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三月亡华”之始末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历史研究院”
作者:丧心病狂刘老湿
在抗战史中,有一个即为海峡两岸的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又经常被人质疑的说法,即著名的:“三月亡华论”。
说它著名,那是一点也不假。两岸教科书均采用了此种说法,内地的教科书说:“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 ,台湾教科书称:“国军却在淞沪会战中,坚守三个月,粉碎日本‘三月亡华’的野心”[2]。而在各种文献和回忆录中,类似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大队长整队集合恭听冯(玉祥)司令长官训话:“小日本有什么可怕?他的飞机大炮,敌不过我的步枪和大刀。一九三三年五月,我领导的察绥抗日同盟军,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队伍由几千人扩大到十万多,先后收复了宝昌、沽源、多伦等地。现在,日本人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3]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观点却一再为人所质疑。更有人言之凿凿曰:“我翻遍了手上几千万字的中、日两国史料,至今都未能找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史料出处”[4],断定“三月亡华”乃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之语。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三月亡华”到底是以讹传讹,还是确有其事?还请听我细细讲来。
话说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裕仁就生了气……
为什么生气呢?
因为军队内部对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战争策略没法达成一致。关东军、满铁和陆军的参谋本部军事课的人表示卢沟桥这事千载难逢啊!咱们必须趁此机会长驱直入狠狠地给中国人一下子,这样的话至少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满洲国法律地位的问题(当时中国并没有从法律上承认满洲国);二是华北与满洲国交界处长期以来的军事摩擦问题。然而时任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的石原莞尔等人则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你这6月底刚跟苏联爆发了冲突,把人家两艘炮船给打沉了,现在又要在中原搞什么长驱直入——那苏联那边怎么办?不如先缓一缓,做好万全的准备再说。[5]
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没办法,只好请裕仁“龙意天裁”吧,于是裕仁结束了自己在双叶的假期,返回东京,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双叶,风景优美,日后以福岛核电站事故所在地而蜚声海内外。
裕仁回到东京之后先跟陆军参谋长聊了一下,陆军参谋长闲院宫亲王表示我觉得咱们长驱直入是OK的,我大日本帝国陆军天下无敌,F2A必须一波带走。然而裕仁天皇表示你要是一次F2A解决不掉这事怎么办?别忘了咱们头上还有个苏联呢!
陆军认为我们是了解苏联的,他们就不是那趁火打劫的人!
裕仁说他们万一要是呢?
裕仁垂询道:“如果苏联从背后进攻怎么办? ”闲院宫答道“陆军认为苏联不会进攻。”裕仁叮问 : “万一进攻怎么办?”[6]
怎么办……你说怎么办?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更何况大家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侵华的战争计划年年都在做,1933年参谋本部的《支那占领地区统治方案》就出炉了。到了1937年,军队里面已经是天天喊着“中日关系如此恶化,用一般的手段就能调整好是不可想象的”,认定唯有“对支一击”方能解决问题了。[7]而早在1936年8月,广田内阁就已经做好了137年的军队预算——330亿日元,相当于1936年军队预算的三倍以上,同时日本开始向“准战时体制”过渡,疯狂地从美国人手里买废钢、买石油、买各种物资。37年美国对日出口总值为2.89亿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这四项战略物资就达1.42亿美元[8],光废钢铁一项,37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量就是1931年的40倍。[9]而且别忘了,那个年头想要做国际贸易是要拿真金白银的硬通货来进行交易的。于是仅仅在37年3月到7月的四个月里,日本的黄金储备就流出了三亿七千多万日元。日本人整军备战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到了1937年7月,已经是“如果不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就要破产。”[10]东京街头的谣言满天飞,盛传七夕之夜华北要重演柳条湖之变[11];南京方面更大方,直接登报表示皇军的秘密我们已经听说啦!八月份他们要搞事! [12]
因此虽然裕仁“看起来非常不满意”于闲院宫的回答,然而权衡再三还是同意了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在派遣令上盖了印。而大家则一再安慰裕仁:没关系的,我们办事,你放心,有两三个月中国这事儿就搞定了。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战争开始3年后,天皇回顾并详述了7月初那一天,当他仔细考虑在华北应该做什么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首先考虑的是不得不准备与苏联作战了,因此他认为与中国方面除了妥协和拖延别无选择。他为此与闲院亲王和陆军大臣杉山谈了干岔子岛问题。他们告诉他不用担心陆军对苏作战的准备:“即使与支那发生战争,两三个月就解决了。”[13]
三个月能解决吗?日本人觉得可能差不多。昭和十二年度的“对支作战计划”中就提出可以用十五个师团“一举推进到黄河以北实施作战,在短期内结束”[14],而《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作战计划:要在两个月内消灭驻扎北平一带的29军
, 用三个月的时间战胜国民党的中央军 。[15]热血方刚的昭和参谋们就更胜一筹,直接表示给我三个师团,我三个月就能平趟中国!
年轻的参谋们不负责任的肆意煽动,胡说八道什么:“有三个师团,三个月就可以占领支那”。[16]
这下麻烦了。
虽然高层也喊着要“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可高层的想法是我用三个月的时间打一场有限战争,摧毁中国的有生力量、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满洲国,最好还能在华北造成既成事实。至于什么“三个月占领支那”——先不说中国抵不抵抗,就当时中国那道路交通、那面积体量,你三个月能占领下来?
可问题在于,以中日当时的关系,就算你用广播向中国人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信,大家一定会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你的行为。更要命的是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乃蒋介石从1932年开始,就在各种公开渠道发表讲话,言之凿凿地声称“所以依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17]
至于亡国的具体时间,有时是三天,有时是十天,有时是三个月到半年。反正在蒋介石这,日本人想打中国,那就是F2A一下的事儿。而且蒋介石特别强调,这不是我的独家发明,乃是我所继承之中山先生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第五讲《民族主义》中,很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最近可以亡中国的是日本”,日本船坚炮利,军事力量强大,想要灭亡中国,十几天就成。[18]
蒋介石的本意,是想凸显日军之凶残形象,借以强调只有牢牢地树立三民主义之信念,统一意志、集中力量、攘外先安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结果这么说来说去,国内的人都信了。等到了1937年,这仗越打越大,日本人突飞猛进,大家一看这架势,结合日本“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的论调一看——鬼子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妥妥的。
这就是为什么“三月亡华论”说法不一、版本多样的主要原因。因为哪怕在日本内部,不同身份的人也没有完全对这个问题形成统一的观点。于是有人认为日本是要“三月亡华”,有人认为日本是想“三个月內便打到中国屈膝”,外国友人则认为是:“如日人公然或私下的夸口那样在三個月间即溃败”[19]——顺便这里还有个小彩蛋: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张报纸右边是X舰、而左边则是“中日”?那是因为这张报纸乃是申报香港版,由于英国殖民政府对香港反日言论进行管制,因此抗日言论不得出现在报纸上,涉及日军暴行的,只能用X或口来代替。
然而归根结底,在日本高层刚发出“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言论的时候,他们只是想用一场战争强迫中国承认满洲国并解决华北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继续实施自己的鲸吞计划而已。因此几乎是在向华北派兵的同时,日本方面也开始了外交上的努力,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这哥们对中日之战的态度跟石原莞尔差不多,是“不扩大战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1937年6月就开始准备“和平交涉”的方案了[20]——草拟了一个和议,内容大概主要是中国承认满洲国、日华缔结“防共协定”中国停止排日并降低日货关税、中国军队撤出华北等等……最后形成了一个《全面调整日华国交纲要》、一个《日华停战条件》,高层看过之后一致通过,委派前驻沪总领事船津辰一郎带着找中方谈判去了。[21]然而还没等到谈判有什么眉目,上海那边的局势就迅速恶化了,淞沪抗战的爆发让这次和谈无疾而终。
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的时候结束。原本打算“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的高层们始终无法约束中下级军官的行动,而梦想着要“三月亡华”的中下级军官们则在战场上突飞猛进,将战事不断扩大。最终,日本法西斯还是被看似唾手可得的胜利所迷惑,最终硬生生地踏进了全面战争的泥潭里。而挺过了1937年的中国人民则在苦难中重铸了自己的民族信念, “三月亡华论”迅速成为了国人口中的笑柄,乐观的人们用这个敌人曾经喊过的口号来提醒自己,无论是三个月还是三十个月,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什么人,谁都没法征服这片土地上骄傲的人民。
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 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施添福等:《國中社會2下》[M],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102年(2013年)
3.王延洲, 吴昌华《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 (三)》[J]. 《黄埔》, 2011年第3期
4.冯学荣:《不忍面对的真相:近代史的30个疑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
5.赫伯特, 比克斯著, 王丽萍等译. 《真相: 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
6.原田熊雄·《西园寺公与政局·卷6》[M].;东京:岩波书局, 1951年
7.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译本)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8.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9.杨玉圣. 《中国人的美国观》[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年
11.吴玉林、宋波译:《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2902部队)战友会志第11号:卢沟桥事件50周年特集号》,《北京档案史料》[J],1990第2期
12.《田代病愈》,南京《中央日报》,1937年7月8日。
13.赫伯特, 比克斯著, 王丽萍等译. 《真相: 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
14.〔日〕崛场一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15.臼井胜美 、 稻叶正夫 ; 《现代史资料》卷 9 , 第 1 7 页。日本东京1964年出版。
16.山口重次:《満洲建国的遺書·第一部》[M].大阪:大湊書房,1980年
17.蒋中正:《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四川教育》[J]·1937第十二期第一卷
1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
19.N.EFFER:《中日戰爭的回顧與前瞻譯自哈普氏雜誌九月後》.《申報·香港版》·1938年10月5日
20.石射猪太郎:《外交官的一生:対中国外交的回想》[M],東京:太平出版社1972年
21.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下)》[M],東京:原书房1978年