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38)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骑兵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丘讲古
关注微信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篇外篇10.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骑兵
这一章啊。我估计会引起争议,因为涉及民族问题。所以我丑话说在前边,本楼的任何一层都欢迎讨论和争辩,但这一层禁止,尤其禁止吵架,来一个删一个,绝对不过夜。
——————回到龙源里阻击战场————————————————————
在龙源里战场,志愿军阻击部队打的非常惨烈,三天三夜的阻击战,真是战士们拿鲜血和生命坚持住的
30日晚上,增援部队到了,是骑兵。
步2师的美国俘虏们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很奇怪,为什么国内的资料很少提及中国骑兵的参战,反倒是美国人留下了记录“我们看到了中国骑兵源源不断投入战场,突围行动失败了,前一秒钟我们还在向中国人的阵地进攻,后一秒钟只剩下四散奔逃。铺天盖地的中国人骑着矮小但善于奔跑的蒙古马,穿着土黄色的棉袄,翻过崇山峻岭,出现在我们的背后,他们举着马刀,发出鞑靼人的呐喊着向我们奔来,我们陷入混乱,只得投降。”这只骑兵的番号很难查找,我只找到了一个疑似的番号:志愿军炮兵210团,由骑兵31团成建制改编,前身是乌兰夫组建的内蒙古军区骑兵独立师。入朝参战时,他们是一支成建制参战的骑兵队伍,虽然顶着炮兵的名义。
中国军队,穷啊。我们曾经有一支坦克部队入朝,一辆坦克都没有,任务就是把缴获的美军坦克开回来。认穷,但不服穷,这是一代代PLA的铮铮傲骨。
三所里阻击战,以“铺天盖地的中国骑兵”在战场上的出现宣告了美军突围的彻底失败。这支骑兵部队和绝大多数四野骑兵一样,大多数士兵是精于骑术的少数民族,而其中的主力,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
图1为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蒙古族战士合影,他们是上文提到的志愿军炮兵210团的老兵,都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他们的部队历史很有趣:敖汉蒙古骑兵是1945年“8•15”日本投降后,由敖汉蒙民自卫队改编为八路军冀察热辽军区热东分区二十五旅一O三团蒙古骑兵第二营,1946年10月扩编为内蒙古军区卓盟纵队蒙古骑兵第六支队。同年,按乌兰夫主席指示,敖汉蒙古骑兵第六支队改编为内蒙古自卫军第十二支队,并颁发了套马杆子交叉一支步枪五角星帽徽。1947年3月改编为热辽军分区蒙民骑兵第六团。1948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蒙民骑兵三十一团,1951年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直属炮兵一团,骑兵变炮兵于1951年10月赴朝参战,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二一O团,1953年11月从朝鲜回国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要塞师。笔者看过老兵们的退伍证,此时退伍的老兵们的退伍证上写的都是“辽东要塞师四团”。现如今前身是“敖汉蒙古骑兵”的这支部队仍在守卫着祖国的东北大门。
图2、3为开国大典中,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的解放军马队,他们来自四野的内蒙古军区骑兵独立1师,曾在辽沈战役的黑山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估计兔吧的许多吧友都看过@世界力量 写的浅说系列文章,他不是汉族,是藏族,当时我说,我也不是汉族,是什么族现在大家知道了吧。好,知道了就行了。
——————————————————————
抗美援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美援朝,不仅仅是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同样穿起军装扛起枪,跨过鸭绿江,五十六个民族的鲜血共同染红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牺牲,电影《上甘岭》中拍到的志愿军烈士龙世昌,是四川苗族人,空军王牌飞行员林虎,是俄罗斯族人,60军军长,开国中将韦杰,是回族人。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算起,八一军旗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鲜血共同染成的,她的上边,同样有蒙古族烈士的鲜血。
我们,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样为保卫祖国舍生忘死啊。。。
是的,在历史上,元朝曾经入主中原,但是,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从来就不以血统,而以文明和认同感来界定民族。从明朝建立开始,蒙古族就开始一步步融入中华大家庭,永乐大帝朱棣最信赖的卫队,是朵颜三卫组成的三千营,万历援朝之役,上万蒙古骑兵跟随李如松在朝鲜痛揍倭寇,广宁惨败后,兵微将寡的巴彦蒙古依然勇敢地向后金发起进攻,掩护熊廷弼的明军撤退。清代,蒙古骑兵曾跟随清军出兵雅克萨,打退贪婪的沙俄,曾西征准格尔维护国家的统一。民国四分五裂,外蒙不幸丢失,但八年抗战,蒙古人还是奋起反抗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八路军的大青山纵队,李运昌的冀热辽军区,还是傅作义的五原大捷,百灵庙大捷,蒙古马刀都不止一次砍向鬼子的头颅。
辽沈战役的高潮在黑山、大虎山围歼战,这是林帅毕生的得意之作,而以风卷残云之势冲破廖耀湘兵团的指挥系统,牢牢将胡家窝棚阵地拿到手的,是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上万骑兵的突袭。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是蒙古马刀最后一次在战场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砍向中华民族之敌。
蓦然回首,世上已千年。
军事科技日新月异,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卷中,但是,蒙古马刀的精神还在,永远等待,祖国那一声召唤。
下层为转载。《追忆解放军中的蒙古骑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记载着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草原铁骑——内蒙古骑兵。他的建制是整编五个师。
在解放战争期间相继 组建。这支部队的组建, 曾任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委主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第一政委,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上将功不可没。解放以后各盟,市军分区又相继成立了骑兵团。有的骑兵团或独立骑兵营还参加了西藏平叛。这支部队的成立,使内蒙古的东部盟市在1946年或1947年就陆续解放了。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驰骋在我国辽阔的北疆大地上,参加辽沈战役 和平津战役,肃清内蒙古草原残匪,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赫赫战功。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们又为朝鲜战场运送和调训战马、支援前线。60多年过去了,当年“马蹄踏处坚城破、战刀挥舞鬼神惊”的英雄们已到耄耋之年,但是他们 的传奇故事早已铭记在草原人民心中。
1938年1月,中共中央确定,内蒙古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各族人民团结抗日。4月,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开赴伊克召盟,内蒙的抗日游击战争由此迅速发展起来。不久,当地的党组织也成立了一支蒙汉抗日游击队,在大青山南麓打击敌人。到1938年秋,发展成有200多人的骑兵游击队,为建立大青山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这两支部队也就成了最早的内蒙古骑兵部队。内蒙古骑兵的另一部分来源是伪盟军,日本投降后,内蒙古德王的卫队中有不少士兵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另外,有不少的伪蒙部队也投降了共产党。
内蒙古骑兵一度曾扩编到了10个师,13万人。当时,整个内蒙古的蒙古族才有200多万人,所以内蒙古骑兵师中包括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等各民族青年战士。
1946年9月,卓索图盟骑兵纵队在内蒙古赤峰成立。这样,内蒙古人民武装就发展为5个师、1个纵队,共2万多人。其中,除警卫团是步兵外,其余全部为骑兵。1948年1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也包括当时王爷的旧部队)统一整编,改称为内蒙古解放军。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蒙古族为主,由达斡尔、鄂温 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指战员组成的人民骑兵部队。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共三个团,2000余人。第一任师长莫德勒图,第一任参谋长都固尔扎布。同年3月,中国共产党西满分局派胡秉权出任骑兵第一师第一任政委。1946年5月编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1948年1月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骑一师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序列。1949年5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师。1950年11月,骑兵第一师建制撤销,所属部队分编为锡林格勒和察哈尔两个军分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1986年才改为摩步师,2000年改为机步师。
这支部队在剿灭国民党“光复军”激烈战斗中,逐渐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在辽沈战役中,师长带领全师铁骑执行围困长春、堵击长春突围之敌任务,歼 敌一万余名,有力地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
1948年9月,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第一场战役——辽沈战役拉开了序幕。骑兵第一师主力奉东北野战军总部电令,阻击廖耀湘兵团。在胡家窝棚和青苔泡阻击战中激战52天。参战部队英勇顽强,与敌人死打硬拼,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胡家窝棚阻击战是黑山战役的序幕,也是骑兵第一师战争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阵地坚守站。
1948年10月23日凌晨3时许,胡家窝棚阻击战打响了。
敌人二O七师三旅在重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向我骑兵第一师一团胡家窝棚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进攻。面对五六倍于我方的国民党部队,一团将士勇猛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坚守阵地7个小时,毙伤敌人数百名,65名将士英勇牺牲,为黑山、大虎山阻击战赢得了时间。在辽沈战役的52个日日夜夜中,内蒙古骑兵第一、二师始终配合东北野战军战斗在最前线,胜利完成了所担负的任务,为解放全东北做出了贡献。
在锦州战役时,骑兵第一师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半小时左右即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五团,俘获敌团长、副团长以下30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受到第四野战军总部的通报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为解放东北和华北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当时,内蒙古骑兵第一、二、三师主要征战于东北战场,配合东北解放军部队参加了1947年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而第十六师、十一师则配合华北战场作战。1948年9月,骑兵第一师和第二师奉命参加了辽沈战役中的黑山、大虎山地区阻击战和围困长春、解放沈阳之战。骑兵第十六师和十一师配合华北解放军主力参加了察绥战役。同年12月,骑兵第十一师参加了平津战役中的张家口围攻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新的篇章。
骑兵具有快速、机动、灵活、勇猛的特点,擅长战役侦察、远距离奔袭、运动防御、追歼敌人。骑兵相比步兵,不但能徒步作战,还擅长马上射击和劈刺。蒙古族的骑兵战士都精通马术,他们跨上战马以后,在马上简直什么都能做。当时为了躲开敌人的空袭,骑兵部队经常白天隐蔽、夜间行军,在急行军时一晚上甚至能奔行200多公里。在夜间行军时,几百人、上千人的骑兵部队,只要最前面的人和马清醒,其他人都可以边骑马边睡觉,战马会按照队列的顺序走,绝不会有一匹马掉队。当时骁勇善战的骑兵战士挎着马刀、端着机关枪在茫茫草原上长途奔袭,如神兵天降,让敌人措手不及、闻风丧胆。与国名党打仗的时候,国名党部队将领面对溃败的战事,无奈地对属下讲:“你们不要逃跑,外面有5万蒙古骑兵,你们跑出去就会被他们全歼。”当时战俘也称:“我们就怕拿着大刀的蒙古骑兵部队。”
1947年5月1日至1949年4月30日,内蒙古骑兵部队与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军作战633次,毙伤俘敌19875人,缴获各种炮69门、轻重机枪132挺、长短枪8359支、各种炮弹1203发、子弹68935发、战马20082匹,击毁敌机一架。
1949年5月,内蒙古人民解放军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改称内蒙古军区,下辖骑兵第一至五师,原第十师改称三师、原第十一师改称四师、原第十六师改称五师。内蒙古骑兵部队是驰骋于东迄长春、沈阳,西至绥蒙原野的快速机动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肃清匪患,安定社会秩序,在区外配和野战军部队作战,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英名。 平津战役之后,内蒙古骑兵部队进行了改编,大部分散到各军分区和武装部,编成了地方部队。也有一部分改编成炮兵团和运输团,编在四野或者三野的部队里。直到上个世纪的1975年,在广州军区的海南岛,还有内蒙古骑兵部队改编成的使用马匹的运输团,1975年以后,广州军区、武汉军区的运输部队全部改成了汽车,第四野战军下属的蒙古骑兵部队才最后消失。很多蒙古族干部战士回了内蒙古,留下来得只占很少数。如今,在广东的一些军分区干休所里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蒙古族老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部队共歼敌上万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中,除步兵外,骑兵是产生将军最多的兵种,我军共有(包括内蒙古骑兵)骑兵出身的将军36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5人;少将29人。36颗骑兵将星闪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骑兵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