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钩沉】之一——反水的克格勃高官与忠诚的英国列宁主义女间谍
转者注:刚刚整理收藏夹,发现三条相关的旧闻。一篇是关于克格勃反水高官瓦西里·米特罗欣的,此人导致了史上最大的情报泄密案。另一篇是一位英国女子梅利塔·诺伍德,为苏联当了40年间谍,不求名利,只为信仰,最终因为米特罗欣的反水而暴露。将二人生平与事迹对看,别有意味。第三篇是“米特罗欣档案”解密之后的波澜,且作注脚。
史上最大情报泄露案公开:克格勃高官反水 千名间谍暴露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06-03 作者:杨舒怡
苏联解体后,一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高级官员叛逃至英国,还带去一份他苦心搜集的“百科全书式”苏联秘密情报资料,包含苏联安插在各国的间谍名单、秘藏在其他国家的武器、对他国目标的破坏行动等。
这份资料被西方国家“视为至宝”,揪出了一大批“潜伏”的苏联间谍,其身份五花八门,既有看似不靠谱的酒鬼,也有年逾八旬的慈祥老奶奶。
此事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情报泄露案之一。时过20多年,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档案中心公开了这份秘密资料。
怀揣密档投奔美使馆被拒
瓦西里·米特罗欣是苏联克格勃海外谍报总部的高级卷宗保管人。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总是偷偷把保密文件带回家,以速记手法抄写,然后打印并整理成分类资料,藏进奶油搅拌器等物件里,埋在乡间别墅的地底下。
瓦西里·米特罗欣
这样的做法持续了10多年,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米特罗欣1992年设法抵达一个“波罗的海国家”,但具体是哪国至今无人知晓,之后怀揣这份详尽的苏联情报资料投奔美国使馆。
令他意外的是,美国使馆对他没兴趣。于是,米特罗欣转奔英国使馆。一名英国低级别外交官请他坐下,热情洋溢地询问:“要不要给您沏杯茶?”
“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剑桥大学情报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安德鲁说。
苏联在美1000名特工暴露
按照安德鲁的说法,米特罗欣所提供的资料是英国和美国迄今获取到“最重要的单一情报消息源”。
资料详细记录了苏联谍报机构各项行动,更要命的是,还记录了潜伏在各国的克格勃特工名单。仅是在美国,苏联几十年间安插了大约1000人,在米特罗欣的笔记中占了整整40页。
剑桥大学保存的允许学者查阅的米特罗欣提供的俄文打印材料,共19箱。
这些克格勃特工身份五花八门,若不是因为米特罗欣的笔记,原本很难暴露。例如,梅利塔·诺伍德被曝光时已经87岁,被称为“老奶奶间谍”,曾长期把英国原子弹秘密情报传递给苏联,以前从未惹人怀疑。
米特罗欣在笔记中写道,诺伍德“忠诚,值得信赖,守纪律”,曾获苏联授勋嘉奖。在他看来,诺伍德比世界情报史上大名鼎鼎的“剑桥间谍帮”靠谱得多。
上世纪30年代,苏联海外谍报机构在英国剑桥大学秘密招募了3名青年学生,即“剑桥间谍帮”。根据米特罗欣的笔记,其成员盖伊·伯吉斯“总是受酒精的影响”,唐纳德·麦克莱恩“不善于保守秘密”。
罗伯特·利普卡是潜伏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克格勃间谍,代号“丹”,上世纪60年代向苏联提供美国情报,获苏联方面支付2.7万美元。英国获得米特罗欣的笔记后与美国分享信息,利普卡身份曝光,被捕并被判18年监禁。
复杂泄密资料犹如寻宝图
剑桥大学丘吉尔档案中心允许学者查阅米特罗欣的上千份俄文打印材料,共计19箱。至于原始笔记,仍未解密。
剑桥大学保存的允许学者查阅的米特罗欣提供的俄文打印材料,共19箱。
米特罗欣把资料分门别类,放在不同标题的卷宗里,其中一卷题为“捕鼠夹”。资料显示,苏联特工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员国秘密藏匿武器和通信装置。
在米特罗欣提供的罗马地图中,不仅标明3处苏联武器藏匿地点,而且附有详细的前往寻找及定位方式,犹如一份寻宝图。
除北约国家,一些苏联阵营内的国家也遭克格勃特工渗透,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
米特罗欣花费大量心力搜集这些资料,后来逃往英国隐姓埋名,受到警方秘密保护。他2004年辞世,时年81岁。历史学家安德鲁根据米特罗欣笔记撰写的一本书1999年出版,米特罗欣其人其事才逐渐为人知晓。
胸怀列宁主义 一英国女子40载苏联间谍生涯
来源:新华网2005年07月27日
俄罗斯连塔网日前发表文章《胸怀列宁主义,英国女子的40载间谍生涯》,介绍了为当年的苏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情报的英国女子梅利塔·诺伍德。诺伍德忠于信仰,一生无悔。文章如下:
93岁高龄的梅利塔·诺伍德于今年6月2日在其位于伦敦南郊的寓所中溘然长逝。
在邻居的印象中,这位普通的银发老人领着微薄的退休金,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会做美味的苹果酱,天天阅读英国共产党的《晨星报》。
祖母间谍梅利塔·诺伍德
然而,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却令英国军情六处名声扫地。她是克格勃安插在英国的最有价值的间谍。三十多年来,她一直为苏联刺探英国情报。她令英国蒙受的损失,与著名的“剑桥五杰”不相上下。 与其他间谍不同,她为人低调,从不提及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她轻视金钱,没有从苏联领取一分一毫的报酬。
情报无价 分文不取
诺伍德1912年出生于英国,父亲亚历山大是拉脱维亚著名的社会党人,被迫移民英国。他积极从事左派活动,并将列宁和托洛茨基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还创办了激进报纸。父亲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诺伍德。
30年代,英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空前强大,不少年轻人对苏联怀有好感,认为苏联的政治制度是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在德国发生国会纵火案、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后,英国民众从感情上进一步亲近苏联,某些左派人士甚至视苏联为法西斯“灰色瘟疫”的唯一克星。借此良机,苏联在英国招募了大批重量级间谍,如剑桥五杰中的伯吉斯和菲尔比,当然还有诺伍德。
诺伍德青年时代就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她嫁给同是英共党员的数学教员希拉利,并在有色金属科研协会谋得了会长助理一职。该协会负责合金及高技术研究的协调工作,是英国负责原子弹设计的核心部门,苏联情报部门岂能放过这条大鱼。
诺伍德职位不高,但能够接触到众多绝密情报,她将经她手的所有文件一一复印,或是拍摄下来。1937—1940年,诺伍德向苏联情报人员提供了大量科技情报。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看不见硝烟的间谍战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国不仅希望获得敌军情报,还非常关注盟国动向。情报战重心是搜集敌国和盟国在核计划方面的情报。
事实证明,苏联人对情报的窃取相当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原子弹研制进程。其中一部分情报来自美国,一部分则来自英国。英国于1940年开始实施名为“隧道合金”的核计划,诺伍德自1945年起开始向苏联情报部门提供该计划的有关材料。她将翻拍的资料照片转交给伦敦的克格勃联系人。出于安全考虑,她每年与苏联特工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但她提供的情报价值极高。英国人认为,斯大林对英国核技术的了解甚至强过英国首相艾德礼。因此,苏联在1949年便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而英国则晚了3年。
诺伍德一直坚持自己的情报工作,并为克格勃发展了若干能够提供军事和技术情报的新间谍。她与苏联的合作持续到1972年。
1979年,诺伍德与丈夫希拉利以游客身份前往苏联。当时,苏联政府要发给她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但她拒绝了。而她欣然接受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战斗红旗勋章,并感到非常自豪。
在中止与苏联情报部门的合作后,诺伍德并未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丈夫1986年去世后,她孑然一身,但仍坚持参加左派活动,每天早上都要买上30份《晨星报》,分发给邻居及友人。在邻居眼中,这位老太太虽然思想激进,但却和蔼可亲、令人尊敬。
身份暴露 当局无法控告
二战结束后,由于诺伍德从不掩盖自己的党派信仰,英国反间谍部门曾对她产生怀疑。长期调查后,她被认定为克格勃间谍,但军情五处苦于找不到任何证据,无法控告她。当然,这是英国情报部门在90年代末诺伍德身份暴露后的说法。不少人怀疑军情五处是在为挽回声誉而自圆其说。
令诺伍德身份暴露的是苏联叛逃者瓦西里·米特罗欣。此人曾在克格勃负责国外情报的第一总局的档案处工作。1972年,克格勃要搬到莫斯科郊外的新楼办公,米特罗欣利用这一时机,选取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档案,用笔誊写在纸上,并将纸藏在鞋中带出,回家后打印出来,送往郊外的别墅收好。
1972—1984年,米特罗欣利用工作之便,抄录了大量情报,其中包括克格勃在国外展开的行动,军官、间谍及情报提供者的姓名,间谍们从世界各国发回的形势分析报告。他抄写了数千页档案,其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80年代。
苏联解体后,米特罗欣过着潦倒的退休生活,他萌生了出售档案,为自己谋得宽裕晚年的念头。1992年,他携带部分档案,前往里加。他来到美国大使馆,但却吃了闭门羹。使馆工作人员认为,这要么是克格勃放的烟雾弹,要么是米特罗欣为尽早离开苏联而伪造的假档案。
米特罗欣没有灰心,他又去了英国使馆。英国特工与他进行了多次交谈,意识到这批档案的价值,迅速通报了伦敦。伦敦为米特罗欣全家办好了所有证件、购好房屋、发放了很高的津贴。当年9月7日,他在英国特工的帮助下来到伦敦。当时,米特罗欣只带了一小部分材料,多数档案都藏在他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伦敦派理查德·汤姆林森以外交官身份前去莫斯科,从米特罗欣别墅的地下刨出档案,运回伦敦。汤姆林森后来因在网上公开百名英国情报人员名单及军情六处一系列暗杀计划而名声大噪。
英国人仔细研究了米特罗欣档案,认定其中的“霍拉”便是诺伍德。1999年,上千页的《米特罗欣档案:克格勃在欧洲和西方》一书付梓,该书的出版在英国引起了轰动。诺伍德被称为“红色间谍奶奶”。
今生无悔 只为苏联解体叹息
身份暴露后,记者蜂拥而来,诺伍德却显得非常淡定自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诺伍德并不否认曾与克格勃合作了40年。她说:“既然做过,就应当承认……我不是为了金钱。我希望通过提供的材料,帮助苏联成为能与英国、美国和德国抗衡的国家。”
一名记者问她是否为所做的一切感到后悔,她干脆地回答:“绝对不会。”
她居住的仍是50年前与丈夫希拉利贷款买下的小屋,屋内贴满了支持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标语。她告诉记者,她崇拜斯大林,认为苏联解体是个悲剧。
她黯然神伤地提及了丈夫的辞世。两人相濡以沫50年,希拉利在得知她的间谍活动后,虽然表示反对,但并没有制止,他尊重妻子的信仰和选择。这份深情令诺伍德终身难以忘怀。她对独生女儿安妮隐瞒了自己的身份,直到米特罗欣档案出版后,安妮才知道这一切。
1999年10月,英国内政大臣斯特劳表示,诺伍德理应接受法庭审判。但无论是米特罗欣誊写的档案,还是诺伍德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的事实,都无法作为法庭证据,而取得确凿证据的希望极为渺茫。当年岁末,英国司法部门宣布对87岁的诺伍德免予起诉。
诺伍德只是位普通的英国女子,她的经历印证了这样的真理,即真正有价值的间谍并非如詹姆斯·邦德那样身着燕尾服、魅力出众、能够驾驭一切交通工具、独闯龙潭虎穴。最具价值的间谍是像诺伍德一样外表并不出众的人,他们资质聪颖,办事稳妥,作用不可小觑。
“米特罗欣档案”中的间谍往事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4-07-17 作者:张晓红
1952年,约瑟夫(右)与铁托在一起。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档案中心公开了一份秘密资料。这份被称为“米特罗欣档案”的资料是1992年叛逃至英国的前“克格勃”工作人员瓦西里·米特罗欣带给西方的一份厚礼。英国情报史学者克里斯托弗·安德鲁根据这份资料写的两本著作———《剑与盾》和《克格勃与第三世界争夺战》曾引发热议。不过,那时透露的“米特罗欣档案”只是冰山一角,如今,丘吉尔档案中心将其全部开放。
俄罗斯不相信情报已被大量泄露
米特罗欣曾在“克格勃”服役30年,官至少校,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克格勃”第一总局(海外谍报总局)档案室工作,负责管理最机密的档案。
1972年,第一总局搬家,近30万份秘密档案需要转移到新总部,负责检查和密封工作的,只有米特罗欣一人,他开始接触只有最高级别官员才有权力看到的秘密资料。那时候,他总是偷偷把保密文件带回家,以速记手法抄写后整理成分类资料,藏进公寓的奶油搅拌器等物件,或埋在乡间别墅的地下,这样一干就是12年。
苏联解体后,边防检查变得异常松懈,米特罗欣终于等到了出逃机会。199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75周年这天,米特罗欣带着家人和6个大箱子离开俄罗斯,几天后到达伦敦。1996年12月德国《焦点》杂志曾报道,一位前“克格勃”官员“带着一份有上百名俄国间谍的名单”叛逃到了英国。
然而当时除了英国人,几乎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相信会从天上掉下这样的馅饼。德国对外情报局女发言人甚至嘲笑此事“纯属胡言”。就连俄罗斯国家情报机关也自信地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出现。
然而事实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克里斯托弗·安德鲁在自己的书中称,被米特罗欣曝光的不只数百人,而是遍布全球数以千计的苏联特工和情报人员的详细资料,其中一些甚至还隐藏得很深。“从十月革命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所有为苏联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如今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身份没有暴露,”安德鲁写到。
双面人:“大使”与“杀手”
在“米特罗欣档案”曝光的苏联特工中,约瑟夫·格里古列维奇是隐藏最深、最巧妙的一个。1934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克格勃”前身)招募他成为一名外勤特工。
约瑟夫在特工生涯中一直扮演着“杀手”角色。上世纪30年代末,他被派往西班牙,建立一个名为“机动小组”的特工网络,策划刺杀“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领袖安德雷斯·尼恩。与约瑟夫合作的,是西班牙“铁血杀手”维托利奥·比达利。
战争结束后,约瑟夫努力让自己的“杀手”角色转型。1949年,他在一名哥斯达黎加朋友的帮助下买了一张假护照,谎称自己是哥斯达黎加咖啡富商的私生子,为分财产,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意大利罗马。
一番改头换面后,约瑟夫跻身上流社会,不仅创办了一家进出口公司,还和罗马的商界、宗教名流打成一片,连当时的哥斯达黎加总统何塞·菲格雷斯都成为他家的座上宾。1951年,约瑟夫被任命为哥斯达黎加驻罗马大使馆代办,第二年升级为哥驻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两国大使。
大使身份并没有让苏联情报机构忘记约瑟夫的杀手本质。1952年,他再次接到刺杀任务,目标是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然而,就在准备实施刺杀前,斯大林突然去世,约瑟夫被召回莫斯科,任务终止。
突然消失的约瑟夫一家让罗马外交圈乱成一团,不明真相的外交官们甚至传出约瑟夫被意大利黑手党灭口的谣言。事实上,此时的约瑟夫已在莫斯科安顿下来,成了一名研究拉美历史和罗马天主教堂的学者。他的这个“学者”头衔是实打实的,不仅出了几十本书,还加入了苏联科学院。
不过,这位“著名学者”从不愿写任何自传类文章,也不愿意拍照,同事们都把他看成“怪胎”。直到苏联解体以及“米特罗欣档案”流出后,很多人才对约瑟夫的怪异习惯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