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策古今】之九——预案与临机,浅析美军“蓝光行动”

来源:中国国防报  中国军网2019-05-16  作者:董大强 苗春刚(原标题:应对不力,“蓝光行动”折

戟沙漠)

转者按:“蓝光行动”是美国军史上一次著名的失败行动,为了方便不熟悉事件的观友了解背景信息,特简要说明如下。

综观本次行动,美军的预案看上去还是比较充分的。

从人员来看,以牛叉哄哄的三角洲队员为主,又从陆军、空军、海军、四等人、和海岸警卫队中抽调的神枪手、爆破手、飞行员,共计180人,其中战斗人员92人。人员不可谓不强。

从装备来看,用了6架c130(3架运输,3架加油),8架“RH53D”,这个运输硬件配备,即便放到今天的我国,仍然可以算是大场面。

从计划保密来看,了解整个营救计划的只有卡特、主要助理、国防部长和参联会主席。与任务有关的部队只知道各自的局部方案,不了解全盘计划。另外,为了放烟幕,美国防部调了3架MC-130型电子干扰飞机从阿曼基地起飞,干扰伊军雷达系统,尽可能干扰伊朗发现目标和迟滞派出战斗机拦截。还命令在波斯湾巡弋的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和各型军用飞机保持例行活动,以吸引伊朗注意力。从事后伊朗的反映看,他们似乎确实不知道这个行动计划。

从外交来看,为了麻痹伊朗方面,卡特在1980年4月7日宣布与伊朗断交,同时声称在5月中旬以前不会主动跟伊朗开片。这就类似于一个外交保证。可以说,为了这个行动,米帝大统领不惜当着全世界撒谎。

从行动准备来看,美国派出了情报人员渗透,启动当地暗桩,对人质关押地点,周边环境,交通情况等等信息摸得清清楚楚。还租了卡车、仓库,做了很多接应准备工作。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补给和前期人员,陆续通过空中和海上秘密运至中东。为了熟悉沙漠作战和夜战,这批行动队员被扔到内华达和犹他沙漠进行了专项训练。这批人每天练啊练啊,连驻伊大使馆每扇门,每扇窗的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

从美方预案来看,可以说万事俱备。那为什么会失败呢?一方面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次行动意外频出,几乎没有一件顺遂的事情,倒霉催的。另一方面,美方的计划表面功夫做得一流,但细节颇有缺陷。可以说预案轰轰烈烈,执行一塌糊涂。

首先,情报失误。美军根据自己一块钱买情报的传统,买了不知哪个渠道来的消息,选错了c130降落地点。情报贩子信誓旦旦保证1号地点渺无人迹,就是片沙漠里的硬地,自古以来只有亚当和夏娃的脚印。皇军只管放心降落,再就地开个篝火大轰趴都没人知道。结果,美军倒霉就倒霉在这个地方。

c130降落以后,接应直升机迟迟不到。大兵们正等得心焦,尼玛一辆大巴就轰轰地从附近的沙漠公路上开了过来。说好的渺无人迹呢?说好的开大趴都不扰民呢?这时候米军能咋整?放着大巴不管不行,6架c130明晃晃地摆在沙漠里,想看不见都不可能。米军只能截住客车并扣留乘客。经检查,乘客是44名外国游客,老弱妇孺都齐备,善了个哉的。

这边厢做好做歹刚刚哄好紧张尖叫的游客,那边厢,又有1辆油罐车和1辆小型卡车过来了。米军试图拦截,无效后开火,油罐车中弹起火,司机跳上后面的卡车跑了。美军估计是走私汽油的,不会主动去报告伊军方,也就算了。但就算这班油耗子不去报告,油罐车爆炸起火那么大动静,伊朗方面怎么可能长时间不知道,行动到此已经基本算是完蛋了。

其次,海军的极力掺合是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来米国三军就有相互马鹿的传统(四等人一边去),这次大卡司,三军需要协同作战,矛盾难免。这次活儿里头,主力是陆军和空军,海军戏份不大。海军一想,这么有富有创意,举世瞩目的大行动,要是自己不露一手,显得很没面子。日后军史上不仅自己少一页,更重要的是这么大场面里,自己要是没有存在感,怎么好意思跟国会山忽悠经费呢。于是开始强行匹配,非得露露脸不行。

于是在海军的争取下,RH53D就派上了用场。据说准备阶段,陆军很看不上海军这种娇贵的直升机,认为不皮实,你“海上种马”(RH53D的别称)在海上精力旺盛,但适应不了沙漠情况,去了要萎。但无奈国防部和参联会也架不住海军的厚脸皮,一碗水得端平,最后才选了RH53D。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由于伊朗高度戒备,无法从陆上基地派出直升机,只能从尼米兹上派出直升机才能避开监控,进入指定位置。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不去管它,总之海军直升机在本次行动中就这么进入了事件。

这些海军直升机究竟有多不适合本次行动呢?这一点可以从驾驶员看出一二。由于海军直升机飞行员没有飞过超长距、低空、夜视,最后只能由四等人飞行员来驾驶这些直升机(这些四等人飞行员原本是作为副驾,配备给海军飞行员作为支援的,但后来发现海军的飞行员实在太弱鸡,就干脆全盘接手了)。呵呵,俗话说“他人弓莫拉,别人马莫骑,有主的干粮不能动”,汽车尚且不要随便借人,何况复杂的直升机。就这样,一班不熟悉机况的四等人飞行员驾驶着没怎么磨合过的海军直升机出发了。

另一方面,海军的这8架直升机,机况也着实不好。RH53D的性能本来就不是太好,又在天气炎热的阿拉伯海执勤3个多月,盐雾已经对直升机机件造成了腐蚀。又因为局势紧张,出勤频繁,这些直升机根本没能得到应有的保养。驾驶病车行,代价血淋淋,此言诚不我欺,何况飞机乎?于是一出悲剧一幕幕地开始上演了。

第三,创意很好,奈何东风不与周郎便,米军非常倒霉。前文说过,米军到达指定地点后,直升机迟迟不出现,这是为毛?那8架直升机从尼米兹起飞,悄悄以超低空姿态从雷达盲区进入伊朗之后,战战兢兢地飞了2小时,6号机螺旋桨主叶故障,必须弃机。好,剩下7架。8号机收容6号机人员后继续飞行。随后就首先遭遇了坏天气——尘埃云团。云团浓如牛奶,只能目视导航。起飞后3小时,1号机发生故障,不得不紧急着陆一次。又过1小时,直升机编队再次遇到一股沙尘暴,5号机电磁罗盘出现异常,无法继续执行任务,飞回了“尼米兹”号。于是乎,这6架直升机跟头把式地在迟到70分钟后,赶到了集合地点。(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秘波斯力量——时之砂)

然而,此时油罐车已经爆炸了,再在原地呆下去就只有被打靶的份儿了,赶紧挪窝吧。但在给直升机加油时,美军发现2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还有其他机件损伤。于是乎能用的直升机仅余5架,但去救人至少需要6架直升机。于是大兵们赶紧报告上级,随后华盛顿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但是意外怎么会到此结束呢?米军此时处于一片紧张忙乱之中,大家别忘了,现在驾驶直升机的是一班不熟悉RH53D的四等人飞行员,这叫一个手忙脚乱。在给直升机加油的过程中,4号直升机的前轮故障不能滑行,为了给3号机腾位置,于是急吼吼地起飞。黑暗中飞行员操纵失误,螺旋桨划破C-130的机身,2架飞机顿时被大火吞没。直升机上3人、加油机上5人被烧死,另有5人被烧伤,机载弹药也开始爆炸。

到了这个时候,还救什么人,赶紧自救吧,抓紧跑吧。米军这时候也不要直升机了,全体改乘C130返回。在瞎折腾了半夜之后,5架C130陆续从1号地点起飞。幸运的是,大兵们在返航途中没有受到伊朗的攻击,多数大兵逃出了伊朗。真是死里逃生,刀头舔血,一背脊的冷汗。

最后,在德黑兰附近的沙漠中,美军只留下了8具尸体、5架外观完好的直升机和2架飞机残骸,以及一些武器和重要文件。行动失了个大败。

以上就是本次事件的基本情况。鉴于今天鹰酱与波斯猫之间的爱恨情仇,本文看起来别有意味。

500

美军遗留在伊朗沙漠中的飞机残骸

  1980年4月,为救回被扣为人质的美国驻伊朗使馆人员,美国以92名特种部队成员、6架C-130运输机和8架直升机组成联合特遣队,发起代号为“蓝光”的武装营救行动。虽然美军成功秘密潜入伊朗境内,但因受到恶劣气候和直升机机械故障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得不中途撤退,其间两架飞机相撞起火,最终付出阵亡8人、损失8架飞机的惨重代价。“蓝光行动”中,美军面对一系列意外情况所作出的临机处置值得深入剖析。

  应急预案不充分,困难预想不全面。“蓝光行动”的计划,不可谓不完整,不仅考虑了飞机型号、架次、航线、中途加油、行动地域地形等问题,而且对营救发起时间、分队进入方式、解救人质方法和撤退路线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划,但唯独缺少应急处置预案。这一疏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任务失败。

  美军从进入伊朗境内160公里后便意外不断。美军首先遭遇该地区常见的沙尘暴天气,因此前从未制定针对此类天候的应急预案,因此直升机驾驶员只能硬着头皮凭经验保持在70米高度飞行。由于细小沙尘吸入直升机发动机,6号和5号直升机先后出现故障掉队。其余直升机在历经重重困难进入预定的“沙漠1号”地区加油时,2号直升机又因辅助液压系统失灵无法工作。这样,原计划的8架直升机只剩5架能够使用。此时,美军才发现并没有5架直升机继续执行任务的行动预案,地面行动指挥官贝克韦斯一筹莫展。由于无法根据具体情况对行动人员和计划做出调整,“蓝光行动”被迫取消。

  此时,缺少预案的弊端进一步放大。行动取消后,所有人员在撤退时才发现,整个计划并没有直接从沙漠撤离的预案,参加行动的美军各个单位也从未演练过相关内容,这给美军带来灾难性打击。撤退命令下达时,美军出现混乱,一架直升机撞向正准备起飞的C-130运输机并引爆机上弹药,8名美军士兵当场死亡,“沙漠1号”地区变成一片火海。

500

留在伊朗沙漠中的飞机残骸

  应急准备不扎实,特情处置不合理。“蓝光行动”计划形成后,美军虽然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也挑选了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现场指挥,但由于执行任务的部队组成复杂,因保密又相互隔绝,导致参加行动的各部队成员互不认识。行动开始前,所有参战部队甚至没有进行过协同训练,为之后特情处置失败埋下隐患。

  指挥体系不统一。表面看,“蓝光行动”由詹姆斯·沃特陆军少将担任最高指挥官,但其所在的指挥小组还包括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中央情报局人员,甚至还有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实际上沃特掌握的权限和情报并不多。在具体行动指挥上,又区分地面和空中行动指挥,指挥官分别来自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3人缺乏统筹协调,当参与行动的直升机数量减少为6架且已错过会合时间后,地面部队对这一情况竟毫不知晓,只能苦苦等待,错过最佳临机决策时机,耽误行动进程。

  通信协同不顺畅。“蓝光行动”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直升机出现了机械故障。事实上,当率先进入伊朗的C-130运输机遭遇沙尘暴后,如果此时负责空中指挥的凯尔上校能够及时通知直升机编队做好应对准备,之后所有事故都有可能避免。然而,由于凯尔对直升机编队人员情况不了解,且无法直接指挥,兼之彼此间通信联络困难,凯尔最终放弃了与直升机编队的沟通,直接导致一系列意外的出现。

  装备性能不熟悉。行动前,考虑到海军飞行员不熟悉地面突击和投送任务,美军调用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飞行员执行此次任务。然而,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对海军RH-53直升机的性能并不了解。当6号直升机报警灯闪烁时,只需通过减速并降低飞行高度,就可继续安全飞行79小时,但他们并不掌握这一情况,反而认为出现严重故障,将飞机丢弃在沙漠里。在5号直升机导航和飞行仪表无法使用时,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同样作出无法继续执行任务的决定,实际上这架飞机离预定会合地区“沙漠1号”只剩不到25分钟航程,且马上将摆脱沙尘暴影响。可以说,如果飞行员能够熟悉座机性能,正确处理意外故障,完全可以保证6号、5号直升机坚持到达集合点。撤退过程中的两机相撞事故,也是部分由于人机配合不熟练、队员之间不默契等因素导致的。

  应急处理细节,反映基本战术素养。尽管从整体上看,“蓝光行动”是一次极为失败的军事行动,也暴露出美军面对意外状况时应对不力等缺点。但在一些具体细节上,美军还是表现出较好的作战素养。

  从战斗筹划看,美军虽未制定完整应急预案,但还是事先预想了部分情况,如突击队遭遇抵抗时,立即使用化学气体迷昏敌人。当营救行动受阻时,立即派出航母上的F-14战斗机和A-7攻击机,争取制空权、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掩护营救部队和人质撤出。

  从实施过程看,美军也及时处置了几起突发事件。C-130运输机着陆几分钟后,1辆伊朗客车驶来。为防止行动暴露,地面指挥官贝克韦斯当机立断,下令控制客车和乘客,确保行动隐蔽性。

  出现两机相撞的严重事故后,C-130运输机上的美军士兵凭借熟练的离舱训练,迅速有序地从飞机中安全逃生。随后还挑选身手较为敏捷的两名士兵救出被困的电台操作员等人,最大限度降低了人员伤亡。同时,地面指挥官贝克韦斯为保持行动的情报信息不被泄露,请求上级派舰载机摧毁了剩余直升机和绝密文件。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