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余晖——蒙古帝国的衰亡与蒙古政权的演化(下)

500

草原余晖——蒙古帝国的衰亡与蒙古政权的演化(下)

 作者:球叔  /  编辑:尘埃

500

上篇文章《草原余晖(上)》我们从钦察汗国建立说到伊尔汗国的灭亡,讲述了蒙古帝国从鼎盛到逐渐分裂的过程,在十四世纪初形成了元朝+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的“元朝宗主国格局”。

今天我们将从察合台汗国一直写到近代,概述蒙古帝国之后蒙古政权的演化。其中明朝和帖木儿帝国的崛起打破了“元朝宗主国格局”,清朝和俄国则扫清了不断破碎的蒙古世界。

四、从察合台汗国到帖木儿帝国

【东西分裂的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在西部给自己二儿子察合台的封地,但是随着蒙古的扩张,察合台汗国从边疆变成了帝国版图的中心。当帝国分裂之后,这种中心的位置反而变得更危险,枢纽位置变成了四战之地。

察合台汗国地形示意图

500

察合台汗国主要涵盖了天山山脉南北区域,其中西部的河中地区因为有中亚两大河的滋润,主要是以定居族群为主,形成了不花剌(布哈拉)、撒麻耳干(撒马尔罕)两大商业城市。而东部的伊犁和天山地区因为草原广阔、更加靠近蒙古核心区,所以更多的保持着游牧的习俗。东西两部分生活习惯的不同,慢慢开始影响察合台汗国内部的政治格局。

我们之前说过伊尔汗国内的蒙古人因为放弃游牧习俗和信仰当地的伊斯兰教而被完全融入到了波斯族群之中。察合台汗国首都一直处于东部伊犁流域的阿力麻里,也就是为了保持自身游牧的属性,避免被定居族群所同化。

察合台系关系图

(察合台汗国中后期汗王几乎都是都哇的后代)

500

然而到了第17代汗王、都哇的小儿子答儿麻失里时期(1330-1334年),他开始长期的驻扎在河中地区,着重发展汗国西部的商业,并且他还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推行伊斯兰律法。这样抛弃蒙古传统的决定让东部游牧族群非常不满,答儿麻失里之后,察合台汗国陷入了混乱之中,汗王不断更换。

在混乱之中,属臣出生的巴鲁剌思家族成为西察合台地区势力最强的诸侯。他们在1347年杀死了哈赞汗后,控制了察合台汗国西部,完全左右了汗王的人选。

巴鲁剌思家族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显然无法得到汗国东部族群的承认。东部的朵豁剌惕(杜格拉特)家族于是另外推选了一个察合台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王。秃黑鲁帖木儿在1360年和1361年两度西征统一了整个察合台汗国,但是短暂的统一依然无法控制西察合台地区风起云涌的状态,蒙古游牧族群已经很难在河中地区统治了。

【帖木儿的崛起】

这时候的河中地区与其说是一个蒙古汗国,不如说是一个突厥-粟特联邦,巴鲁剌思家族在内的各大势力都是突厥人,另外还有大量更早就生活在此的粟特人。

1370年,来自巴鲁剌思家族的帖木儿成为西察合台地区的统治者,他宣称自己是蒙古人,娶了察合台的后裔为妻,他也象征性的供奉察合台后裔作为汗王,自称“古烈干”(蒙古驸马)。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执政更加名正言顺,因为蒙古帝国在当时的河中的突厥势力中依然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察合台汗王一直到帖木儿晚年时期才完全被废弃。

察合台汗国的分裂

(1346年,元朝至正六年)

500

帖木儿上台后除了关注河中地区外,也希望能整合原本的察合汗国故地。此时的东察合台汗国也已经由朵豁剌惕家族的扎马鲁丁篡位,他也同同样记着察合台汗国原本的领地。因此这一东一西的两大篡位者不约而同的瞄准了对方。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中心的帖木儿雕塑

(图片来自网络)

500

双方的战斗不可避免,从喀什噶尔到费尔干纳,从伊塞克湖再到七河牧区,双方在天山南北斗争了20多年,虽然帖木儿占据优势,但是依然无法完全战胜扎马鲁丁。

古典时期的战争特别是游牧族群的战争常常被“首领决定论”所左右,他们非常依靠首领的指挥能力,能力强的首领往往可以缔造盛世或者维持局面的稳定,主帅一换,格局马上就改变。另外,首领的年纪也是重大的影响因素,打不过对方,却往往可以依靠着年龄的优势耗死对方,再趁着对方的乱局而取胜。这在元朝与窝阔台汗国、东西察合台汗国以及后来的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对抗中都能够感受到。

东迁的东察合台汗国

(1389年,明朝洪武二十二年)

500

扎马鲁丁在1389年去世,他的后代拥立秃黑鲁帖木儿之子黑的儿火者为可汗,帖木儿抓住这一机会,一举摧毁了东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阿里麻里。黑的儿火者不得不和帖木儿议和,将首都东迁到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别失八里,此后虽然东察合台汗国依然占据着伊犁地区,但已经放弃了统一东西察合台汗国的想法了。

整合了河中地区之后的帖木儿帝国马不停蹄的开始了更宏大的事业。

五、明朝和帖木儿帝国打破“后蒙古帝国格局”

【撤退的蒙元政权】

当帖木儿在中亚崛起的时候,在亚欧大陆的东部也发生了剧变,完全改变了亚洲东部的政治格局。

明初疆域图

(1403年,明朝永乐元年)

500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他发动北伐,攻占元大都和元上都,占领了广大中原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类似,明朝也是以定居为主的族群,他们几乎在同时打破了蒙古人的统治。

但是和帖木儿不同的是,明朝没有用“挟天子”的模式,而是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种类似当今“民族主义”的动员模式来发动对元战争。上期我们说过元朝的本地化与其他汗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元朝占据着广阔的中原定居区和蒙古游牧区,元朝统治者在失去中原后又切换回了游牧模式,保持了自身族群的稳定。

北逃的元廷被明朝称为鞑靼,经过明军的多次北伐之后,鞑靼的势力大为削弱。位于鞑靼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和鞑靼成为在蒙古高原的两大蒙古势力,相互战争频繁,实力也此消彼长。

明初鞑靼与瓦剌位置图

(1403年,明朝永乐元年)

500

瓦剌的主体是曾经成吉思汗时期征服的“林中百姓”,他们占据的是谦谦州(唐努乌梁海)附近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那里一直是边缘蒙古人的聚居地。不管血缘上与正统的蒙古人关系如何,这里至今都是完全蒙古化的区域。

15世纪中期和16世纪初期,瓦剌和鞑靼分别迎来了各自的强盛期。瓦剌首领也先首先控制了蒙古全境(包括布里亚特和兀良哈三卫),在与明朝的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一度兵临北京城下。瓦剌衰弱后,鞑靼又逐渐强大,达延汗统一了东蒙古诸部,并且他还重新划分了六个蒙古部落,这一格局后来成为清朝盟旗制度的基础。

达延汗后鞑靼内部各部落的分布

(16世纪,明朝中期)

500

鞑靼重新强大将瓦剌赶回了蒙古高原西北部,于是瓦剌逐渐向西往察合台汗国方向发展。此时的东察合汗国已经从统一的别失八里演化成吐鲁番、伊犁和南疆各势力混战的阶段,瓦剌借此机会占领了北疆地区,而南疆和东疆地区则由察合台后裔整合为完全伊斯兰化的叶尔羌汗国。

【破碎的钦察汗国】

视线再转往14世纪后半叶的南俄草原,钦察汗国在经历了月即别和扎尼别的盛世之后就迅速的陷入了混乱之中。白帐汗国的贵族脱脱迷失在混乱中逃到河中寻求正在崛起的帖木儿的支持,“蒙古女婿”帖木儿非常乐意插手蒙古人的事务,于是他不仅收留了脱脱迷失,还给了他几块领地和军队。

术赤系关系图

500

1381年,在帖木儿的帮助下,脱脱迷失统一了钦察汗国,将汗国分裂的东西区域重新统一在一起。但是此时的脱脱迷失对帖木儿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转变,甚至在统一钦察汗国后发动了对帖木儿的战争,攻打了帖木儿帝国的核心区——河中地区。气愤的帖木儿发动了对钦察汗国的战争,他在1395年直接摧毁了钦察汗国的首都别儿哥萨莱,这也导致了钦察汗国群龙无首的局面。

金帐汗国地形图

500

以蒙古人自居的帖木儿,万万没想到自己不仅是察合台汗国的掘墓人,也成为了钦察汗国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帖木儿去世之后,钦察汗国内各贵族开始瓜分汗国。以南俄草原为中心,先后分裂出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等众多汗国,同时一直受钦察汗国控制的莫斯科大公国也开始不断强大起来。

在钦察汗国西面分崩离析后,东面也开始了巨变。原本钦察汗国东部的白帐汗国和蓝帐汗国开始从北向南迁徙,这些自称“月即别人”的南迁群体在河中地区建立起最早的乌兹别克汗国,他们取代了衰弱的帖木儿帝国。不久他们又发生分裂,由白帐汗国后裔在楚河流域建立起哈萨克汗国,而留在河中地区的乌兹别克人之后陆续分化为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

陆续分化的钦察汗国

(1550年,明朝嘉靖二十九年)

500

至此,东亚在元廷北迁后分化为鞑靼和瓦剌两大势力,察合台后裔则坚守着南疆这最后一块故地,南俄草原上的金帐汗国分裂为数个小汗国,白帐和蓝帐人则占据了中亚的大片土地。

这些分裂的蒙古政权接下来将会面对着那些威胁呢?

六、清朝和俄国扫清破碎的蒙古世界

【清朝吞并蒙古诸部】

1616年,明朝末年,辽东地区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之后建立起大金政权。第二年,蒙古科尔沁部首领主动示好努尔哈赤,成为女真人的重要盟友。从位置上看,科尔沁部处于蒙古高原东部,这里以往都是蒙古大汗兄弟的封地,也一直是蒙古政权的不稳定因素,曾经占据这里的兀良哈三卫就一直徘徊在明朝和鞑靼政权之间。

大清建立时的蒙古格局

(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

500

当时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达延汗的七世孙——林丹汗,虽然贵为大汗,但他只能统领察哈尔部,科尔沁、土默特、喀尔喀等部都已经各自为政了,更不要说漠西的瓦剌后裔卫拉特诸部了。

崛起的女真人在努尔哈赤之后由皇太极继位,他继续依靠科尔沁等众多归降的蒙古部落一同进攻林丹汗,林丹汗最后在青海败亡。1635年,也就是林丹汗败亡的第二年,林丹汗之子额哲交出了元代的传国玉玺,皇太极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正统大汗。从满清入关到康熙大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蒙古诸部基本都归附了清朝。

就在清朝征服漠南漠北蒙古诸部的时候,漠西蒙古此时发生了分化,原本处于瓦剌内部的四大部落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准噶尔部发展壮大,成立了准噶尔汗国,覆盖天山南北各地;土尔扈特部西迁至钦察汗国的故地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向南迁到青藏高原建立起和硕特汗国;杜尔伯特部则往东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

准噶尔汗国全盛图

(1688年,清朝康熙二十七年)

500

不断强大的准噶尔部向西侵占了哈萨克汗国的七河地区、向南灭亡了处于南疆地区的叶尔羌汗国、向东攻打喀尔喀蒙古,甚至还曾灭掉了处于西藏的和硕特汗国,争霸内亚地区。

但最终决定准噶尔汗国命运的又是我们提到过的两个因素:“继承者危机”和“首领决定论”,这两大因素使得准噶尔汗国内乱不断,削弱了准噶尔汗国的军事力量。1757年,清军趁准噶尔汗国内乱不断之时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在东亚存在了五百多年的蒙古政权就被彻底的消灭了。

【俄国的崛起】

清朝在东亚扫清了蒙古政权,俄国也在东欧和中亚一步步的吞并各个蒙古汗国和部落。

我们曾经在《向海狂飙》这片文章里说过俄国有两波自东向西的领土扩张,对于处于俄国南部的众多蒙古政权来说,他们必定会与扩张时期的俄国相遇。

俄国第一波扩张中最先被征服的蒙古汗国是处于伏尔加河中游的喀山汗国。喀山汗国其实是处在沟通罗斯诸国、钦察汗国和西伯利亚的枢纽位置

伊凡雷帝吞并南方蒙古汗国前的世界

(16世纪上半叶,明朝中期)

500

从喀山汗国1445年立国开始就一直同西北部的俄国人攻伐不断,到1552年伊凡雷帝才完全占领了喀山汗国。此后伊凡雷帝继续占领西伯利亚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基本控制了东欧金帐汗国区域。在此时,钦察汗国主要生活的保加尔人、突厥人等游牧族群,加上部分的蒙古人,他们开始融合成后来在俄国南部广泛分布的鞑靼人。

金帐汗国经历上百年的战乱之后,在南俄草原其实形成了一个族群真空带,这里成为了另一支远道而来的蒙古人的牧区。1607年,以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为首的20多万蒙古人抵达了南俄草原的伏尔加河畔。与原本的穆斯林相比,俄国人显然更能接受温和的佛教信徒,所以他们允许土尔扈特人在此建立起卡尔梅克汗国(土尔扈特汗国),为俄国人镇守南方。

土尔扈特部迁徙路线

(17、18世纪,清朝前期)

500

在17世纪第一波征服远东的过程中,俄国人还在1664年征服了贝加尔湖南岸的蒙古边缘部落布里亚特,试图从北部打开入侵蒙古高原的入口。

当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让沙俄进入鼎盛时期之后,俄国人开始了第二波的领土扩展,除了向欧洲扩张,俄国人也继续向南控制散落亚洲内陆的蒙古各汗国。

沙俄在中亚的扩张

(19世纪,清朝晚期)

500

沙俄在1771年部分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后吞并了卡尔梅克汗国,在1783年奥斯曼帝国衰弱后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之后的19世纪逐步入侵中亚的哈萨克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同时还从衰弱的大清手上抢得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策动了外蒙古的独立。

至此,曾经称霸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和分散各地的蒙古汗国都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

七、蒙元帝国与世界秩序

蒙古政权从辉煌的蒙古帝国变成“元朝宗主国格局”,之后这个格局被明朝和帖木儿帝国打碎而分裂,再后来清朝和俄国把破碎的蒙古汗国完全扫清,蒙古汗国才彻底消失。现在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还有大量蒙古人后裔,而在中亚地区则是数量庞大的混血民族,他们是蒙古人与其他族群融合而成的新族群,比如俄罗斯鞑靼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阿富汗哈扎拉人等。

现代蒙古人聚居地行政区划

图中数字为该地区蒙古人人数,单位:万人

500

蒙古政权给中原族群带来了什么?它不仅仅带来了一条多民族共存的“西北民族走廊”(详见文章《历史的年轮》),它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更广阔的世界观,中原族群的文明体系成为了这个更大的世界秩序之下的一个部分。

在我国历史上,蒙元时期是少有的重商时期,元朝贸易规模空前庞大,发达的中原生产力通过蒙古人构建的亚欧大陆网络直接对接世界市场。同时,蒙元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信仰自由时期,佛教、景教、祆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信徒遍布各地,各宗教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示意图

自北向南依次是草原路线、沙漠绿洲路线和海洋路线

500

蒙古政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一时期出现了柏朗嘉宾、鲁布鲁克、马可·波罗、孟高维诺、鄂多立克、白图泰、亦黑迷失、杨庭壁、拉班·扫马、阔阔真公主、汪大渊等一大批沟通东西的著名人物。他们或是西来的传教士,或是西去的外交官,或是民间的探险者,他们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把当时已知的各大文明直接的连接在了一起。

蒙元时期中西往来的使者们

500500

在欧洲人开辟新航线之前,在古典时期的最后阶段,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蒙元时代重新繁荣了起来,蒙古人搭建起了连接东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区域的交流和贸易网络,西欧人也深深的种下了对于东方和财富的向往。

-  END  -

作者:球叔、地理爱好者,温大的小迷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