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弹道导弹打航母,还是使用航母打航母,哪一种方法更靠谱?

作者|  科罗廖夫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反舰弹道导弹是目前最有可能给航母造成重创的反舰导弹,和常见的反舰巡航导弹相比,反舰弹道导弹拥有诸多优势。

500

第一、射程远,目前中国两款反舰弹道导弹拥有较远的射程,其中东风-21D射程约为2000公里,东风-26导弹的射程更是接近4000公里。因为它们的射程远,反舰弹道导弹发射平台可以在对方航母战斗群以及其他兵器的作战半径外从容发起攻击。相比较之下,目前主流反舰巡航导弹的射程最多不过500~600公里,这意味着它们的发射平台在成功发射反舰巡航导弹前有可能遇到对方战斗机、护航舰艇、防空导弹的密集拦截攻击,反航母成功率并不高。

第二、飞行速度高,难以拦截,作为弹道导弹中的一员,反舰弹道导弹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部分飞行时间都是在大气层外或者是大气层边缘进行高超音速飞行。去年中国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CM-401反舰弹道导弹的飞行速度最高达6马赫,平均速度也达到4马赫。即使是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它的最高速度也只有4马赫,而且在威力、射程上明显逊于反舰弹道导弹。需要注意的是,CM-401其实只是一款低端出口型号的反舰弹道导弹。

500

而中国自己装备的反舰弹道导弹在射程、速度、精度上都要“更上一层楼”,完全不是CM-401可以相提并论的,特别是它们的末端打击速度已经超过现有防空反导拦截体系的能力范围内了。

很多人在关注反舰弹道导弹时,往往关注的是反舰弹道导弹本身的射程、弹头重量、速度等数据,并凭借这些数据就来说明反舰弹道导弹的反航母能力如何如何,这其实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种超远射程的、用于打击移动目标的导弹,任何一款反舰弹道导弹都需要借助其他平台提供的信息才有可能完成反航母作战任务。为了支持反舰弹道导弹的反航母作战,一个国家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建设一套完善可靠的海上侦察/搜索以及制导体系。弹道导弹主要依靠一个大而统一的目标指示系统,需要有完善的指挥侦察通信体系,譬如各种类型雷达/光学侦察卫星,海洋电子侦察卫星,远洋巡逻机、电子侦查舰,核潜艇、侦察渔船,天波超视距雷达,这些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还要融会贯通,掌控有力。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母,及时为导弹装订目标,及时判断打击效果。

一个完善的反击航母的体系,应该是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打击和作战效果评估于一体,以打击水面、水下目标为作战目的的完整对海防御系统。隔着几千公里,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就准确地命中一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母舰,这显然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一个庞大先进的系统予以支撑。

航母编队是一个融制空、制海、制陆、制电磁空间和反潜作战“五位一体”功能于一身的战役集群。航母的身边所配置的大型雷达系统,拦截系统,反导系统就足以拦截飞来的导弹。

在2015年9月,中国首次公开亮相了东风21D和东风26两款导弹,一个月后美国就有了反应,美军紧急将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本福德”号升级为“基线9”系统,兼具反弹道导弹作战能力和“协同交战”能力,前出派遣到太平洋西部,进驻日本横须贺基地。

同时紧急为几艘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改装”基线-9“Baseline 9系统,该系统提升了反导系统的运算速度,可使用SM-3和SM-6导弹拦截射程3000公里左右,突防速度10马赫的弹道导弹。美国认为这种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中国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的威胁。弹道导弹和反导系统,是个相互较量的结果,并没有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的境况出现。一个标准的航母战斗群的和防御能力异常强大,不能指望一两件所谓“杀手锏”就能将其击沉,必须要打造一个适合本国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现状的大型海防体系,才能与航空母舰对抗并将其击沉。

而航母的优势在于高度的机动性,以及综合打击和防御体系,目前的进攻型航母都能以每昼夜1000公里左右的速度进行大范围的机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陆基的反舰弹道导弹。航空母舰战斗群可利用自己的高速机动性,做很多事情,例如依靠高速机动来摆脱追踪,实施战术上的欺骗。例如高速机动来调动对方国家的陆基航空兵和导弹力量,使其顾此失彼。

美国在80年代多次搞过北约内部的反航母演习,多数情况下航母可依靠机动占据上风,美国当时也多次突然对苏联近海进行航母突击演习,最猛一次是从堪察加半岛南部突入鄂木斯克海,这等于是突入苏联的内海了,然而苏联毫无察觉。

500

航母摆脱卫星和电子侦察的战术有好几百种,例如可以在对方卫星过顶期间,在夜间安排大型补给舰或辅助船紧密贴近航母伴随航行,然后在卫星离去以后,利用夜间脱离辅助船,以30节高速狂奔10小时,等卫星再次过顶时,会看到一艘电子信号大开,以上次侦察预计航线正常航行的“航母”。真正的航母早已在好几百海里外了

所以,最理想的反航母武器,还是航母本身。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