度2014-15财年中央财政总收入预计为123458亿卢比,约合1991亿美元;财政总支出为176321亿卢比,约合2844亿美元。即不说总量,只看比例,2015年印度高等教育政府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也不到1.6%,远低于中国的3.37%。

而中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都极为突出。

500

如此看来,如果印度继续搞独立学院大跃进,也许真能在2030年把7000万在校生(超过法国人口)的计划实现一半。但真实的社会效果,怕是只有莫迪自己知道了……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的变化趋势(2013,以2008年为基准)

500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中国靠着几代人的勤劳与不懈奋斗,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工业体,与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人口。随着越来越多有学科国际前沿受教育水平的人才反哺到教育体系中,教育质量的加速会非常惊人。印度就算达到2030年预期数字目标,在实际教育体系的进步上,除了精英人群教育水平的提升之外,毫无意义。如果说中国的教育质量是阶梯状分布,那印度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平地”与精英的“巴比伦塔”——更多的人还没有爬出深渊。

本文来自马前卒工作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