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素霓生:永不消逝的电磁波

广州西关的老房子里面,有些老广还依然保持着用蜂窝煤煲汤的传统。不同的只是以前煲汤,用的那个炉子就放在一楼的家门口,现在都搬上去了楼顶。
老火靓汤的制作需要功夫,晚上把汤料洗净准备好,放进去煲里面,武火煮沸以后换到蜂窝炉子,用文火煲上整整一个晚上,早上的时候已经烂熟。那个老火靓汤的味道,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小王喜欢上了威士忌,尤其是苏格兰威士忌。他说质量上乘的威士忌,可以品尝出十来种味道。广州的老火靓汤,跟上乘的苏格兰威士忌一样,也是可以分出好多层次。
常常开玩笑,说在珠三角地区,因为食材本身的质量一般,所以必须下功夫去提升烹饪技巧,才能烧出好菜品。若是换在东北,那里天然拥有上乘的食材,那么无论生吃还是烂炖,简简单单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烹饪是需要用心,一步一步来完成,快不得慢不得。这里面火候最重要,那也是成年累月在灶台边上忍受烟熏火燎的考验,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工业生产跟烹饪差不多,都是需要雕琢的,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技术的积累,不断改善,才能达到“无可替代”的境界,这也是近年来咱们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工业基础太过简单和薄弱,所以其主要发展目标当然是夯实基础,同时谋求全方位的发展。这个时期,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主,在多不在精。
到了近些年,许多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工业界的最高水平。这个时候,就不再追求大而全了,反而需要去深耕、去钻研,去探索如何创造咱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如何确定自己技术创新的方向。
举个例子,以前国内自来水厂,基本都是采用法国威立雅的产品。也就是说,咱们最基本的城镇生活必需物资,使用的是国外的产品。因为在当时,这是最好的产品,只能靠它。
威立雅的产品确实可靠,同时也确实昂贵。一次性投资昂贵,维护成本更高。但是没有办法,受制于人就只能如此。
后来,咱们对纳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也逐渐突破了树脂合成领域的瓶颈。慢慢的,在部分核 心技术方面,就可以进行替代。
从部分替代,再经历十年左右时间的持续深入研究,大部分的产品就都可以替代了。再往后,随着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突破全部技术壁垒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雷达领域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空管雷达系统,曾经也是以汤姆逊和英德拉产品为主。七八十年代,那些产品确实是纵横世界的好产品 。
但是时代不同了,如果现在还再继续允许把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核 心技术产品交出去外国的话,那就是咱们行业的失职了。
其实三维空间配合时间,再辅助以人工智能,这在咱们目前的技术实力和工业能力下,基本没有什么挑战。需要去不断改进的,是友好的人机界面、智能化的排队系统、多通道的信息反馈等等。
这些,只要有决心,只要有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态度,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当然,决心最重要,不止是工业界的决心,还有客户以及高层的决心。
曾经介绍过,邻居彭太曾经为天眼作出过贡献。当时,有负责项目的海归大拿领导提出来要求,需要定位精准精度极高的电机,来配合天眼的动作需求。于是,按照他的经验,指定了国外的品牌。
但是由于要求特殊,一方面人家供应商也在问,要那么多这个东西干嘛,担心有出口管制的问题,而且价格和交货期等等条件都是比较苛刻的。
另外,项目的时间比较紧迫,毕竟在国际上这方面也是空白,早一步抢占高地,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团队来利用资源,尽早完成技术积累和储备,也尽尽可能早的回收项目成本。
这时候有人就介绍了彭太,彭太本来就是做特种器材的。接了任务以后,也是在国内找到的加工商。一听说是为天眼服务,人家加班加点,也没多要钱,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交货任务。
大拿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敢相信,不敢相信咱们国内的工业技术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也难怪,他在国外的这些年,正是咱们突飞猛进的时代。
产品安装上去以后一测试,结果显示全部指标都是达到要求的。于是,大拿也算开了“天眼”了,还特意给彭太发了一个什么证书。
彭太年轻时曾经是广州无线电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七 五零厂的技术员。后来深圳建市,抽调厂里大部分技术骨干过去,无线电厂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九十年代初,无线电厂成为亏损大户,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据说当时留厂人员平均负债十多万,自嘲是“十万负翁”。
彭太凭着当时还年轻,胆子也大一些。没有怨天尤人,没埋怨政府,更没有去机场胡闹或者打砸地铁一号线。就抱着孩子跟老公一起毅然下海,开了自己的铺子。
彭太卖过收音机,也经营一些熟悉的电子元器件,后来逐渐做一些外协加工的单。凭借自己在国企里面积累出的技术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一路走来,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彭太的摊子不大,逍遥自在,但是对待客户却是一丝不苟,从未有任何松懈。也正是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劲头,加上海外一些七大姑八大姨帮衬着拉点儿生意,才有了她一家的丰衣足食。
虽然也曾经是下岗职工,但是彭太并没有怨恨她曾经的工厂,反而内心充满了感激和热爱。
彭太工作的车间现在属于海格通信,她还经常参加老职工聚会。有些时候提起来的那些老领导,也是业内耳熟能详的前辈。
我的工作性质有些特殊,不大方便跟人随便聊起这方面的事情。而邻居里面难免有喜欢八卦的,我太太见了只好躲着走。
彭太则不然,可能是曾经的军工厂工作经历,让彭太明白点到辄止的道理。
不该问的,就算再好奇,她也不会多说半句。但是除此之外,她又特别热心肠,这性格使得我太太跟彭太,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好邻居。
彭太烧得一手好菜,她经常看着自己身边的彭生慨叹:就算是厨艺再精,也没法给麻秆一样的彭生长多哪怕一点点肉。这些肉,反而都赘在了彭太自己的身上。
我很理解彭太的心情,类似的抱怨,也从一位陆航的后勤领导口中讲出来过。
陆航扩编,大概也是最近十年的事情,那还要从汶川地震说起。震后救援过程中,最需要的机具,大概就是直升机了。
可是当时,国产直升机,尤其是重型直升机数量有限,于是就向老毛子租赁。但是同时发现,与直升机数量相比,咱们直升机驾驶员的短缺更为显著。
于是陆航紧急扩编,一方面抓紧时间研发和制造直升机,另一方面从各种渠道挖人。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从退役的飞行员里面挑选。
但是一般来说,战斗机飞行员退下来,一般都去了民航。民航的发展也很迅猛,而且待遇太好,陆航也只能望“航”兴叹。
解决问题有好多种,被动一点儿的只会借酒消愁,主动一些的则主动出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话说,有个陆航团,当时的团领导可能就是第一种性格。也难怪,天天被首长训,又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也只能借酒消愁。
那一年年初第二次中段反导的炮仗又准又狠,后来新领导集体接班,对功勋部队进行了表彰。还组织了事迹报告团,被派去各个地方演讲。这个陆航团领导也参加了报告会,受到了一些启发。
其实以前的招飞,跟选妃差不多。因为当时的装备条件有限,所以必须从身体素质上面来弥补,也因此才有了“身体不能有骨折,甚至不能有重要疤痕”之类的要求。
但是直升机跟战斗机相比,对飞行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直升机它比较重视灵活性和精准程度,反而对于高空高速等方面的战斗机标准就没有什么要求。
因此,对于直升机的招飞而言,身体上只要没有大的功能性障碍,只要不恐高,基本都可以的。
看到了这一点,选择面就宽阔得多了。否则始终局限在退役飞行员,那真的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紧箍咒。
这下子如醍醐灌顶,让陆航团长茅塞顿开。于是团长带着教导营长,跑去运输连队招人。运输连是开汽车的,听说招的是直升机驾驶员,大家都疯了。
教导营从门可罗雀,一下子变成门庭若市,大家挤破了头都想往里面钻。好些部尘封已久的教练机,以前根本没机会用的,现在都启用了,而且完全不够用。
训练科目,也从白天变成了全天候,甚至增加了云雾天气和风雨天气的训练课目。
俗话说:思路改变出路。一个小小的变化,让陆航团领导每个月的工作报告有了彻底的改观。首长甚至要求,月报也不行,不够用,需要周报。
部队基层干部,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有任务,就怕没任务。陆航团长忙活起来,虽然没日没夜,但是心里甭提多开心了。
可是马上问题就来了,那么多作训任务,必然面临着经验不足的挑战,然后就碰到了事故。以前咱们碰到事故,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停下来。
因为有句话,叫做“做得多错得多,不去做就不会错”。但是军队不一样,它本身就被定义为高危职业。出问题不怕,但是不能停下来,要迅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碰到问题就停下来不做了,那打起仗来会怎么样?难道也停下来吗?你停下来了,敌人会停下来吗?
驾驶技术本来就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提升,那么如何提升安全科学的训练水平,如何强化训练成果,就成为一个课题。
于是,有单位就推出了更加贴近实战、价格也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模拟器。而我们厂,则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平时作训的新要求,全新设计了一套适用于陆航的联合作战指挥系统。
那一年的年底,伊核协议生效,波斯重新开始了军品采购,为其产品进行维保和更新换代。波斯订单的利润确实太吸引人,但是,很多事情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比如爱国爱岗之心。
我们厂被安排了不少波斯订单,有些甚至是客户指定的。但是,厂领导依然把最优资源,优先分配给了陆航。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太阳岛二十号首飞之后,厂里马上开始了下一代联合指挥系统的研发。
适合陆航的联指系统其实不只是一个雷达配一个中心处理器,它需要配合陆航所有的任务需求。
举例子来说,陆航执行的任务,通常飞行高度比较低。而越是接近地面,雷达波的衍射和群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电磁信号的干扰就越明显。
多种因素,造成了低空指挥系统的设计,跟普通的联指设计,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理念。这,也给设计单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把陆航的作训水平搞上去,绝对不是只依靠陆航一家。在工业化社会里面,这是其他领域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
陆航的作训任务,也分为保障任务和作战任务。各种要求也是不同的。雷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侦测和通联手段,作用很显著,要求自然也很高。
因此在联指系统的设计当中,也采用了在当时国际上很先进的一种思路,类似于现在5G采用的多步点优先方案。
这种方案的好处,就是每一部作战单元,都可能成为指挥中心。但是作战时期不可能大家都是指挥中心,那样也乱套了,也还是要有个优先等级。
那么这个指挥单元优先等级的设定、通信方式、指挥模式等等,都需要边训练边设计边总结边完善。里面经历的曲折,以及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以后的成就感,故事就多了去了。
当时有个插曲,现在想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以前的联指系统,通常是在已有预警雷达系统上面加以完善,增加或者强化了通信、研判、决策辅助等功能,然后定型的。
但是早期咱们的联指系统,也不光是咱们,就是当时世界上投入现役的四大联指系统,其实都有个问题,就是总容量天花板。
对于高空高速目标,这个天花板可以通过扩容来解决。但是对于低空指挥系统,如何去设计天花板,甚至取消还是保留,这里面就都有些探讨的空间。
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军品而言,设计理念一定要与作训需求保持一致。如果有不清楚的,就按照两个极端进行设计,然后通过作训实战来检验。
那一段时间让我们揪心的不是岛上所谓的太阳花,毛子干掉克里米亚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解决问题宜早不宜迟。
说多一点儿,如果说日本还可以成立大和民族自治区的话,那么台湾工委所领导的就不是特区政府也不是自治区政府,而是实实在在的省政府。
可是现在的省政府,居然订了隼v,如此过时的产品,不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最近好多同僚都在谈,中部和南部战区是多么希望有机会可以跟闪电II掰掰腕子呀!省政府怎么不急人民军队之所急,是你不敢买,还是疯子不敢卖?
隼v那东西就算日后并入中部战区,咱们也不一定看得上啊,AESA还是旧型号83,跟咱们列装的新型号有代差呀!
搞来搞去,搞得岛内近十来年,除了嘴炮算是强项以外,其它的都不在行了。
话讲回来,那一年最让咱们揪心的,其实是370失踪的事情。阴谋论抛开不谈,只说在印度洋,居然还有那么大的一片区域还没有被覆盖,算起来这也是咱们的失职呀。
南亚的位置相当重要,《卡宾达的灯塔》里面,给大家介绍过西海龙宫。但是越早把远程预警投入进去,越早能够获得关键信息。
马航只是一个启迪,它告诉了咱们还有那么多领域是空白,咱们要不断努力前行。做好西海龙宫,能够在南大门设置多一道保险,才能够让咱们的发展得到更充分地保证。
看看,我这跑题的能力似乎比雷达技术还要出色呢。讲回陆航吧,马航事件以后,远程预警的升级提上了日程。
远程预警技术,对于集束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只加工精度要求高,对于某些领域的设计理念,也有些不同。
当时新研制的陆航联指系统,部分借鉴了远程预警系统的设计经验。尤其在后勤保障任务为主的型号,部分采用了可变波束。
这样虽然增加了整备质量,但是对于静态目标和低速目标的搜索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也直接提升了作训安全水平。
12年朱日和新机场落成以后,陆航还没打动过首长。但是新的陆航联指形成战斗力以后,上去的第一年就发挥了作用。
那一届参演的空军领导简直不敢相信,同时出动三个陆航团,还能够配合那么有序,他不得不伸出大拇指。
陆航这边的首长倒是保持清醒,进驻岛内的指令随时可能下达。这个任务是要做充分准备的,尤其是在情况复杂、鱼龙混杂、电磁密集的区域,如何在保护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相对而言,朱日和的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但是战场条件相对单纯,战术设计相对也比较明确。如果目标定位在更复杂更有实战挑战的区域,咱们的要做的准备工作还很多。
再后来,除掉朱日和,还有很多大比武大会战,通过不断的贴近实战的演练,联指的设计也日臻完善。而且通过对已有系统的不断升级,在降低费用的同时,也提高了作战指挥员的适应速度。
升级换代以后,陆航团长就退役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的战术思想已经过时了,需要有新鲜血液来推动战术革命了。
当然,新一代的团长是驾驶员出身,上过黑鹰,本身就很懂行。后来的新机验证,新团长自己带队上去,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设计单位在设计之初,所采用的设计理念其实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陆航形成了自己的作训和补给需求。这个时候,反馈出来的要求就更加贴近实战了。
那么飞行系统的设计,就会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升级。系统的升级,必然带动整个装备的升级,因此咱们的产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来配合装备的发展。
另外,战场环境的不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城市乡村、高山平原盆地、森林荒漠、陆地海洋江河湖泊,对联指的要求也一定会有所不同。
那么联指的设计,就要采用更加模块化的理念,来实现不同的战场环境要求。同时,经过不断的演练,也会对系统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通常,这些设计要求,只需要对部分模块进行局部升级就可以实现。而升级以后的模块,也可以在下一代联指上得到应用。
作战部队的训练热情都很高,团长要求后勤部门做好保障工作。可是部队内部的良性竞争也很激烈,作战训练甚至很少能够按时去食堂。就算去了,胡乱吃一口也要赶紧回去。
于是,后勤领导有了意见:好饭好菜都没人吃,剩下又可惜,只能长在自己身上了。
现代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都很高,就如同新团长所言,二十年前玩儿黑鹰的时候,驾驶员只有三部雷达,现在咱们的新型产品,大 大小小算起来差不多十几部雷达,而且基本都是自动化智能化的。
其实智能化也是被迫的,十几部雷达,如果都放操作员的话,至少也要四五位才能搞定。但是如果放到驾驶系统里面,三台主机就全部搞定,加上备用也只四台。驾驶员可以轻松做出各种动作,那岂是一个爽字了得?
雷达数量多了,对精度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在这里,还是不得不提一下,当初厂领导高瞻远瞩上了一堆的CNC,还是很有见地的。如果没了那几个车间,现在这些单,就算有心也是无力。
我倒是挺喜欢疯子的,因为人总是有惰性的。如果不禁运一下,可能很多领域的发展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快。
禁运一下,短期可能会痛,但是凭借着天朝子民的聪明才智和孜孜不倦,没什么是搞不定摆不平的。
困难,各行各业都有,但是克服困难的决心,就只掌握在成功者的手中。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彭太最近一句无心之言触动了我:小区里面停车的效率不高,因为大家技术都不好,所以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太大了。
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自动泊车系统,那该有多好,小区里面就还能停更多部车子。
最近准备开始研究一下,自动泊车系统也可以看成一套简单的姿控系统,几部测距配合一个简单的终端就可以搞定。这个,大概比改装退役六爷更容易。
如果能够把成本也降低下来,更能够通过升级现有车载系统来实现,那这个商机就太大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