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吞之后,忽必烈死于肥胖

  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转换,犹如生态系统的代谢,总存在一个吐故纳新的现象。生态体系是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否则就会衰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到忽必烈建立元朝,虽然还是蒙古人占居着主导地位,但其统治者的“生态体系”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500

  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

  蒙哥汗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不幸遇难。他的一死,汗位空虚,犹如出现了政治真空,将征战世界各地的王位争夺者吸引到古老的蒙古高原中。这些争夺者包括蒙哥的三个弟弟,即二弟忽必烈,三弟旭烈兀,幼弟阿里不哥;以及他的三个儿子: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儿子们都年幼,所以汗位的争夺集中在几个兄弟身上。

  于是蒙古大军的兵锋陡然内卷:正在西方攻城掠地的蒙哥之弟旭烈兀,在连克波斯、巴格达、叙利亚之后,停止了对埃及的进攻,转而率领重兵东归,只是在他听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已开始了夺汗之战后,就转变主意,就地割据称汗了。从此,他不再以征服世界为使命,而是以自己的属地的最大利益考虑,力求巩固,不再扩张。

  而在蒙古故地,同为蒙哥之弟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展了争夺汗位的持久战。阿里不哥是最小的兄弟,按照蒙古人的传统,长子在外征战,幼子在家守业。因此,阿里不哥在蒙哥汗去世之时,占据了汗室中最大的权力资源,大部分留在蒙古故地的贵族都支持他当选新的大汗。

  起初,阿里不哥的优势很明显。蒙哥征战南宋时,其随身携带着象征汗位的大玉玺。而这枚大玉玺在其死后,由其儿子阿速带保管。阿速带等人返回蒙古故地,举行葬礼,并将玉玺交给了阿里不哥。

  按照蒙古传统,谁担任大汗是要经过忽里勒台制度的确认。忽里勒台是一个集聚黄金家族诸宗王、有权势的大臣与万户长人等会议,召开地点在翰难河源。不管前任大汗有无定下继承人,都要经过这一会议的确认。遵照这一程序,在1260年春季,阿里不哥在和林城附近称汗。

  忽必烈受蒙哥的指派,正在漠南地区从事征服汉地的任务。漠南地区是他的根据地,在这里,他通过经营多年,积聚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势力,包括有董俊、严实、史天泽、张柔等地方实力派。这些实力派是在金元之际在中国北方地区兴起的,当时由于金朝统治的衰败,华北各地战祸连天,一些地方势力为了自保而形成军事割据,通过招揽游民、恢复生产等措施,形成了较强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蒙元之时,为了笼络这些力量,给其头领在“万户”的尊号。

  这些汉人万户对忽必烈的影响很大。由他们身上,忽必烈吸收了“立嫡长”的思想,以此作为对抗蒙古习俗中“立幼子”的武器。在“立嫡长”的思想体系中,忽必烈是蒙哥的长弟,自然更有资格比作为幼弟的阿里不哥继承汗位。

  忽必烈也在1260年春季称汗,但其称汗的地点不是传统中的翰难河源,而是在漠南的开平。此地后来被改称为上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多伦地区。

  天无二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就此开始。

500

二、夺汗之战

阿里不哥首先向忽必烈发起进攻。这样做是由其原因的。一开始,阿里不哥拥有较大的军事优势,他掌握的军队包括有漠北蒙古各部的军队、蒙哥南征的部队、六盘山地区的4万骑兵等。而忽必烈的部分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跟随自己征战南宋的4万人,二是服从自己的汉军万户。

  阿里不哥的进攻方向有二,一是忽必烈称汗的地方——开平,二是六盘山方向,即甘陕一带。然而初次交战,阿里不哥就遭到失败。随后,忽必烈亲征一路攻打至和林,并在和林城外获得大胜,另一种在甘肃地区也获得了大胜。

  阿里不哥北遁,忽必烈没有追击,在蒙古草原过了一冬后回到漠南原地。之后,阿里不哥卷土重来,收复了和林,进一步穿过草原进攻开平。忽必烈反击,双方在昔木土发生了决战。此战又是忽必烈的大胜而告终。阿里不哥再次远遁,忽必烈再次让部下停止追击。于是双方又一次休战,回到故有阵线,安稳地度过了冬季。

  此时,阿里不哥犯了一个错误,他派兵攻打察合台汗国,原因是该国没有服从自己,给自己提供军粮物质。阿里不哥视其为背叛,竟然不顾忽必烈的巨大威胁转而与曾经的盟友兵戈而向。由于其愚蠢表现,很多蒙古贵族都离开了他。玉龙答失也向他要回了蒙哥的玉玺,转而制造忽必烈。最后,阿里不哥不得不投降。

  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利用了蒙古贵族与汉地万户的力量。他的核心部队本来就产生于蒙古草原,所以对大漠草原的征战十分熟悉,这使他能够很快地抓住阿里不里的主力进行决战,也可以使他能够在敌军一时退败后从容驻守或者退却,以期更好的作战机会。而汉地的万户给忽必烈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由于汉地经济发达,忽必烈可以调集大量的军用物资与兵员。大量的汉军士兵参与到了夺汗之战。另外,在战争之前,荒凉的漠北地区就已经在靠漠南提供的资源而生存;在战争发生后,漠南的支持消失,又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灾,漠北连独立自给的能力都没有了。

  

三、李璮之乱

  忽必烈借助汉地万户的力量,赢得了汗位争夺战。这一过程中,他的周围汇聚了很多汉人人才,忽必烈非常能够知人善任。如廉希宪,他的作用非常大,经过其游说,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蒙古贵族塔察儿归顺了忽必烈;经过其果断措施,消除了阿里不哥在川蜀军团的影响。再如王文统,他任平章京事,总理政务,相当于丞相之职,由于其在华北大规模推广汉法,给忽必烈提供了巨大的财力人力支持。

  忽必烈吸纳了汉地力量,使其在夺汗之战中优势大增。历史如果这样演绎下去,蒙汉友好可能成为元朝的主旋律。然而一件事的发生,却将其完全颠倒:这就是李壇之乱。

  李璮是割据山东的势力,在当时的汉军万户中,他是实力较强的。早在蒙哥南征时,他就不怎么服从调遣。忽必烈登基后,逐渐加强了对汉军万户的控制。这加快了王璮反叛的步伐。在1620年春,李璮起兵,其影响范围从山东到甘肃,从淮河到燕京,纵横数千里。一时间,元朝有被颠覆的危险。当时,王璮还联络史天泽等汉军万户,想要一同起事,但没有成功,这些汉军万户后来成了王璮的掘墓人,正是史天泽攻破其最后的防线,砍下其头颅的。另外,李璮还外联南宋,南宋也派了兵马北援,可惜这些宋兵不经打,很快就全线崩溃。于是,李璮在蒙古军队的层层包围中,败亡于济南孤城。

  李璮失败后,忽必烈转变了对汉人的态度。因为王文统是王璮的姻亲,所以被格杀,执掌财政的人转为回回人;其他汉军万户在短时间内削夺爵位。汉人的元廷中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即使有科举取士,也仅仅是点缀而已。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李璮之乱,汉人在元朝的政治地位不会那么低,汉法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应用,那样的话,蒙元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统治中原。当然,那样的话,蒙古人被同化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500

四、忽必烈的盛宴

  忽必烈对汉文化的疑惑与敌视,其实是根深蒂固的。他认为辽朝败亡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兴盛;金朝失败的根源在于重视儒学。在他的统治下,一直没有理顺帝国各族的关系,进而客观上造成了四等人制度。整个元朝体系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呈现两张皮的样子。蒙古贵族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习惯,在军事政治制度中有着特权,在思想文化上也刻意与汉地习俗保持距离。忽必烈谥号元世祖,但这只是汉人儒士观念中的存在;在普通蒙古人心中,他被称为“薛掸汗”,意为聪明之汗。

  忽必烈晚年爱好宴饮。宴会上总少不了烤羊肉,煮牛肉等等油腻的食物。大吃特吃这一习惯也是蒙古人从草原上带来的,而且任何蒙古人是不惮于在公共场合暴饮暴食的,相相反以吃喝为能事。然而经年累月的吃喝,让忽必烈成为一个肥胖症患者。1294年,在称汗三十四年后,忽必烈去世,走完了他八十岁的人生。再过七十年,元朝被推翻。

五、后记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统一起来。强大的中原王朝如汉、唐,都只能在短时间内将北方游牧地区纳入统治,而且多以羁靡的方式加以治理。一旦有游牧部族强大起来,这样的治理方式就宣告失败。而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他们少得可怜的人口很快就会在几代统治之后被同化,因而成为草原上的亲戚们的征服目标。

  用个通俗的比喻,狼与羊无法和平共处,但可以构建一个生态体系,让狼与羊各得其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