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上海一家三口人的惊人奋斗史,感动日本感动中国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上海男人,丁尚彪。

他的半生,曾被拍成一部纪录片《含泪活着》。

500

正是这部普通人奋斗的纪录片,创造了富士电视台的收视记录,甚至改变了众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

500

对于旁人来说是108分钟的影片,但对于丁尚彪来说却是真实到残酷的人生。

其中的千辛万苦,108分钟不足道出其万分之一。

而即使看过纪录片的人,也无法想象,这个上海父亲到底是怎么跨越了那么多的艰难困阻,和家人一起开拓出豁然开朗的今天的。

500

01. 到日本去打工 

若是将时空倒回命运骤变的前一段时间线——

丁尚彪,一个普通的上海人,初中毕业下乡回来后,不巧错过高考。而随着年龄增长,又惊觉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再到结婚有了一个女儿之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就这样被一步步逼入困境,到了一个临界点,1989年。

那年35岁的丁尚彪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妻子和女儿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要去日本闯一闯。

这个念头以及决定,在当时看来或许只是像蝴蝶扇动了一次翅膀,但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他和家人的人生。

500

一家人四处借钱,欠下了相当于夫妻俩当时在上海15年工资的债,终于凑够了去日本留学的费用。

但这时候的命运并没有执行否极泰来的规则,丁尚彪离开妻女,来到日本北海道阿寒町后,境遇更加糟糕了。

他原本的打算是一边学习语言,一边打工。结果到了当地才发现遭遇了黑中介——学校开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地方,旁边就是一个废弃的煤矿。一方面学业没条件维持,另一方面又不被允许打工。

500

后来,受不了的丁尚彪和一些学生偷偷跑到了东京,这一举动使得他失去了留学签证,成为了非法滞留者。

这个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当黑户,打工赚钱,还掉债务,并将学业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让她日后好出国留学。

02. 黑户15年

为了不被发现黑户身份,丁尚彪日子过的小心翼翼,每天还奔波于三个地址打工。做过大楼清扫,也在建筑工地干过,此外还有塑胶制品工厂的工作和餐厅厨师。

500

兼任数份工作的生活,真的很辛苦很辛苦。一天结束已经过了深夜12点,连末班车都收工了,丁尚彪再慢慢沿着轨道走路会住所。

500

无论什么脏累苦的活他都愿意干,就这样一点点攒着钱,却不舍得对自己稍微好一点,他住的地方是破旧板房,连洗澡的基础设施也没有。

丁尚彪就自己创造了一个“洗澡设施”,把塑料袋围起来洗,一点水都不会漏到外面去。

500

这样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丁尚彪一过就是15年。支撑着他咬牙坚持的是一个念头——努力工作,努力把孩子培养出来。

还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500

500

如此正统纯粹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通过坎坷困苦呈现出来的具象化,实在令人战栗不止。

500

住在铁轨边,火车时不时就轰隆隆的响,轻度睡眠的人根本睡不好。家里都劝他回去,但是丁尚彪是黑户,离开了就再别想回去。

面对固执的丁尚彪,妻子也怀疑他在日本“有人”了。丁尚彪解释说,“钱都寄回家里了,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的确,丁尚彪8年没请过一次假,唯一的休息日,都是“汇款日”,8年的积蓄,除却简单的日常开销,悉数寄回了上海。

丁尚彪如此,但是远在上海的家人,过得也并不容易。他寄回上海的钱,妻子陈忻星除了还债,剩下的都存了起来。

500

8年来,陈忻星和女儿丁晽,靠着她在针织厂微薄的工资艰难过活。

母女俩共同住着一间小屋,一张床。

500

8年来,她从来没买过新衣服,基本没下过馆子。

做饭要到楼下的公共厨房,女儿在家吃饭的时候,她家做点好的;女儿不在,她就白面条里放点盐和酱油凑合。

每天除了工作,操持家务,照顾女儿,大事小情她都要操心。修下水道,换灯泡,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事情,她都能干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让她忍不住会胡思乱想,这么久都不回来,老丁不会“外边有人”了吧。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与外人道,更不能和女儿说,她只能自己咽下去。就这样,和女儿相依为命地过了8年。

500


03. 分别的家人们

在日本黑户的15年里,比起生活的艰辛,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丁尚彪只和妻女只分别相见过一面。

500

和女儿的再相见,是女儿成功考上美国的大学后乘飞机在日本中转的时候,在逗留的宝贵24小时里,与父亲见的一面。

时光荏苒,和女儿相见的这一年,是这位父亲在日本打黑工的第八年。

没有合法身份的丁尚彪不能进机场接女儿,两人在机场外见面了。

缺席的岁月滚滚而来,亲情敌不过时间的磋磨,父女俩的见面,宛如熟悉的陌生人。

老丁先打开话匣子:“你长高了,你比妈妈高,比我还要高。”

“我鞋子高呀。”

500

“怎么有白头发了?”

“就是说嘛……”

“你到外边要好好减肥了呀。”

“用不着减肥!”

500

“双眼皮嘛,开过了呀。”

“不要说给别人听嘛,这段要剪掉。”

“还记得小时候隔着玻璃窗哭吗?”

“记得一点……”

在人来人往的车站,他们是一唱一和的父与女。别人听来稀松平常的对话,里面是深情的翻江倒海。

500

老丁带女儿去了他第一家上班的饭店,热心地给认识的员工朋友介绍,“这是我女儿,要去美国上学了”,言语之间满是骄傲。

500

又指给女儿看当年他刷碗的地方,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垒起来的脏盘子,直不起来的腰,一起刷出了女儿的大学费用。

500

24小时被切割成琐碎的叮咛,一眨眼就过去了。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老丁不能送女儿到机场,只能在机场的前一站“日暮里”下车。

送别的列车上,一路默默无言。临近终点,丁琳问父亲,“你哭了吗?”——没有回答,日暮里站到了。

500

500

站名日暮里,冥冥之中仿佛也在暗示着什么,日与暮,让人想起了那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8年的分别已经让这对父女显得有些生疏,丁尚彪离开上海前往日本时,女儿尚是才读小学的稚童。再相见时,女儿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大学生了。

分别的时刻终于是一秒一秒的走到了,一个下了地铁,一个留在地铁上,一窗之隔,仿佛天涯。

电车上的乘客在看书,在听歌,在聊天,他们只看到一个拼命忍住还是掉下眼泪的女孩。

隔着一道玻璃,有一个男人在站台红了双眼。

500

500

而丁尚彪和妻子的见面,还要再往后等5年,在日本打黑工的第十三年,妻子乘机去美国探望女儿中途可以依法在日本留滞72小时,于是这位丈夫认真规划了线路,打算陪妻子好好逛逛东京。

事实上,女儿去美国上学后,母亲陈忻星就一直在申请赴美签证看望女儿。陈忻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女儿一样,利用在东京转机的机会与多年没见的丈夫见上一面。

她申请一次被驳回一次。每年可以申请两次,陈忻星申请了5年,被拒签11次。

终于在第6年,第12次的时候过签。

老丁开始为妻子的到来做准备:他换上新洗的床单被罩,还特意拿出了结婚时妻子亲手缝的枕套。

500

当年的枕套已经旧到脱线,在插队时就结婚的两个人,共同走过了艰难的岁月,也经历了分别13年的思念的煎熬。

500

为了这一次见面,13年没买过新衣服陈忻星特意定了一套衣服,还去做了个漂亮的发型。但她不知道,老丁早已经不是13年前的那个年轻小伙了。

这一年,还不到50岁的老丁,因为常年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头发花白,人更瘦了。

500

他的牙齿脱落了好几颗,看东西还要带老花镜,连上楼梯都摇摇晃晃。

500

13年未见,只有72小时,老丁一遍一遍地考虑,想带妻子去的地方,想说的话,想做的事。

真的见到了,却只有默默地笑。

500

然后是长久的凝视。

500

13年的再相遇,丁尚彪的眼里充满了对妻子陈忻星的不变爱意。

500

500


​夜幕下的东京城,灯火辉煌,热闹都是别人的。老丁生活了13年的小屋,还是那么破败,屋里唯一的装饰,还是女儿的照片,当然,还多了一个红枕套。

沉默内敛的爱人陈忻星,对自己过去13年经历的苦难绝口不提。

但看到老丁生活的地方,听他说“十几年啊,确实辛苦一点”,委屈和心酸涌上来,咬紧牙关,还是转过头去,拼命擦眼泪。

500

第二天,老丁拿出提前做好的攻略,带着妻子去逛他也从未好好逛过的东京城。

在浅草,他们一起虔诚地拜佛祈祷,一起吃景点的小吃,去上野逛公园,看樱花,和年轻人一起,合影留念。

500

500

500

漫长的13年,短暂的72小时,妻子也该走了。

依然是乘电车送别,依然是前一站下车,依然一路无言,依然没有拥抱,依然各自悲伤,依然不知道,这一别,还要多少年。

日暮里站到了。

500

72小时过得真快啊,日暮里站这么快就到了,妻子接过老丁帮忙拿的行李,按下涌动的情绪,自始至终没敢看丈夫一眼。

列车启动了,她仓促回头抬手挥别,不忍再多看一眼。电车开出好久,陈忻星才绷不住低下头擦眼泪。

500

500

而让人又狠狠流了把眼泪的是,无论分别多久,无论各自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和痛苦,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在感谢着彼此。

丁尚彪说,妻子支持了他的理想,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500

妻子陈忻星说:女儿应该好好感谢她的爸爸,没有她爸爸就没有她今天。500

而女儿丁晽说:没有父母就没有她的今天。

500

04. 仿佛若有光

之后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命运终于记起了否极泰来的规则。

女儿丁晽医学博士毕业后,丁尚彪于2004年6月回国,在上海购置了新房,与妻子安居。

后来,丁晽成了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500

再后来,丁尚彪也去了美国生活,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养老。

他干过各种工作,自己鼓捣英语投简历,最后在五星级酒店当洗碗工当了7年。

500

靠实力赢得了伙伴们的尊敬。

500

还收获了业内表彰,由纽约城市酒店协会颁发的优秀从业人员奖。

2012年底,我已经在宾馆工作三年了,我是全宾馆年龄最老、英语最差的新移民,但领导还是把我推选为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纽约大苹果奖),而且全宾馆仅推荐了我一个人。

在纽约市的颁奖大会上,宾馆总经理对我说,虽然这是没有实物的奖励,但却是无价之宝,是纽约市宾馆业最高荣誉。今后万一宾馆倒闭了,只要拿着奖状去任何宾馆应聘,都会最优先被聘用。我终于在美国金榜题名,成为大纽约宾馆业的洗碗状元了。

后来我与纽约华人宾馆业协会黄华清主席聊天,得知我的情况后他感到十分惊奇,他实在无法想象一个60岁的中国老人,又是不会一句英语的新移民,怎么能够混进老外宾馆?又怎么能够在完全英语环境中混下来? 更想不通的是,怎么还混个状元大奖?

其实,他哪知道,俺早已是威震东瀛,让亿万日本人都流泪的抗战老英雄啦。

如今宾馆已经三易其主,厨师长也换了几任。我了解到美国人喜好自我表现,所以只要新领导一上任,我就把奖状复印后送上去自我吹嘘一番。有了这张护身符,无论哪位老板都会信任地让我留任,使无价之宝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来了位强悍的厨师长,他发现这帮人工作时吊儿郎当,就果断地将他们解雇,再新招一批年轻人。现在我已是三朝元老,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世间七十二行,无论是新移民还是非法移民,无论在哪一行,只要忍耐、认真、勤奋,行行都能出状元。

——丁尚彪

500

还尝试写作,将自己的人生写出来,曾在纽约中文报上发表过文章。

500

……

有人说,丁尚彪终于通过自己的奋斗,从含泪活着到含笑活着。

但可能,含泪和含笑,都是旁观者的脑补。对于丁尚彪和他的家人来说,他们只是一心想着彼此,只是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并朝着这个方向坚持努力。

这样的上海爷叔,是模子。

这样的人和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500

《含泪活着》上集

《含泪活着》下集

很多人会评价老丁的付出是不是值得,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留在上海,日子不一定就过不下去。

但中国并不是一直像今天一样繁荣富强的,北上广深的房价也不像今天这样高企。如今的盛世恰恰最能映照出我们过去的穷苦。

的确回过头来老丁的经历,我们看到的是各种错过。但谁也没有前后眼,要是真的能预测未来,我大学毕业那会砸锅卖铁也要举债多买几套上海的房子;赚来所有的钱都买贵州茅台股票。

我们这辈人是很幸运的,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赶上了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20多年。但是老丁所处的8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巅峰时代,1990年中国人均月工资170元,日本人均月工资折合人民币约1万元。

老丁孤注一掷前往日本淘金,不幸遭遇黑中介,要么回国大半生打工还债,要么留下来攒钱还债供女儿上学还债。当他被命运的洪流推到了悬崖边时,他选择了在日本隐忍、负重前行。两害相权取其轻,显然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能够更快帮他从困境中走出。

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顽强、最能吃苦、最勤劳的,中国人的坚韧不屈、敢于向命运斗争的精神在老丁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也正是有了十几亿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民,才有我们繁荣富强的现在。也正是伴随着祖国的强大,这样辛酸的家庭才会越来越少,慢慢绝迹。

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奋斗史,向所有勤奋的人致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