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又被吐槽了
文丨周围 来源丨蓝媒汇
王志文和范伟曾经演过一个电影,叫《求求你表扬我》。在电影里,范伟一直在到处企求一个小小的表扬而不得。最终,他放弃了被表扬。
十多年以后,滴滴也终于发现,被表扬真的很难。
既然表扬太难,“放弃”被表扬也没什么,索性就找个骂,求个痛快。
当《七嘴八舌吐槽滴滴》的完整版出现在了各大社交平台上时,很多人才发现,滴滴主动找骂这事,是来真的。
在吐槽会上,专业脱口秀演员为代表的滴滴乘客、滴滴司机、滴滴的产品经理以及柳青,先后上台,实力吐槽。
为什么总是打不到车,系统派单为何舍近求远,预估价与实际打车费用为何存不一致,滴滴出行App地图定位不准,滴滴有没有大数据杀熟,是否应该拒绝单个醉酒乘客乘车等问题被拿了出来。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包袱不断,段子横飞。不过,不少人在看完节目后有些不解:滴滴为什么要主动找骂?
滴滴内部吐槽会
其实这也好理解。别的解释大家都不听,大家就是喜欢听滴滴被吐槽,既然如此,何不亲自办一场专门的滴滴吐槽会,让大家尽情吐槽?
至此,滴滴可能是中国第一家专门花大力气找人来吐槽自己的互联网公司,但这却不是滴滴第一次办吐槽会专门来吐槽自己。
今年6月,滴滴成立七周年,“滴滴吐槽会”第一次推出,在这场吐槽会上,包括程维、柳青等在内的一众高管和员工,先后上台接受来自他人的无情“吐槽”。
从公司的战略调整、内部协作、薪酬福利制度、企业文化到打车的用户体验、客户服务与沟通等,无一不在吐槽之列。
每次坐上滴滴,不都是一次车内的滴滴吐槽大会吗?柳青的每一条微博下,不都是一场大型的吐槽现场吗?
早就经受过各种花式吐槽的滴滴,何苦再办一次吐槽会呢?
“解决问题,首先要看到问题。”柳青说,办吐槽大会,是希望通过这种娱乐化的形式,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真是Too Young!柳青微博下的评论里,真实的声音还不够多么?
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滴滴创始人程维所说的,滴滴出行,不仅是一家科技创新企业,更是一家社会服务型企业,因此要做到更加的开放与利他。
如果说内部吐槽还留有余地,那么,如今的公开吐槽,便是将这一场“刮骨疗伤”式的自我剖析行动,放到了大众的视野中进行考量,接受来自于外界的眼光。
从玩微博到“住进”微博里,从“活跃”在微博中,到“活”在微博里,通过微博,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来听取外界对滴滴的建议与反馈,即使有些反馈,并不那么友好,但柳青将此视作滴滴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公众的第一步。
而程维则响应滴滴正在大力推广的乘车系安全带行动,每天准时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系安全带的自拍。
程维的安全带每日打开
就是在乘坐飞机经济舱时,也不忘合拍一照系安全带的造型照片。满满的全是自黑。
话说,程维,你这是嫌滴滴招黑的不够多吗?
不过,自黑、自嘲的方式,其实是一种开放性的心态。久而久之,大家发现,一些细微的内在变化,正在这家在线出行企业的身上悄然发生。
2018年11月,在继推出线上意见征求、线下意见调研等举措后,为进一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满足公众便捷安全的出行需求,滴滴上线了“公众评议会”,针对平台面临的难题和挑战,长期征求意见和建议。
滴滴公众评议会的主要议题
目前,“滴滴公众评议会”已开展多期,先后围绕网约车内环境是乘客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环境、乘坐网约车是否需要实名制、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司机空驶送回遗失物品收取多少费用合适等具有广泛争议的话题,邀请各界参与讨论。
此后,不少平台相继跟进,上线了类似于“滴滴公众评议会”这种形式的公众评议活动,借以吸取来自于各界的反馈和建议。
虽然各家在叫法上有所不同,但由滴滴发起推行,并逐渐发展成熟的这种公众评议行动,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通过线上的形式,强化与外界沟通,推动社会沟通方式变革的创新之举。
滴滴媒体开放日活动现场
而“媒体开放日”活动,则是滴滴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渠道,及时向外界传递自身在产品、服务和体验等方面的工作进展,让外界可以更充分地了解这家企业正在做的事情,消除隔阂,弥补信息的不对称,增强信任。
也就是在这些开放性举措相继推出的过程中,大众能够感知到,作为一家日单量达2500万单的在线出行平台,滴滴的身上,承载了来自于司乘双方,乃至于更为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各种情绪,甚至是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所造成的误解与偏见。
而这些因素的郁积,很可能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情绪堰塞湖。当某些情感的输出,无法通过正常的通道予以快速疏解时,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的情况——当吐槽也可以成为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其效果甚至强于传统的疏导流程时,何不放开,让大家尽情吐槽?
反正滴滴一直都是招骂体质。打不到车,骂滴滴;东西丢车上了,骂滴滴;价格跟预估不符,骂滴滴;没有单,骂滴滴;被扣分,骂滴滴……
最终是乘客骂,司机也骂。骂滴滴,变成了一种正确且毫无风险的事情。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当这次节目的完整内容公开后,引来更多的却是来自于外界的鼓励和点赞。
柳青微博下的评论
“喜欢滴滴这种跟大众进行沟通的方式,自黑自嘲,但最终还是为了提升产品体验。”“真的很有意思,一边吐槽问题,一边以幽默的形式解释问题,诠释了幽默与问题点。”“成长离不开批评,加油,滴滴”“哈哈哈哈哈,(柳青)在微博活跃的像个营销号,太可爱了!”
一吐而快,固然过瘾。但如果不能将外界的反馈和意见化为有效的手段,用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吐槽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而沦为一场口水了。
通过一本正经地吐槽,来强化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吸取有价值的建议,进而改善产品和服务体验,才是最终目的。
在过去的那段堪称黑暗的日子里,滴滴在创新社会公众沟通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服务体验的提升。
滴滴出行App推出的AR步行导航
例如,前几日,滴滴出行联合郑州机场,共同投入推出了包括滴滴上车点、乘客休息区、AR步行导航、网约车专属上车区和通道等乘车体验优化举措,最大程度的方便旅客出行。
此外,外界还可以看到,沟通流程的不断优化、产品迭代的不断推进、出行方式的逐渐丰富、出行体验的更加人性化,诸多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工作都在有效推进。
吐槽也是生产力,毁誉往往相伴而行。
滴滴若想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承载更多来自于社会的肯定,它就必须承受更大的来自于社会的吐槽。
从这个角度来说,滴滴吐槽会,还很有必要继续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