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华野7月分兵受挫初析

1947年华野在经过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74师之后,在7月得到中央的指示分兵向外线出击。这就是通称的华野7月分兵。这次分兵出击后来争议很大,因为分兵之后,华野部队连续受挫,粟裕指挥的内线作战部队连打了南麻、临朐两个败仗。外线出击的部队也连续在济宁和滕县、峄县受挫。这段时期华野作战受挫多而战果少,故此后来对这次分兵作战争议很大。对于这次分兵的战略意义,粟裕已经说过了,这是中央的指示,作为野战军必须执行,同时在孟良崮战役以后,有多达一个多月没有有利的战机,国民党军采取密集队形,难以分割,所以没有有力的战机。这个时候分兵是正常的考虑。那么问题在于分兵之后的仗打得不好,是不是因为分兵才仗打得不好?连续的受挫与分兵是不是直接的关系?从华野7月分兵以后受挫的战斗来看,有几个问题,第一是轻敌。华野分兵以后,陈士榘带领3、8、10纵队南下津浦线作战,在济宁战役中,战前情报工作没有做好,对济宁敌人兵力掌握不确切,又没有执行慎重初战的原则,没有使用战斗力最强的8师攻城,而是用战斗力不太强的9师攻城,结果受挫。部队攻进城了,但是突破口没有守住,被敌人夺去了,攻进城的部队全部损失了,还给敌人以防御的时间和信心。到再调8师前来攻城,时间不够了,敌人的援兵靠近了。只好撤出战斗。第二个问题是战略指挥上有问题。华野外线出击的部队,是华野最强的部队,1、3、4、8、10纵队,都是华野的主力。但是这些部队在外线出击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战役指挥,而是分成两支部队,独立作战。叶飞指挥1、4纵队,陈士榘指挥3、8、10纵队。这两只部队的作战地域基本上是重合的,一个在鲁南,一个在鲁西南与鲁南的交界处。这是非常不合乎军事逻辑的。集中兵力和统一指挥是军事常识,也是毛泽东对于解放军的战略指挥的基本要求。这样两支部队在同一地域作战而没有统一指挥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影响到了外线出击战斗的成败。那么华野7月分兵受挫除了部队的骄傲轻敌之外,还有指挥体制上的错误。因为这个错误,外线出击的部队在战役行动上不能互相照应,兵力不能集中使用,结果造成各自战役中兵力不足,不论是叶、陶纵队攻击藤县和峄县,还是陈士榘攻击济宁,到后来兵力都不足。更严重的是,当攻击受挫的时候,各自部队的转移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友邻的处境。比如陈士榘攻击济宁受挫以后,部队转向西,向津浦路以西转移,结果是使得叶、陶部队一下子落到敌人的包围圈里了。由于微山湖和运河的阻隔,叶、陶纵队的战略机动和战役机动空间在失去陈兵团的呼应以后一下子变得非常窘迫。最后叶、陶纵队不得不突围,渡过运河和洪水泛滥区,造成部队大批非战斗减员,两个纵队各减员1万人,结果是部队在长时间丧失了作战能力。

这个问题,就是指挥上的错误以前没有人说,搞历史我觉得就得从别人不疑处生疑,从一般事实中得出非凡的结论。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因为华野的部队各有来源,所以在指挥上是有困难。陈士榘是原山东八路军滨海军区的司令员,后来是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叶飞和陶勇都是原来新四军的部队。从指挥体系上,陈士榘是上级,有权指挥叶、陶。但是中国军事的传统和红军的传统,参谋长的地位在当时是没有今天这么高的,不像西方,自从老毛奇在德军建立参谋部,建立近代军事指挥体系,参谋长的地位很高,谓之为军队的大脑。当时由于没有历史上的指挥关系,不同的部队的指挥员可以战术和战役指挥,战略指挥很难,除非有权威的上级明确指挥关系。那么这种情况下,陈士榘是指挥不了叶飞的,但是叶飞可以指挥陶勇,这个指挥有历史根据(习惯)。这个时候,华野的外线出击却没有这个明确指挥关系,而是让两只各有其历史传统的部队各干各的。这是战略指挥上的错误。结果就是出了问题各顾各的,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说明当时的解放军还没有完成近代化的组织建设,还是带有旧的社会意识的新型军队,就是比国民党军队来,他是非常的进步了,而且有着许多非常进步的因素,比如“三大民主”,基层两队的党组织建设等等,但是这支军队在当时仍然保留着旧社会的影子,有着山头的影子。

第三个问题就是华野的高层当时尚没有理解刘邓大军出击陇海路的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是中央尚没有明确这个问题,毛泽东前十几天给华野的电报还说:山东是全国战场的重点,全部的行动都是为了支援山东打破重点进攻。要求华野继续持重待战的方针。但是随后十几天后就未带预示地就指示华野分兵向外线出击。这个弯子华野高层也没有搞明白。这说明中央,毛泽东对于刘邓向陇海线的出击开始是带有反攻色彩,是为了帮助山东战场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但是,随后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跃变,就是利用国民党在军事部署上的缺陷,把反攻发展为战略进攻。这才有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这里面从刘邓突破黄河防线出击鲁西南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思想上是有一个飞跃,就是解放军的战略有战略防御中的反攻发展为战略进攻。这一个战略的转变决定了整个战场和战略的重心从山东转向中原。那么华野匆忙的分兵就合乎逻辑了。华野分兵配合刘邓的出击大别山。但是这个转变中央没有指示,这说明当时中央毛泽东的思想还不是非常明确,是逐步确立的战略转变。当时华野的高层当然也就没有认识到这个转变,所以他们的指挥的重心还在山东战场。这就造成了指挥的重心与战场重心的脱节。这是造成华野在7月分兵以后在外线出击没有形成统一指挥,造成兵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后来,毛泽东明确指示陈毅粟裕带领6纵队到鲁西南前线指挥,这才纠正了华野指挥重心与全国战略重心分离的错误,从而扭转了中原的战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